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1病例报告例1:男,27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 d于2003-03-16入院。查体:腹软,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胸片未见异常,WBC 9.0×109/L,N 0.78,L 0.22。入院后急诊手术,术中探查阑尾轻度充血,无脓性渗出物,而回盲部5 cm范围内肠管僵硬,互相粘连,当时未作进一步探查,仅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持续高热,物理及药物降温治疗,效果不明显,术后5 d右下腹可触及一约8 cm×8 cm×8 cm肿块,超声检查为混合性肿块,再次急诊行剖腹探查,发现回盲部有一肿块,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行右半结肠切除,病理报告为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术后因一般状况较差未行化疗,患者… 相似文献
2.
回盲部恶性淋巴瘤临床上比较少见,术前很难明确诊断。本组经病理证实4例均误诊、例1:男性,41岁.二月前脐周阵发性疼痛伴间歇性血便,近10天来疼痛加剧,食欲减退,消瘦,恶心呕吐。体检:脐右旁可扪及3×5 cm 肿块,光滑。有压痛、活动度差。钡剂灌肠见升结肠 相似文献
3.
女,68岁。主因反复腹泻伴消瘦2月余,加重2天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出现轻度腹泻,呈稀黄便,无黏液、脓血,无恶臭,伴腹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多次在门诊就诊,给予抗感染、止泻治疗无效。近2天来腹泻次数增多,性状同前,收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全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5~6/min。医技检查:粪常规:淡黄色液状,白细胞1~2/HP,隐血试验(-);血常规:血红蛋白85g/L, 相似文献
4.
患者为,3岁,5天前发现右下腹一包块,于1989年11月18日入院。查体:体质消瘦,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均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腹软,右侧腹可明显触及15×10×8cm包块,质硬,活动,压痛( )。血、尿常规及肝功均正常,大便潜血(一)。临床诊断:1.肠套叠,2.兰尾周围脓肿。 B超检查:右侧腹可探及19.8×14.6×9.8cm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CT对回盲部原发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non—Hodgkin—Lymphoma of ileocecum,PMNHLI)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08年7月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PMNHLI 11例CT表现,并分析鉴别诊断的意义。结果CT表现以肠壁浸润性增厚(n=4)和类圆形肿块(n=4)多见,也可表现为多发结节(n=1),因肠套叠而漏诊1例,肿块与肠系膜肿大淋巴结融合1例。区域肠系膜多发淋巴结肿大(n=4)、肠套叠(n=4)、不完全性肠梗阻(n=5)为灶外常见表现。CT诊断正确4例,误诊为结肠癌3例、肠系膜肿瘤、肠腺瘤、脓肿各1例,漏诊1例。结论PMNHLI术前诊断困难,CT表现多样,肠内类圆形肿块为常见表现,如以上征象合并区域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则可考虑PMNHLI诊断。 相似文献
7.
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 48例中良性病变20例,主要是炎症性病变,CT表现为不均匀软组织团块,肠壁及筋膜增厚,不均匀或环形中等度强化。恶性病变28例,其CT表现为肠腔内外软组织肿块,肠腔不规则狭窄,肠壁增厚肠周浸润,高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对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 ,8岁 ,因脐右上侧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呕吐 2d就诊。体格检查 :T 3 7℃ ,P 86次 /min ,R 2 0次 /min ,BP 14 /8kPa。营养中等 ,发育正常 ,痛苦面容 ,心肺未见异常。腹肌尚软 ,中腹部脐右上侧触及一包块 ,大小约 5 .0cm× 3 .0cm ,质较硬 ,有压痛 ,境界欠清 ,表面尚光滑 ,移动性差。麦氏点轻度压痛 ,无反跳痛。血常规 :WBC 11.5× 10 9/L ,中性 68% ,淋巴3 0 % ,嗜酸 2 %。B超所见 :中腹部脐右上侧见一不规则低回声团块 (图 1) ,大小约 5 .0cm× 3 .3cm× 3 .0cm ,境界欠清晰 ,边缘不齐 ,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 ,似由一核心团块… 相似文献
9.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MFH)是较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包括内脏器官^[1]。下肢是常见部位,其次是上肢及腹膜后,消化道少见,特别是小肠及结肠更罕见。我院收检1例回盲部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较为罕见,约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3%。本文报告4例均为女性,年龄在29~56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44岁。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s,PSIL)是小肠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解剖特点传统上小肠肿瘤的诊断以消化道钡餐为主要手段,近年来CT已显示在这领域里重要作用。笔者收集南昌市第三医院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胃镜诊断特点,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禹州市中心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收治的55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针对性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人群(P 〈0.05);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胃镜下溃疡型21例、肿块型14例、结节型12例、浸润型8例。非霍奇金病患者45例、霍奇金病患者10例;T 细胞来源9例、B 细胞来源46例。给予患者积极针对性治疗后,3年以上患者生存率为32.7%(18/55)。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通过胃镜检查、病理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诊断,并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吴珍静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8):579-579
患者男,51岁,阵发性右下腹痛2个月,加重6h。体格检查:腹平,脐周及右下腹压之不适,右下腹可扪及包块,余腹部无明显压痛,直肠指检无异常。超声检查:右下腹探及一不均质回声,纵切面呈"套筒"征,范围约62mm×50mm,其上缘可见一团状低回声,大小约49mm×36mm,与不均质回声分界不清,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直径约50mm(图1);右下腹见多枚增大淋巴结回声,直径15~50mm,部分淋巴门消失(图2);腹腔内未见明显游离无回 相似文献
15.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与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最常见部位 ,而胃原发恶性淋巴瘤 (PGML)的误诊率高达 90 %[1] 。现将笔者临床所见 10例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35~ 5 5岁 ,平均 4 7 1岁。分别于发病后 2~ 6个月确诊。1 2 临床表现 8例有发作性上腹隐痛、恶心、反酸、嗳气 ,2例有黑便 ,1例有剧烈上腹痛、恶心、呕吐 ,1例厌食、消瘦、乏力而无腹部不适症状。1 3 误诊疾病及确诊经过 10例均行X线钡餐检查 ,诊断为胃癌 6例 ,胃息肉、胃溃疡各 2例 ,最后均经… 相似文献
16.
王纪文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1):73
患者女,43岁,因右下腹疼痛在外院诊断为阑尾炎,抗炎治疗10d,未见好转,转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右下腹可触及索条状包块,压痛及反跳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5×109/L;既往有柏油便史。超声检查:沿结肠至回盲部扫查,见回肠末端肠壁全周有明显不规则增厚,横切面呈"靶环征",病变肠壁最厚处达3.1cm,长度约6.7cm,回盲部蠕动僵直。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增厚肠壁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呈线状或树枝状(图1),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而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e lymphoma,PSIL)在小肠恶性肿瘤中占10%~25%[1],临床较为少见.PSIL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与其他消化道疾病混淆,术前误诊率高.本病早期诊断并行相关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然而PSIL临床缺少特异性诊断方法,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小肠内镜单纯地观察消化道腔内结构,而PSIL系原发于小肠壁黏膜下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活检时难以达到黏膜下层,活检阳性率不高,并且肠镜不能显示肠壁和肠腔外结构,对PSIL诊断价值有限.随着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各种影像学检查对PSIL的诊断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淋巴瘤(CPML)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0.5%~1.6%[2],临床极易误诊。我科自1991年7月~1998年3月共收治5例,结合文献报道,对CPML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11~65岁,平均45.5岁,病程9天~7个月,平均58天。1.2临床表现:头痛5例,呕吐4例,偏瘫2例,癫痛2例,视力减退1例,精神症状1例。1.3肿瘤发生部位:额叶2例,额叶1例,顶叶1例,额、顶、小脑半球多发病灶1例。肿瘤最大7.0cm×6.0cm×4.0cm,最小1.5cm×1.5cm×1.0cm…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29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中胃部恶性淋巴瘤13例(44.8%),小肠4例(13.8%),回盲部9例(31.0%),结肠3例(10.4%)。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术前内镜、消化道造影确诊率分别为29.2%、5.6%,消化道造影结合CT确诊率为11.1%。术中快速病理检查3例均被确诊。结论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以胃部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回盲部。仅凭症状及体征很难与胃肠道其他疾病区别。内镜是最主要的检查方法,应特别注意多次、多部位且深达粘膜下取材活检;消化道造影是主要的检查方法,但如不重视分析反起误导作用。手术并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对可疑患者应放宽手术指征,重视术中所见避免误导,多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是提高确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显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成章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8,9(3):229-229
小肠原发性淋巴瘤较少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征性,故常易误、漏诊,B超报告亦较少。现收集我院有完整B超检查资料,并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0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0例中男8例,女2例,年龄36~69岁,平均46岁。病程1月~1年。临床表现腹痛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