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双盲法,大剂量病毒唑(345mg/kg)治疗 EHF 的同时,观察了用药组126例与安慰剂组118例,各病期肝脏功能损害情况,血清 GPT 及 GOT活性升高,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 EHF 患者肝实质细胞的损害较普通,应用病毒唑后,不会加重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6例经病毒唑和安慰剂治疗的早期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疾病早期即有大量血小板变性、空泡化、膜裂解及不可逆性的血小板聚集体出现,α颗粒明显减少;经病毒唑治疗后或疾病恢复过程时,血小板结构则趋向正常,α颗粒明显增加,但治疗组优于安慰剂组。研究结果认为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与其结构破坏密切相关,病毒唑治疗EHF 有效。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的发现,寻求本病有效抗病毒药物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已有用病毒唑治疗EHF的报道。现将我们用国产病毒唑治疗EHF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为1989年9月至1990年2月颖上县王岗、六十铺区卫生院收治的晚期EHF(发病≤5天)住院病例,符合1986年全国EHF防治方案诊断标准,并经IFA检测证实。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病毒唑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入院病日及早期定度等具有可比性(见表1)。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进行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研究中,从217例早期EHF患者的血、尿液标本中分离到169株EHF病毒(EHFV),这些病毒与来源于动物体内的EHFV有抗原性差异,且对乳鼠的致病性亦不同。本文对这些病毒中的两株进行了理化特性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回顾1992年至1999年我们采用大剂量病毒唑加联合抗过敏疗法对50例流行性出血热(HER)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二磷酸果糖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滴注1,6-二磷酸果糖(FDP)5~10g/d,疗程5~7d,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138例。结果表明,FDP对减轻EHF患者肾组织损伤,加速肾组织修复有明显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肾衰发生例数少,尿蛋白消失早,尿素氮恢复快。早期应用FDP治疗EHF,能缩短病程,减轻脏器损伤,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应用 IFA 法检测了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非 EHF 患者和健康人共47例血清 EHFVIgM 或及 IgG 特异性抗体,并观察了25例 EHF 患者主要化验检测结果。结果 EHF 患者 EHFV 特异性抗体检出阳性率为4.6%,非 EHF 患者及健康人为阴性,提示此法检测患者血清中 EHFVIgM 或及JgG 特异性抗体是一种快速、简便而敏感的早期特异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平均12397.2mg/10d)病毒唑治疗6例早期流行性出血热的结果表明:有4例从发热(或发热低血压期)越过少尿期而进入多尿期,副作用轻微,无死亡病例。初步认为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抑制微量培养法对81例次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产生免疫干扰素(IFNγ)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HF患者PBT 产生IFNγ的水平在病程早期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他各病期与对照组相此无明显差异,不同病型之间的IFNγ水平亦未见统计学差异。并对EHF 患者IFNγ水平的动态变化类型及其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情复杂多样,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我院于1989—1994年应用胸腺因子D加病毒唑治疗EHF患者6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本组116例均为住院患者,临床诊断符合1985年全国EHF专题讨论会制订的标准,并经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1.
以双盲法,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10例。对照107例,观察对血液红、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并用电镜观察了12例血小板α颗粒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唑对红细胞的生成有可逆性的抑制作用,但对血小板有迅速而显著的升高作用,临床用于早期出血热的治疗有利于防止出血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转归.对升高血小板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用双盲、对照法,观察病毒唑对发病4天以内的165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治疗组91例、对照组74例)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用药后,病毒唑组增高的白细胞的下降,降低的血小板的回升,在第2,4、6研究日,较对照组明显(P<0.05及<0.01)。类白血病反应,亦较对照组低(P<0.01)。淋巴细胞百分数及异型淋巴数,分别在第2、4、10研究日较对照组低(P<0.05)。表明:病毒唑具有抗-EHF病毒感染的作用。如在病程早期应用,可阻断病情的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Z Q Yang 《中华医学杂志》1989,69(11):621-4, 44
Kinetic changes of viremia were observed in 287 patients with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in whom ribavirin was administered with a double blind random controlled study by means of virus isolation,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and ELISA. The positive rate of viremia was 79.7%,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EHF IgM was 85.0% before treatment. Viremia could be interrupted by ribavirin. In the ribavirin group, the positive rate of viremia decreased, duration of viremia was shortened, viral antigen products, viral titer and EHF IgG level were reduced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se showed that viremia is very frequent in patients in the febrile phase, and ribavirin is an effective antiviral drug in treatment of EHF during the febrile phase. Dosage of the drug and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扶沟县1986年春季因革螨(柏氏禽刺螨)大面积侵袭人群引起螨性皮炎,同时发生了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大流行。调查表明:(1)EHF病人大多有明显螨咬史,一般在螨咬一个月后发病。发病人数随着螨性皮炎的增加而增加,终止而终止。(2)该螨的季节消长与褐家鼠型EHF发病曲线相关。(3)当时鼠密度和带螨率均高,可在病人身上、被褥、鼠体找到大量该螨。(4)褐家鼠带毒率高。(5)在螨咬后的健康人群中EHF隐性感染率高达31.58%。(6)排除了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的可能性。结合苏州医学院实验证实该螨能经刺吸、经期、经卵传播EHFV。故认为柏氏禽刺螨在这次EHF流行中起着重要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了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静脉血异型淋巴细胞(ALC)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表明发热期ALC较高,以后逐渐下降,重型患者ALC高于轻、中型,可以认为ALC就是EHF病毒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所表现出的异常特征。本文还就ALC在EHF诊断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5例危重型 EHF 患者,少尿期平均持续4.8天,此期间,肾功能损害严重,内环境极度紊乱,BUN 显著升高,血肌酐为正常值的9倍多,电解质表现为一高三低(高钾、低钠、低氯、低钙)。严重酸中毒,止血与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绝大多数患者合并 DIC,凝血因子减少,纤溶活性亢进(BPC 减少、PT 延长、PLG、AT-Ⅲ、PREK 减少),肝功能普遍受损,GPT 及 GOT 升高,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以上诸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了6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尿液样本94份。结果显示早期病人(1~4病日组)尿液6-酮-PGF_(1α)开始下降,低于正常人水平(P<0.01),这一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高度相平行。结果提示EHF早期病人肾内PGI_2代谢就存在改变,这种变化可能与EHF病情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用免疫转印技术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的抗原组份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两种不同来源的兔抗EHF兔疫血清和20份4~21病日的EHF病人血清,均可与分子量在68,000和66,000道尔顿左右的两种病毒多肽成份发生反应,正常人和非EHF病人血清以及正常兔血清则否,表明这两种多肽可能是EHF病毒引起机体抗体应答反应的主要抗原成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