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及异丙酚对离体的健康人中性粒细胞内caspase-3活性的影响,了解细胞因子及异丙酚影响中性粒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选择12例健康志愿者,采静脉血并分离中性粒细胞,将每例分离的中性粒细胞分为8组,分别加入生理盐水(对照组)、IL-6、IL-10、IL-6+IL-10、异丙酚、异丙酚的脂质溶剂intralipid、IL-6+异丙酚、IL-6+intralipid孵育,18 h后利用专用的试剂盒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每个样本caspase-3激活的程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L-6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caspase-3的激活(P<0.05),而IL-10、异丙酚和intralipid对caspase-3的激活则无显著影响;但IL-10和异丙酚均能够对抗IL-6对caspase-3激活的抑制(P<0.05),intralipid则未表现对抗IL-6的作用.结论IL-6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内caspase-3的激活,而IL-10和异丙酚可对抗IL-6的这一作用,提示IL-6、IL-10和异丙酚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至少部分是通过影响caspase-3的激活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白介素-6和白介素-10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对离体健康人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了解它们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采取外周静脉血并分离中性粒细胞,每例分离的中性粒细胞平均分为4等份,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IL-6、IL-10、IL-6+IL-10,孵育24 h后,用AO/EB染色法计算每个样本中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并比较各组间凋亡率、坏死率的差异.结果与刘照组相比,IL-6组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L-10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IL-10可对抗IL-6抑制中性粒细胞凋亡的作用(IL-6+IL-10组47.95±9.83 VS IL-6组35.80±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IL-6组的中性粒细胞坏死率显著增加(P<0.01),而IL-10组中性粒细胞坏死率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IL-6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坏死,促进中性粒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IL-10不影响正常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但可抑制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外周血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76例多发伤患者按照治疗过程中有无MODS发生将患者分为非MODS组和MODS组,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血清PCT、CRP含量。结果对照组PCT和CRP含量在各时相点基本无变化。两组患者的PCT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伤后第1天,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非MODS组的外周血CRP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而MODS组的外周血CRP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伤后第2天,而后呈现快速下降。两组在伤后各天的CRP变化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比CRP作为MODS诊断的指标,CRP效率高于PCT。结论创伤后急性期CRP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继发性MODS的发生相关性高。测定严重多发伤外周血血清CRP含量对预测继发性MODS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PCT可为诊断MODS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 PCT)、C反应蛋白( CRP)联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65例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3、5d血清PCT、CRP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按照治疗过程中有无发生MODS,将患者分为非MODS组和MODS组,并与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在伤后早期明显升高( P<0.05);与非MODS组比较, MODS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动态监测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能更早地预测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损伤严重度、感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方法 测定33例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同时评定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值、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计分及记录血常规、血糖、感染、MODS情况。结果 伤后24h,3,7d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伤后24h内降钙素原水平与APACHEⅡ计分呈正相关(r=0.601,P〈0.05),发生MODS组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血糖及APACHEⅡ值均明显高于脏器功能正常组(P〈0.05);发生感染前后,降钙素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发伤可引起降钙素原升高,且与损伤严重程度和中性粒细胞、血糖相关;检测降钙素原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感染,并可预警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于伤后1,3,5,8 d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比率的变化,ELASA法检测血清中IL-10、干扰素-γ(IFN-γ)浓度,并与健康组进行对比.结果 CD4+细胞在伤后1~8 d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CD8+细胞在伤后5~8 d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或P<0.01).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5 d外周血中CD4+CD25highTreg细胞比率开始升高,与伤后1,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8 d仍持续升高,与伤后5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外周血IFN-γ浓度持续下降,而患者外周血IL-10浓度则持续上升.结论 Treg细胞比率在严重多发性创伤后明显升高,更重要的是,其在减少Th1类细胞因子分泌及抑制创伤免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活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MODS和患者不良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106例烧伤总面积(TBSA)≥30%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试验分组:(1)按烧伤面积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组41例(TBSA 30%~49%),Ⅱ组34例(TBSA 50%~69%),Ⅲ组31例(TBSA 70%~99%);(2)根据MODS诊断标准,将患者进一步分为MODS组(21例)和非MODS组(85例);(3)根据MODS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6例)和生存组(5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伤后1,3,7,14,21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磁性分离系统对外周血CD4+CD25+Treg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表面分子T淋巴细胞毒性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Treg孵育液上清中IL-10的分泌水平.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CD4+CD25+Treg表面分子CTLA-4表达水平及IL-10分泌水平均明显增强(P<0.01),烧伤患者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相点CTLA-4阳性表达水平及IL-10分泌水平均明显升高,MODS组CTLA-4阳性表达率及IL-10分泌水平在伤后3~21 d显著高于非MODS组(P<0.01);(3)MODS患者死亡组CTLA-4阳性表达率及IL-10分泌水平在伤后3~21 d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或<0.01). 结论严重烧伤后CD4+CD25+Treg表面分子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在不同烧伤面积、是否并发MODS及是否生存等不同组间存在显著差异,CD4+CD25+Treg可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参与严重烧伤后机体免疫失衡、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甚至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及内皮细胞凋亡及相关细胞因子和凝血因子改变是否参与晚期创伤性脓毒症的发病。方法收集晚期创伤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中性粒细胞,观察创伤性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并检测PBMC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IL)-4、IL-10以及外周血组织因子(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比较晚期创伤性脓毒症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晚期创伤性脓毒症组中性粒细胞凋亡水平[(37±21)%]和循环内皮细胞凋亡[(774±211)个/ml]水平显著高于非脓毒症创伤组[(16±9)%,(92±72)个/ml]和正常对照组。晚期创伤性脓毒症组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及凝血因子(TF、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晚期创伤性脓毒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抑制和凝血功能异常,这可能是晚期创伤性脓毒症的特征之一,并可能是晚期创伤性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调节树突细胞(DC)活性的角度探讨卡巴胆碱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复制小鼠MODS模型.1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MODS 6、24、48h组(n=30)和MODS+卡巴胆碱6、24、48h组(n=30).致伤前24h MODS组灌胃注入生理盐水,MODS+卡巴胆碱组在致伤前24h内分3次灌胃注入卡巴胆碱(每次3μg/kg).取各组小鼠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免疫表型,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脾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ELISA法检测脾脏中IL-12p70水平.结果 MODS组脾脏成熟DC数量、IL-1β阳性细胞数量及脾脏组织匀浆中IL-12p70水平在伤后6h和24h明显增加,48h均降至正常水平.与MOCS组比,MODS十卡巴胆碱组脾脏成熟DC数量、IL-1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脾脏组织匀浆IL-12p70水平降低.结论 卡巴胆碱可能通过抑制DC的活性而减弱MODS早期的炎症反应,防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凋亡情况及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STF)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将24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30%Ⅲ度烫伤)和对照组,分离伤后0、12、24hPMN,继续培养16h,碘化丙啶(propdiium oddide,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百分率,并用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分别刺激对照组大鼠PMN,检测凋亡百分率,结果发现:烫伤组大鼠PMN凋亡百分率较对照组大鼠降低,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均抑制PMN凋亡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说明严重烧伤后PMN凋亡延迟,烧伤血清和痂下水肿液在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后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 -1)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MOD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以及其对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预警作用. 方法 测定10例正常人与40例ALI患者伤后第1,4,7天的血清HMGB -1水平.根据MODS的诊断标准,将损伤组分为两组:MODS组13例,非MODS组27例.同时评定其MODS、APACHEⅡ分值. 结果 组间比较:非MODS组第1,4,7天HMGB -1水平的表达均高于MODS组(P<0.05);非MODS组HMGB -1水平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低于MODS组.组内比较:非MODS组第4天HMGB -1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第1天(P<0.01),第7天较第4天明显降低(P<0.01),甚至低于第1天.MODS组血清HMGB -1水平的表达显著升高,并延续数天,第7天较第4天有所降低,但仍高于第1天.伤后第1,4,7天MODS评分随HMGB -1水平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伤后第1,4,7天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HMGB -1水平的表达与MODS评分、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 结论 (1)HMGB -1在ALI患者中呈高表达,其作为晚期炎症介质参与炎性反应往往升高较晚,且持续时间较长.(2)HMGB -1水平变化与并发MODS密切相关.(3)常规检测血清HMGB -1水平并联合评定MODS、APACHEⅡ评分有助于对创伤后脏器功能不全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检测3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3,7天的血胰岛素、C肽、TNF-α、IL-10、C反应蛋白(CRP),分析伤后血胰岛素和C肽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Ⅲ(APACHE Ⅲ)、炎症因子和CRP的相关性,并与炎症因子和CRP的变化进行比较.同时检测3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胰岛素和C肽作为对照. 结果 患者伤后各时相点血胰岛素和C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APACHE Ⅲ均呈显著正相关.无论是否控制血糖和年龄因素,血胰岛素和C肽与IL-10在各时相点均呈显著正相关,与TNF-α和CRP在伤后第3,7天呈显著正相关.在不同预后两组中血胰岛素、C肽、IL-10水平随时间变化均下降;TNF-α和CRP水平在生存组中均呈下降趋势,但死亡组随时间变化均升高;以上指标在相同时相点死亡组均显著高于生存组. 结论 严重多发伤后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的升高与炎症反应有关,其变化不仅可以反映损伤严重程度,而且可以作为动态监测机体抗炎程度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急危重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阻断作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急危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13分,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血必净治疗组(简称治疗组,60例),观察入院后第1、3、7、10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含量,血常规,肝、肾功能及APACHEⅡ分值,ICU住院天数、病死率、发生MODS例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3、7、10天血清TNF-α、IL-1β及IL-6水平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第3、7天CR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第3、7、10天血WBC、BPC、ALB、Tbil、Cr及ALT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器官衰竭率、病死率、住ICU天数及第7、10天APACHEⅡ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明显抑制血浆内毒素产生,下调促炎介质TNF-α、IL-1β及IL-6水平,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阻断SIRS恶性发展及MODS形成。  相似文献   

14.
伊拉木  齐艳东  外力  高宏  余理  朱良 《武警医学》2017,28(12):1246-1248
 目的 探讨创伤炎性因子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9-02至2014-03收治的114例多发伤患者,伤后1、2、4、6和12 d血清降钙素(PCT)、血清IL-6 与TNF-α含量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纳入患者根据国际AIS-ISS评分标准[3]进行创伤评分。依据ISS评分,ISS<16分者列入轻伤组(n=49);ISS≥16分者列入严重伤组(n=65)。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PCT、IL-6与TNF-α值分别于受伤当日、2 d及4 d 达到高峰,之后随着病情缓解逐渐下降。轻伤组各时间段的血清中PCT、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同时间段重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伤患者体内PCT、IL-6 与TNF-α等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病情的发展。对相关炎性因子进行检测可有效评估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抗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创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抗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状况。方法 用ELISA法测定了33例创伤患者血浆IL-40、10、12、13水平。结果(1)所有患者不论是否出现SIRS、器官衰竭、血浆中均未测出IL-4。(2)血浆IL-10水平随器官衰竭数目的增加而升高(P<0.05);SIRS组、死亡组IL-10水平较非SIRS组、存活组明显升高(P<0.01)。(3)SIRS组血浆IL-12水平较正常且和无SIRS组高(P<0.05)。存活组血浆IL-12水平较死亡组高,提示血浆IL-12水平升高的创伤患者预后较好。(4)SIRS组、死亡组血浆IL-13水平与非SIRS组、存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较正常组升高(P<0.05)。结论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抗炎症反应占主导,免疫抑制的患者预后多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性T细胞(NKT)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排序分为严重组(15例)和危重组(15例),于伤后1、4、7天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NKT细胞的比率,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ASA法)检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并与健康组进行对比。结果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1-7天外周血NKT细胞比率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伤后第4天,危重组外周血NKT细胞比率极显著高于严重组(〈0.01),Spearm an相关分析显示NKT细胞比率与ISS呈正相关(r=0.76,P〈0.01)。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IFN-γ浓度持续下降,而IL-4浓度持续上升。结论NKT细胞比率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明显升高,其在减少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类细胞因子分泌增加Th2类细胞因子分泌及抑制创伤免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