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发生于健康人群中,其发生机制是神经心脏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于那些反复发作、有严重心脏抑制、多种治疗无效的病例可以植入心脏起搏器,目前最常应用的是具有频率骤降反应(rate drop response,RDR)的双腔起搏器。选用一种受心肌收缩力感受器驱动有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2例VVS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晕厥,多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可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获得诊断,部分患者还需进行诊断试验、如直立倾斜试验等方能得出诊断。除了安慰或有关的健康教育,大多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并不需特别治疗;但对于晕厥发作次数多、造成患者摔伤或心理压力增加的患者,还需要采取对抗压力动作、倾斜训练、药物治疗或起搏器安装等措施。现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这些诊断和治疗的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获益目前仍存在争议,通常建议用于难治性迷走性晕厥伴发心脏停搏的患者。闭环刺激起搏通过感知程控发现心脏收缩性的变化从而增加心率对血压下降作出应答。目前多项随机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闭环刺激起搏对于减少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晕厥发作优于传统起搏治疗,少数研究结果表明闭环刺激起搏对于减少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迷走性晕厥患者的晕厥发作治疗有限。  相似文献   

4.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常见的良性晕厥,表现为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起搏器通过高频起搏增加心率及心输出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及预防晕厥的发生,适用于反复晕厥伴心脏抑制的中老年患者。目前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在患者筛查、疗效评估及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起搏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迷走性晕厥在临床很常见 ,通常发生于健康人群中 ,其发生机理是神经心脏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近来 ,永久起搏器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防治中取得了肯定的效果。对于那些反复发作、有严重心脏抑制、多种治疗无效的病例可以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 ,起搏模式目前以具有频率骤降适应功能的双腔起搏模式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综述近年来防治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并评价了药物以及起搏器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1070例心脏器械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晕厥的21例患者再发晕厥的病因及处理。方法通过电话随访、常规检查、起搏器程控、动态心电图、肺血管CT、头部CT、冠状动脉造影、倾斜试验等明确病因并作相应处理。结果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有关者9例;血管迷走性晕厥3例;直立性低血压3例;起搏器相关2例;肺栓塞1例,病因不明3例。结论永久起搏器术后晕厥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实施综合检查后,多数可明确诊断,并能采取相应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8.
病例1患者舌癌颈部转移,窦性停搏和反复晕厥,行起搏器植入后晕厥消失;病例2患者反复晕厥,住院期间发现长RR间歇及血压下降,考虑血管迷走性晕厥,行抗晕厥起搏器植入后晕厥未发,但仍有反复头晕,最终确诊为鼻咽癌,行放疗后症状消失。上述病例提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肿瘤所致晕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2例发作频繁、症状严重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均诱发晕厥伴血压心率明显降低,使用具有频率骤降反应功能的起搏器治疗,随访38~46个月均未发生晕厥。频率骤降功能设置:起搏介入频率100次/分,介入时间2min,骤降频率至50~60次/分,骤降幅度25~30次/分,识别时间25s。  相似文献   

10.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迷走性晕厥机制复杂。Bezold-Jarisch反射是最常见的激发机制。交感神经活性变化、5-羟色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内皮功能异常等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倾斜训练、药物治疗和起搏器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单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VVS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起搏器组(22例)和药物治疗组(20例)进行疗效对照.起搏器组置入单腔起搏器(VVI 10例,VVIR 12例),药物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治疗.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均复查直立倾斜试验并随访,观察对晕厥的预防效果.结果:起...  相似文献   

12.
心脏起搏防治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双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对上海胸科医院心内科经临床和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为VVS的患11例(心脏抑制型7例,混合型4例),均置入了双腔起搏器,其中9例具有频率骤降反应功能。所有患结合13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患出院后1、3、6、12、24个月分别随访,观察对晕厥的预防效果,分析起搏器自动存储的资料。结果所有患均未再发生晕厥,其中4例仍有晕厥发生前不适,但症状明显减轻;6例患重复直立倾斜试验,可见当心率突然骤降至起搏程控参数时,起搏器可以即时反应,进行快速起搏,起到了防止晕厥发生的作用。结论对于那些反复发作、以心脏抑制为主的VVS患,安装具有频率骤降反应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可以有效防止晕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血管迷走性晕厥指由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短暂性、可逆性意识丧失。常规方式、药物治疗欠佳时可考虑介入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和心脏神经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适用于反复晕厥伴心脏抑制的中老年患者,闭环刺激起搏效果可能优于传统起搏方式。射频消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问题,然而其尚需更多研究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直立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凡平 《心脏杂志》2002,14(2):180-180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晕厥类型 ,倾斜试验是确诊这种疾病的主要方法 [1 ]。但大多数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于直立时 ,我们用直立试验检测了 2 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 ,以探讨用这种简单方法替代倾斜试验来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有反复晕厥史并经临床检查排除了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2 0 (男 11,女 9)例 ,年龄 17~ 5 1岁。晕厥病史 1个月~ 5年 ,症状发生于较长时间站立时 13例 ,卧位或坐位站起后 2例 ,大便后站起时 2例及直立排尿时 3例。1.2 方法 所有患者试验前停用任何药物 3d。试验…  相似文献   

15.
永久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原理是通过起搏系统感知晕厥发作前心率的下降反应后立即发放较快频率的心室起搏脉冲,以增加心脏输出量、维持脑血流量,以期预防或在一定程度缓解晕厥发作。在过去20余年,起搏治疗走过一段充满争议的曲折发展历程,临床试验结果的不一致性促使技术的不断革新。由于起搏治疗是一个有创的植入性器械治疗,故在其临床应用中应选择最佳治疗对象、植入具有特殊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开启相应的功能参数设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防治重度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 13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复发作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心脏抑制型9例、混合型4例)置入双腔起搏器,其中8例置入频率骤降反应起搏器、5例置入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并结合倾斜训练治疗。出院后1、3、6个月分别随访及程控,观察预防晕厥的疗效。结果患者均无再发晕厥,均出现晕厥发生前不适,但症状均逐渐减轻至消失。结论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可有效防止反复发作及以心脏抑制为主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的晕厥发生。  相似文献   

17.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和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发作的常用药物,但这种治疗对某一患者的疗效预测目前尚有一定的难度。Grzegorz Gielerak和Karol Makowski等提出静注β受体阻滞剂直立倾斜试验的检测方法,根据试验结果预测β受体阻滞剂对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及临床有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患者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最常见的晕厥病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Bezold-Jarisch反射被认为是血管迷走性晕厥重要的发病机制。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基因等亦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手段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9.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问题, 病因纷杂, 常涉及多个学科。晕厥患者的预后也因病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 如何优化晕厥的诊断流程和危险分层非常重要。另外, 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可以提高晕厥诊断率, ICM指导下的起搏治疗可降低晕厥复发率, 使患者获益, 但在我国存在严重应用不足的问题。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制探讨涉及Bezold-Jarish反射学说、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基因多态性等, 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率高, 主要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切, 而起搏治疗人群受限。因此, 未来仍需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 提高晕厥的整体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倾斜试验可通过体位改变再现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作。1986年英国学者Kenny首次将此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成为诊断和评价血管迷走性晕厥以及其他原因所致晕厥的重要有效方法,通过研究患者试验中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有利于指导治疗。但目前倾斜试验尚无明确统一的试验方案,只是在主要程序步骤上达成了原则上的共识,因此对倾斜试验结果的判断要结合临床和试验方案。最近也有文章对其诊断价值提出了挑战,需要更多的研究明确评价倾斜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