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血栓前状态是指体内凝血及抗凝血机制失调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或者生理状态 [1].在妊娠生理状况下,孕妇体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这是正常生理的适应反应 [2].为探讨孕妇凝血及血脂指标的变化以及它们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作者检测并分析了66例正常孕妇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以及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在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栓前状态是指体内凝血及抗凝血机制失调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或者生理状态。在妊娠生理状况下,孕妇体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这是正常生理的适应反应。为探讨孕妇凝血及血脂指标的变化以及它们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作者检测并分析了66例正常孕妇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以及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在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M)、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PLT)检测在正常孕产妇中的变化及其对产科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72例生育期妊娠及非妊娠妇女样本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DIC组,分别用Clauss法、产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电阻法进行PT、FIB、FM、DD、PLT检测。结果: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DIC组、FM、FIB、D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L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经方差检验除PT外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DD与FM、FIB存在正等级相关,DD与PLT存在负等级相关;PT与DD、FM、FIB无相关关系。结论: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PT不能及时灵敏反映妊娠期孕妇血液的高凝状态,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DD、FM对早期诊断产科DIC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建民  黄伟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41-2341,234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30例健康非孕妇女、171例健康临产孕妇和1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临产孕妇的PT、APTT、TT、Fib、D-D水平。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T、APTT、TT时间缩短,Fib、D-D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组与健康临产孕妇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孕妇存在明显高凝状态,具有血栓形成趋向。孕妇在临产前及时检测凝血4项及D-二聚体,有助于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对避免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常规凝血纤溶实验指标在DIC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实用实验诊断指标.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的DIC患者33例,早期可疑DIC最后确诊为DIC的患者3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35例进行检测.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乳胶凝集半定量试验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活性(AT:A).结果 DIC患者组D-D和FDP显著升高,AT:A显著下降,PT、APTT、TT均显著延长;D-D和FDP的阳性率均达100%,AT:A和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 P)的阳性率分别为88%和82%,与早期可疑DIC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可疑DIC阶段,D-D、AT:A、FDP的阳性率分别为87%、63%和53%,而PT、APTT、TT、3P试验的异常率仅为40%、33%、23%和20%.结论 D-D、FDP、AT:A检测在DIC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敏感性高于PT、APTT、TT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救治前后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酶活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8例DIC产妇为观察对象,在患者DIC发生前后及至救治成功进行动态DD、FIB、APTT、PLT(每6 h一次,病情稳定后每天1~2次)的测定,观察治疗前后的测定结果。【结果】28例产妇发生DIC时,DD明显上升,FIB减少,APTT 时间延长,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两阶段比较差异明显(P <0.05)。28例患者经救治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对产科DIC患者动态检测DD、FIB、APTT、PLT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监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实验诊断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目的 评价并比较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常用实验诊断指标的诊断效能。方法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关于DIC实验诊断研究的一次文献17篇,利用Cochrane方法学协作组提供的Meta分析软件及Revman软件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活性(AT)、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综合比数比(OR)分别为34.24、18.20、15.56、8.86、7,89、6.90、4.71、4.66、4.39、2.28。SFM、FDP、D—D、TAT、PT、AT、3P、APTT和FIB的综合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78、0.9177、0.8793、0.7813、0.7893、0.8529、0.7849、0.7842、0.5553。不同文献报道D—D、3P、AT、FIB、APTT的结果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值分别为0.0003、0.022、0.01、0.0007、0.01。结论 单个实验诊断指标如PLT、FIB、PT和APTT的诊断DIC的价值较低,而SFM、FDP、D—D的价值较高,其次是AT、TAT等。其中FDP的价值在于选择较低水平的界值作为DIC的筛选指标,而D—D的价值主要在于选择较高水平的界值作为DIC的确诊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杨焰  魏文宁  杨锐 《检验医学》2002,17(2):98-99
纤维蛋白原(Fbg)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血行转移等病理过程.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自动检测系统,是在分析Fbg转变动力参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测定方法,该系统是利用微机对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过程的实时监测并计算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和功能指标,以反映纤维蛋白原分子功能和维蛋白原的血浆浓度.我们对47例高Fbg病例进行了上述指标的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妊娠妇女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的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妊娠妇女和60名健康育龄非妊娠妇女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其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相比PT、APTT缩短(P〈0.05)此两指标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二聚体两者水平都显著升高(P〈0.01),FIB在妊娠晚期明显高于妊娠早、中期(P〈0.01)D-二聚体随孕期增加而不断升高(P〈0.01)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1),随孕期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P〈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对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凝血、抗凝、纤溶指标在妊娠中的变化,探讨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阃(脚)、纤维蛋白原(nB)、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因子VIII活性(VI—II:C)、D-二聚体(D—D)六项血凝指标共86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30例,正常晚孕组36例,正常非孕妇女20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妊娠期胛、APIT均缩短,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正常非孕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正常孕妇AT—Ⅲ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P〈0.001、P〈0.01);VⅢ:C、FIB、D—dimer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正常孕妇均明显高于正常非孕妇女(P〈0.001、P〈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有血栓形成倾向,产前做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检测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新生儿凝血与纤溶实验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医师早期干预治疗 DIC 新生儿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验室依据.方法用凝固法、凝血酶法(Glauss 法)、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乳胶凝集半定量法分别测定 DIC 组20例、早期可疑 DIC 组25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足月新生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IB)、血浆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DIC 新生儿患者组 D‐D 和 FPD 显著升高,PT 、APTT 、TT 均延长,而 FIB 均显著降低,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可疑 DIC 阶段,D‐D 和 FDP 阳性率分别为84%和52%,而 PT 、APTT 、TT 、FIB 的异常率仅为44%、32%、24%、20%.结论DIC 新生儿存在纤溶,抗凝系统的激活及凝血因子的损耗,尤其 D‐D 、FDP 的变化显著,是观察新生儿早期 DIC 的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产妇的生命。产科患者由于病情危急、复杂,恢复过程较长,在治疗过程中留置尿管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护理操作。2002年6月~2006年5月通过开展循证护理,确定尿路感染为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问题;检索文献,查找科学的护理方法,以提高其护理质量。循证护理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尿路感染的预防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探讨COPD合并T2DM凝血与纤溶机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5例COPD合并T2DM患者、25例单纯COPD患者及2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D-D及FIB含量的检测。结果 COPD合并T2DM组血浆D-D及FIB含量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PD合并T2DM组血浆D-D及FIB含量均高于单纯COPD组。结论 COPD合并T2DM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通过对血浆D-D及FIB的检测,及时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探讨其与孕妇异常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熔解曲线分析法,检测50例异常高凝状态孕产妇和44例健康对照孕产妇的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情况。结果异常高凝组和对照组MTHFR基因C677T3种基因型在两组的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其中高凝组CC基因型表达频率明显降低(P=0.01),T等位基因表达频率明显增大(P=0.005)。结论孕产妇异常高凝状态与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近6年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TORCH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正常孕妇与不孕不育妇女血清TORCH抗体结果进行比较,了解TORCH感染与不孕不育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TORCH抗体。RT-6000酶标仪上测定OD值,根据试剂说明书判定结果。结果1920例正常孕妇弓形虫(TOX)TOX—IgG、TOX—IgM、风疹病毒RUV—IgM、微小病毒B19-IgM、巨细胞病毒CMV—IgM、单纯疱疹Ⅱ病毒(HSV)HSVII—IgG、HSV II-IgM的阳性率分别为2.14%、0.78%、0.16%、0.52%、0.36%、6.8%、0.73%;635例不孕不育妇女弓形虫(TOX)TOX—IgG、TOX—IgM、风疹婀毒RUV—IgM、微小病毒B19-IsM、巨细胞病毒CMV—IgM、单纯疱疹Ⅱ病毒(HSVII)HSVII—IgG、HSVII—IgM、的阳性半分别为3.15%、0.79%、0.31%、1.89%、1.10%、15.75%、1.26%;结论不孕育龄妇女B19-IgM、CMV—IgM、HSVII—IgG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TORCH感染与不孕不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妊娠各期及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单体(FM)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对照组妇女、90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30例、妊娠中期30例、妊娠晚期30例)及10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T、APTT、TT、FIB、D-D及FM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妊娠早期的PT及妊娠中、晚期的APTT、TT、FIB、F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中、晚期PT、APTT较妊娠早期明显缩短(P〈0.001),FM水平明显升高(P〈0.001);TT、FIB、D-D水平在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中均有差异(P〈0.05、P〈0.001)。结论妊娠不同期,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一旦有早期DIC的发生F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FM指标的检测相对于D-D检测在确定早期DIC有着较明确的标识。对发现早期凝血异常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妊娠各期及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单体(FM)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对照组妇女、90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30例、妊娠中期30例、妊娠晚期30例)及10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T、APTT、TT、FIB、D-D及FM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妊娠早期的PT及妊娠中、晚期的APTT、TT、FIB、F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中、晚期PT、APTT较妊娠早期明显缩短(P<0.001),FM水平明显升高(P<0.001);TT、FIB、D-D水平在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中均有差异(P<0.05、P<0.001)。结论妊娠不同期,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一旦有早期DIC的发生F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FM指标的检测相对于D-D检测在确定早期DIC有着较明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