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当前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研究中的2种模式中药有效组(成)分直接配伍模式和基于方剂药效的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模式的研究进展,指出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研究模式是当前方剂药效物质和配伍原理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于研制成分相对清楚、作用机制明确的创新型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复方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出了当前中药有效组(成)配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加强方剂配伍理论和药理机制对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研究的指导、加强从经典有效的方剂中进一步寻找中药有效组分和进一步开展多学科协作,寻找适合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的模式和方法是发展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方剂有效组分配伍是近年来出现的方剂配伍研究的新模式,具有作用明确、靶位清楚、对病证针对性更强等优点;而传统的方剂全药配伍模式则是药物按照组方原则进行有序配合的有机整体,并因其成分的多样性、作用的多层次性、多靶点性使得作用方式呈现“整体综合调节”的样貌.目前诸多学者致力于用方剂的有效组分配伍来替代传统全药配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仍然无法说明有效组分配伍能完全替代全药配伍。  相似文献   

3.
组分配伍遵循方剂的配伍理论与原则,以临床有效的名优中药二次开发为切入点,在方剂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基本明确的基础上,以组效关系为基础,优化设计,针对临床适应病证,筛选有效的中药处方。文章主要探讨中药组分配伍与方剂配伍的特性及相关性。通过对中药组分配伍研究模式的分析,阐述方剂配伍与组分配伍的衔接,并着重分析两种配伍方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以介绍中药有效成(组)分提取试验研究方法为目的,查阅了国内相关文献。介绍常用试验设计方法: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法、星点-效应面法、田口设计法等在中药有效成分或组分提取中的应用现状,总结出各自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是决定药物体内过程的关键因素,底物对它们的抑制或诱导作用是药物联合应用时产生药动学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作为复杂化学成分组合体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也表现出对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抑制或诱导作用,并且中药在配伍应用时也产生了对药效物质体内过程的影响。由此认为,这种作用可能也是中药在按照传统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组成方剂时发挥增效解毒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层面上研究整合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活性的方剂配伍规律,对于指导有效组分配伍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是决定药物体内过程的关键因素,底物对它们的抑制或诱导作用是药物联合应用时产生药动学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作为复杂化学成分组合体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也表现出对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抑制或诱导作用,并且中药在配伍应用时也产生了对药效物质体内过程的影响。由此认为,这种作用可能也是中药在按照传统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组成方剂时发挥增效解毒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层面上研究整合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活性的方剂配伍规律,对于指导有效组分配伍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药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当中药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便会形成方剂。将现有的中药、方剂配伍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医理角度论述七情、性味、君臣佐使、随证加减、剂量改变配伍的研究方法,从现代医学研究角度对中药不同配伍方式及数理模型设计方法进行论述,为今后的中药方剂配伍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立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29-2330
方剂作为连接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是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及要点,深入研究方剂的配伍,寻找更新的方法和模式,有可能从中发掘出具有民族知识产权的医药研究内容,从而对世界医学有所贡献。1方剂配伍理论原则及方法溯源  相似文献   

9.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中医治病多以方剂为载体,注重整体,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种思想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趋势.然而,传统中医药缺乏对药效物质的微观分析和质量控制,缺乏药物活性筛选综合评价方法,缺乏药物设计的更新理念,成为影响中医药迅速发展的瓶颈.本文从方剂的文献、药效物质制备关键技术、药效物质分析方法和技术、活性筛选及评价研究、有效组分配比优化筛选模式五个方面进行了阐琐,提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新模式,建立了相关技术和方法,发展了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药方剂复方配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宏伟 《中国现代中药》2006,8(12):33-34,39
对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The rediscovery of ancient Chinese herbal formul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review presents some recent discoveries of ancient Chinese herbal formulas evolved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of clinical practice. It appears that many of the ancient combination formulas have sound scientific basis through modern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Significant chemical changes occurred during the preparation (decoction) process of a prescribed herbal formula. For example, some toxic ingred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new active compounds generated due to the chemical interactions among the ingredients. Many combination formulas showed significantly better pharmacological results than individual herbal medicines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ula.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urrent drug screening and regulatory methodology will not be appropri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botanical drug containing a group of phytochemicals, in which a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from chemical ingredients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If we view a diseased state in a holistic and dynamic way, i.e. it involves interactions among many biological systems in human body and these interactions change as the disease improves or worsens, the treatment of such disease with a single chemical entity may not be logical or technically feasible. Combination formulas may hold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the therapeutics of choice in the future due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and dynamic adjustment achieved by the multiple ingredients that will restore the balance of an imbalanced or diseased human body.  相似文献   

12.
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用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膜分离技术以其高效、绿色的特点在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作者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在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的适用性和技术优势;对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分离纯化用的常见膜材料如聚砜、醋酸纤维素、聚丙烯腈等高分子材料以及无机材料等进行性能比较,并列举了应用实例;提出了选择膜的一些主要考虑膜的物理化学稳定性、膜的通量和选择性、膜污染、膜面预处理等,为正确选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处方前研究是对原料药理化性质和制剂性质的深入分析,是开发出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前提和保证,已广泛应用于化学药物制剂领域。然而中药制剂研究仍存在经验性和盲目性,作为最基本的中药制剂原料,中药组分的整体性质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中药组分是一个多成分复杂体系,将成分构成完全阐明清楚难度大,笔者尝试提出以代表性成分表征组分整体性质的研究思路。遵循组分中各成分量与量的关系,构建不同成分组合,以生物活性为导向,通过体内外药效实验,辨识与组分整体药效无统计学差异的N个成分,作为代表性成分;测定平衡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渗透性等性质,并通过相似性、离散度分析研究亚组分划分;以质量分散或药效贡献等为权重系数,将各代表性成分的个体性质进行拟合,表征组分/亚组分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14.
组分中药是一种继承并发扬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中药研究模式。对于组分中药的研制目前也有很多设计方法,但其共同特点是缺乏与中医药理论的有效衔接。该文通过基于药性组合模式探讨组分中药的设计方法,为组分配伍提供了具有中医特点的配伍方法,并以高血压为例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兰 《河北中医》2000,22(7):541-542
目的 观察中西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以自拟中药配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并与单纯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做对照。结果 治愈率,治疗组66.7%,对照组28.6%,经X^2检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X^2=6.72,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盂肾炎较单纯西医药治疗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孙婧  张燕玲  顾浩  王耘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6):3327-3330
药性是中药的特定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配伍的重要原则,该文以性味归经共同组成的药性组合表征中药药性,多个药性组合再构成药性组合模式,把中药及药性组合模式按功效划分,将各功效作为概念进行归纳逻辑编程,得出针对不同功效的药性组合配伍规律,通过实体语法系统构建药性组合配伍理论模型,实现由药性组合配伍向功效的自动推理过程,并对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其合理性及局限性,为揭示中药配伍规律及药性与功效间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草药及其制剂对肝损伤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京丽  周超凡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3):3371-3374
近年来中草药及其制剂引起不良反应报道有增多之势,据报道中草药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占总的肝损伤病例数21.5%.究其原因,除了未遵照中医药辨证施治乱用、误用中药外,中草药自身的不良反应亦不可小觑,笔者就常见致肝损伤的中草药及制剂的种类、中药致肝损害的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等方面作一概述,以加强临床医师对中草药致肝损伤的认识,达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功  周玉中 《河北中医》2000,22(7):537-53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方法 将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130例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用胶态次枸楷酸铋、甲硝唑、四环素治疗,治疗组70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分型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50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显效、有效、总有效率分别为28例、26例、90%。2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效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保祥  李荫昆 《河北中医》2000,22(7):535-536
目的 保西医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30例采用能量和剂加维生素C、病毒唑静脉滴注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益心气养胃中药。2组均15日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及心电图ST-T改变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显效、有效时间亦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多成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韩玲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1):2442-2442
针对多成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现状,作者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殊性、研究难点及研究的意义进行了综述,并分别对单味中药、复方及有效部位中药、中药方剂配伍作用机制、中西药药代相互作用、中医“证”或西医“病”状态的药代规律、以及不同剂型的药代比较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逐一进行了分析。结合《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