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肿瘤姑息治疗是指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医疗模式,它关注患者的不适症状,通过使用药物、心理、社会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对于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不论肿瘤患者处于何种肿瘤分期或其他治疗需求与否,姑息治疗需要预测、预防和积极治疗患者的相关症状,并将这一治疗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始末[1]。中药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应用普遍,特别是由于中药有改善不适症状,调节脏腑功能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特点,在肿瘤姑息治疗中使用更为广泛。为了规范中成药在肿瘤治  相似文献   

2.
张萍 《环球中医药》2013,(Z2):79-79
目的探讨姑息护理对晚期血液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晚期血液肿瘤患者和家属实施姑息护理,控制症状、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结果通过姑息护理的实施,晚期血液肿瘤患者的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减轻了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积极参与配合治疗。结论姑息护理有效提高了癌症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中医和西医在中国长期并存的情况使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肿瘤治疗模式的突出特点,多学科治疗也是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趋势。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和精髓,而肿瘤姑息治疗的核心内容正是对痛苦症状的有效控制。在症状控制方面,中医与西医姑息治疗着眼点高度一致,即关注患者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具体干预措施各有特点。作者对中西医肿瘤症状控制和生活质量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相信将中国传统医学的经验与西医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一定会对患者的健康和医学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肿瘤的康复与姑息治疗中运用中医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在现代医学认知疾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从多个角度明确肿瘤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确立治疗目的与诊疗方案。提倡治病求本,攻补兼施,使得抗癌治疗与姑息治疗相辅相成;扶正为主,善用温阳,运用中医药提升晚期肿瘤姑息治疗的效果;并善用疏肝解郁疗法,拓展中医药在肿瘤康复治疗中的运用范围。临证应灵活运用健脾补肾、化痰解毒、温阳散寒、疏肝解郁诸法于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之中,促进患者身心功能状态恢复,缓解肿瘤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健脾理气法内服中药汤剂配合外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口服吗丁啉治疗)41例、中药组(口服中药汤剂治疗)40例、中药联合穴贴组(口服中药汤剂联合外用穴位贴敷治疗)40例,治疗28 d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1)3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症状积分中药联合穴贴组明显低于中药组以及西药组(P0.05);2)中药联合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2.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2.5%,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0.5%。经组间两两比较发现,中药联合穴贴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理气法内服中药汤剂配合外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能较好的缓解临床症状,且疗效优于西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目标是为病人提供积极的支持,通过减轻疼痛或缓解其他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及证候,除传统的姑息性手术、放疗、化疗外,还包括疼痛控制、介入治疗、置管引流加药物灌注化疗及心理支持。中医药姑息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扶正祛邪;结合现代科技,中药剂型的多样化给患者更多的选择。姑息治疗在疾病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早期治疗症状及缓解根治性抗癌治疗副作用,保持生活质量;中期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晚期提供临终关怀及善终服务。在践行姑息治疗贯穿恶性肿瘤治疗早、中、晚各期这一理念时,还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在治疗对象上,应该处理好肿瘤和患者全身状态之间的关系,即肿瘤和人的关系;在治疗方法上,处理好抗肿瘤治疗与姑息治疗的关系,即疾病与症状的关系;在治疗目的上,处理好延长生存期和维护生存质量的关系,即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尽可能避免出现以损害生存质量为代价,生存期并没有延长的结果。期待现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恶性肿瘤姑息治疗患者加大费用支撑额度,改善姑息治疗人才、医疗资源配置,扩大科研投入,使恶性肿瘤姑息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目标是为病人提供积极的支持,通过减轻疼痛或缓解其他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及证候,除传统的姑息性手术、放疗、化疗外,还包括疼痛控制、介入治疗、置管引流加药物灌注化疗及心理支持。中医药姑息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扶正祛邪;结合现代科技,中药剂型的多样化给患者更多的选择。姑息治疗在疾病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早期治疗症状及缓解根治性抗癌治疗副作用,保持生活质量;中期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晚期提供临终关怀及善终服务。在践行姑息治疗贯穿恶性肿瘤治疗早、中、晚各期这一理念时,还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在治疗对象上,应该处理好肿瘤和患者全身状态之间的关系,即肿瘤和人的关系;在治疗方法上,处理好抗肿瘤治疗与姑息治疗的关系,即疾病与症状的关系;在治疗目的上,处理好延长生存期和维护生存质量的关系,即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尽可能避免出现以损害生存质量为代价,生存期并没有延长的结果。期待现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恶性肿瘤姑息治疗患者加大费用支撑额度,改善姑息治疗人才、医疗资源配置,扩大科研投入,使恶性肿瘤姑息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运用健脾益气中药,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由于脾胃升降失常引起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187例晚期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及其服用的中药饮片进行分析。结果:脾胃升降失常所引起的乏力、纳呆、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症状是晚期肿瘤患者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23%~77.5%),111例患者服用健脾益气中药使半数以上病人改善主要症状。结论:晚期肿瘤患者运用健脾益气中药,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升降运动,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大部分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所以姑息治疗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姑息医学早期介入并贯穿治疗全程已成为晚期肿瘤的治疗趋势。"带瘤生存"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也是中医学肿瘤姑息治疗的理论核心;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并全程治疗是姑息治疗的一种表现,两者的共同点是均可控制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临床实践,总结分析中医药治疗在晚期肺癌、肝癌、癌痛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方面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合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疗效评价体系,同时倡议中医药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中应早期介入,并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近10年来姑息治疗的概况,以进一步界定姑息治疗的内涵及外延。方法:调阅自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结合科姑息治疗的病例,统计肿瘤姑息治疗的疾病谱及其构成比。并以患者第一主诉为线索统计患者入院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共调阅肿瘤姑息治疗的病例数为2339例,姑息治疗疾病谱前5位的疾病及构成比分别为:胃癌20.31%、肺癌18.55%、乳腺癌17.57%、原发性肝癌及胆囊癌13.94%、大肠癌10.65%;拟解决的七大主要问题及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消化系统症状/体征29.41%、呼吸系统症状/体征13.85%、临终关怀13.34%、肝功能不全9.83%、恶性积液6.8%、骨与软组织症状/体征6.76%、疼痛3.12%。结论:肿瘤姑息治疗涉及多个病种,多种病情,临终关怀仅是肿瘤姑息治疗的一个小分支,镇痛治疗亦仅肿瘤姑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肿瘤姑息治疗是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有具体的内涵及外延,要求医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行多种手段以达到舒缓病情,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治疗肿瘤强调扶正抗癌并举,视不同肿瘤、不同病情、不同阶段,灵活调整用药。中药作用有三:一是调理诸多不适症状,使患者尽快恢复;二是扶正抑癌防止转移和复发;三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临床常常以扶正消癥汤加味,使用汤剂为主,同时配合金龙胶囊、扶正散、扶正消瘤散等口服治疗。  相似文献   

12.
梁爽  周波 《四川中医》2011,(2):68-69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法对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以健脾补肾的中药汤剂配合化疗治疗30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并与单纯化疗30例作对照。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一般情况,计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QOL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减退、大便溏泄、痛有定处、恶心呕吐的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的QOL评分明显升高。结论:健脾补肾的中药对化疗后肿瘤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疼痛和少气懒言等症状,并能够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中药汤剂口服联合健脾益气穴位贴敷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汤剂联合健脾益气穴位贴敷观察组和中药汤剂对照组各40例,治疗28天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75.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气穴位贴敷治疗在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正>肿瘤相关并发症是肿瘤本身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适症状,是造成肿瘤患者痛苦、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我国有将近80%的患者发现肿瘤时已经是中晚期,中晚期肿瘤患者疾病并发症较多,治疗难度大,同时放化疗等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这就造成肿瘤相关并发症的治疗难度大、周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晚期大肠癌术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术后采用中药制剂或者化疗进行治疗的中晚期大肠癌患者共60例,其中42例采用根治切除肿瘤,18例采用姑息切除肿瘤,将术后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制剂经植泵区域灌注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化疗,分析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改善状况,出院后六个月随访患者,统计其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痊愈后出院,经化疗的30例患者和经中药制剂治疗的30例患者的体重恢复、食欲恢复状况、症状改善等方面比较,采用中药制剂治疗患者均有明显优势;术后六个月随访,中药治疗组较化疗组患者在肿瘤复发率、生存率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用中药直接经植泵区域灌注治疗中晚期大肠切除术后疗效较好,负法律率相对较低,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可以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以期完善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法辨证论治对大肠癌术后II期和III期化疗后的患者进行口服中药防止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50例患者,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和空白组,观察1年的时间,比较两组的1年无病生存率、复发转移率、临床症状积分、KPS评分、体重和肿瘤标志物。结果:两组1年无病生存率和复发转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3个月即能明显改善症状积分,9个月与对照组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6个月开始治疗组体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9个月开始治疗组KP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2个月体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PS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后第9个月体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KP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直至观察结束,各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化瘀法辨证论治能明显改善大肠癌术后II期和III期化疗后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KPS评分和增加体重。  相似文献   

17.
王学中 《江苏中医药》2016,48(12):42-45
益气健脾和胃法是根据恶性肿瘤病机特点总结的重要治法。中医学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日久成积,治疗强调培补脾胃,以固根本。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与脾胃亏虚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的改变也与脾虚证相关,益气健脾法可改善肿瘤证候和肿瘤患者抑郁表现,益气健脾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益气健脾和胃法与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可起到增效减毒作用,在消化道肿瘤及其他肿瘤、血液病辨证论治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8.
干眼是一种常见眼科疾病,随着视频终端的使用增加,干眼患病人群不断扩大。西医主要通过增加泪液质量改善泪膜稳定性,并改善眼表微环境来缓解干眼的不适。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本文通过整理分析中医治疗干眼的相关文献,发现中药熏蒸治疗干眼日渐成熟,并且可以联合针刺、耳穴压丸、口服中药以及睑板腺按摩和西药治疗,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实际临床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并降低复发率。本文可为临床诊治干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俭 《北京中医药》2009,28(9):724-725
目的 观察中药健脾益气汤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肿瘤化疗后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健脾益气汤加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单纯给予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治疗前后Kamofskv评分、体重、症状和IgG、IgA、IgM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Karnofsky评分、体重变化情况、症状缓解及体液免疫指标等,均较对照组为优.结论 健脾益气汤对改善肿瘤化疗后脾虚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3,(9):1111-1112
目的:综合评定消痰散瘀抗癌方配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胃癌患者为受试者,随机设立中药配合化疗(治疗组)、化疗两组(选择及设组时注意基线平衡),通过观察肿瘤标记物CEA,症状及生存质量改变情况及毒副反应,了解治疗组的有效性。结果:治疗组症状及生存质量改变情况与化疗组比较明显优于后者。肿瘤标记物CEA结果化疗组稍高于中药组配合化疗。T细胞亚群两组间中药组配合化疗组稍高于化疗组。结论:消痰散瘀抗癌方的治疗能提高胃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