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技术应用于斜视矫正术的优点。方法对37例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斜视矫正术,其中5例复杂性斜视行睫状前血管分离。平均随访6个月,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第一眼位获得理想眼位,术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5例复杂性斜视成功分离并保留睫状前血管,减少手术次数。结论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更安全,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探讨显微镜下改良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其对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95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均行斜视矫正术,对照组47例给予术中作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观察组48例给予显微镜下改良Parks切口,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儿视功能改善效果、手术效果、泪膜功能。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9.36%(χ2=0.6632,P=0.4154);观察组水平共同性斜视患儿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11.9892,P=0.0000);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泪液分泌量高于对照组(t=15.0051, P=0.0000),泪膜破裂时间较对照组上升(t=9.2228,P=0.0000),角膜荧光染色评分较对照组降低(t=10.7815, P=0.0000)。结论 显微镜下改良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效果确切,能够显著矫正眼部,改善患儿视功能及泪膜功能,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对我院2010-06/2012-12采用显微镜下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05例157眼进行研究,分析其术后1wk;1,3,6mo的斜视度数变化。结果: 术后1wk;1,3,6mo斜视度与术前斜视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与6mo斜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无眼前节缺血、结膜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术后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与改良Parks切口对斜视患者泪膜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7-01/2019-10于南阳医专一附院手术治疗的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结膜瓣切口组(60例82眼,行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斜视手术)及改良Parks组(62例83眼,行改良Parks切口斜视手术),评价斜视治疗效果,于手术前后进行干眼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采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测定泪河高度(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KBUT),手术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手术,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组、改良Parks组分别有80、79眼达到眼位基本正位(±10PD以内),两组治愈率比较无差异(P>0.05)。改良Parks组术后7d SⅠt、BUT、FL评分、NIKBUT与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组比较有差异(P<0.05)。术后14d改良Parks组SⅠt、BUT、TMH、NIKBUT较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组有差异(P<0.05)。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组及改良Parks组手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7.3%vs 2.4%,P>0.05),总体满意度有差异(83.3%vs 95.2%,P<0.05)。结论: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与改良Parks切口手术术式对斜视均有较好的矫正效果,但改良Parks切口手术对泪膜稳定性影响较小,手术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应用显微技术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共同性外斜视适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共同性外斜视36例应用显微技术施行斜视矫正术。对术后疼痛反应、结膜恢复情况及眼位情况进行观察,随诊1~3个月。结果术后第1天能自由睁开双眼,随意活动。全部36例结膜均复位良好,无明显切口痕迹、术后1个月结膜恢复正常;眼位满意。结论在显微技术下,注意无创操作,高质量缝合,能有效降低疼痛,防止肌肉粘连,减少术后并发症,确保眼部的美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普通显微器械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可行性。方法:把斜视病例分为两组: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36例各类斜视患者,均采用显微技术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组:45例,直视下行斜视矫正术。结果:追踪观察2wk~6mo,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术后反应轻,结膜水肿、充血消褪较快,伤口愈合好,无1例并发症发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组:术后发生肌肉滑脱的2例,球结膜伤口充血、结膜下出血、水肿者40例,结膜瘢痕10例,结膜囊肿2例,结膜息肉3例。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较传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具有较明显优势,可以清晰地看清肌肉、血管、及针在巩膜内的走行、深浅,使手术较易掌控,可以使手术量及手术操作准确无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出血、穿透巩膜等直视下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组织分离准确,操作减少,也直接减轻了术后反应,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适合所有需斜视手术患者,优势为初学者易掌握巩膜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Parks切口眼外肌调整缝线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Parks结膜切口(近穹隆部结膜切口)联合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37例,术后随访3~8个月.结果 (1)眼位:37例患者中11例术后未达到预期效果、眼位不正,欠矫2例,过矫9例,术后24h内表麻下采用调整缝线术进行眼位调整,11例均将眼位调整至预期效果.最终随访眼位结果:未调整者欠矫2例,分别欠矫-15Δ、-20Δ,过矫15Δ1例.调整眼位者欠矫3例,分别欠矫-12Δ、-15Δ、-25Δ.余31例正位.(2)结膜切口愈合情况:所有患者结膜切口均于术后5~8d完全愈合,睑裂部无明显瘢痕.(3)并发症:5例患者调整缝线结对应的结膜面局部结节状隆起水肿,给予0.1%氟美瞳眼水点眼后消退.未见切口感染、缝穿巩膜、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Parks结膜切口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可于24h内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不正者进行有效眼位调整,避免了角膜缘梯形结膜切口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普通显微器械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可行性。方法 36例不同类型斜视患者,均采用显微技术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结果术后观察2周~6个月,术后反应轻,结膜水肿、充血消退较快,伤口愈合好,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较传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具有较明显优势,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适合所有斜视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arks理想眼位矫正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设计和效果。方法 对19例先天性水平性眼球震颤均采用Parks理想眼位矫正法手术治疗,并追踪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绝大多数患者相对休止眼位移至正前方,头位改善,视力提高。结论 采用Parks理想眼位矫正术,适合于伴或不伴斜视的先天性水平性眼球震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住院医师初学斜视手术时,结膜切口和直肌处理方法对术后并发症及眼位矫正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斜视手术的切口方式、直肌处理方法与术后并发症及眼位矫正成功率的关系。结果共同性斜视手术103例,采用传统梯形切口,直肌缝合于肌止端后巩膜处45例;穹窿结膜切口,直肌悬吊后徙术58例。两种手术方式最终术后斜视角<10△,欠矫和过矫者无明显差异(χ2=4.672,P>0.05)。传统切口及手术方式组2例行二次手术调整眼位。穹窿结膜切口术后瘢痕小,结膜愈合平整,眼部刺激症状轻。结论穹窿结膜切口愈合美观,可调节后徙缝线法方便对术后眼位的调整,避免二次手术,但操作比传统切口略有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Guyton斜视钩进行改良穹隆结膜小切口斜视手术,观察其在儿童水平斜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水平斜视患儿128例(170眼),年龄1.5~17.0(6.5±1.6)岁,男60例,女68例。应用Guyton斜视钩行改良穹隆结膜小切口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矫正效果、结膜切口干预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119例(93.0%)在第一眼位获得理想眼位,矫正后斜视角度<±10。102眼(60.0%)未行切口缝合;68眼(40.0%)进行结膜切口干预,其中缝合1针者45眼(26.5%),缝合2针者20眼(11.8%),缝合3针者3眼(1.8%)。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轻,结膜切口愈合佳,无明显手术瘢痕。结论 在儿童水平斜视中,应用Guyton斜视钩的改良穹隆结膜小切口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美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少儿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的改良及临床效果。方法手术切口设计在下穹隆结膜皱襞交界处,结膜切口不缝线,直肌后徙采用可吸收缝线悬吊法。结果本组46例5~12岁少儿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病例。术后结膜切口愈合平整,未发生切口不愈或睑球粘连现象,眼位矫正满意,全部病例随诊半年以上,无并发症出现,矫正眼位无异常改变,眼球运动无异常。结论该手术方法效果良好,适合少儿斜视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128例斜视随机分为两组,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70例为试验组,肉眼直视下传统斜视矫正手术58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6 ~12个月,平均(8.20±2.41)月,观察患者眼位矫正情况及结膜切口瘢痕、肌肉缝线反应、结膜下囊肿、术后感染、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7.14%,对照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6.55%,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4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0.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P<0.05).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是可行的,具有与传统斜视矫正手术相同的效果,显微斜视矫正手术具有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斜视显微手术治疗的优点。方法 15例水平性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部分患者行睫状前血管分离术。结果 15例患者术后斜度均在土10^Δ以内,6例出现一过性的复视,一周后复视消失。随访期1~5个月。在15例患者中。有3例因睫状前血管太细放弃分离血管,最后成功保留血管者4例,其余8例未能成功地分离或保留睫状前血管,有的在分离过程中血管破裂,有的在肌肉缝合过程中断裂。结论 斜视的显微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从传统的斜视手术向显微斜视手术过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分析斜视矫正术不同切口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9例(59只眼)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30只眼),行Swan结膜切口或Limbus切口;B组29例(29只眼),行Parks结膜切口。分别观察术前1 d及术后7、14、28 d患者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等,并行泪液分泌检查(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CFS)测定。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结果①主观症状:术后7、14 d,患者干眼主观症状明显,A组干眼症状评分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It试验:术后7、14 d,SIt明显增加,A组SIt较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SI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BUT:术后7、14 d,BUT明显缩短,B组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CFS评分:术后7、14 d,CFS评分增加,A组CFS评分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C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Swan结膜切口或Limbus切口行斜视手术,显著降低泪膜的稳定性;Parks结膜切口行斜视手术,轻微影响泪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手术与LASIK先后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矫正视力≥1.0,合并有共同性斜视与近视的患者。两手术间隔6个月。完成两手术后观察病人的眼位、视力、双眼视功能、结膜切口、角膜瓣情况等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位正位(≤10^△)率、双眼视力≥1.0比例、建立双眼视功能比例、结膜切口痊愈率、角膜瓣痊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无论先做斜视还是先做近视,术后效果差异无显著性。笔者观察只要术前测量准确斜视角度、近视度数,术中注意保护角膜、结膜,观察好眼位,即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式手术治疗复杂性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191例复杂性斜视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手术矫正斜视,其中83例为超长量手术。全麻苏醒后或次日观察眼位及有无复视或复视是否消失,如需调整缝线则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调整。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术后全部眼位矫正良好、复视消失,未出现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对复杂性斜视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局麻下采用常量手术术中调整眼位至轻度过矫10△~15△的方法治疗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对40例≥-80△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按照常量手术设计在局麻下行双眼外直肌后退联合主斜眼内直肌截除术,术中调整眼位至用三棱镜交替遮盖,33cm保留斜视度为+10△~+15△后结束手术。观察术后24h、3个月及6个月眼位。结果为在术中达到轻度过矫+10△~+15△,大部分大角度外斜视需要行3条常量水平肌手术,少数>-100△者需要行4条常量水平肌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手术成功率87.5%。结论在局麻下手术的大角度共同性外斜视,采用常量手术且术中调整眼位至手术结束时视近过矫10△~15△的方法可以抵消外斜漂移而提高了远期手术正位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优越性。方法:斜视患者387例,男224例,女163例,年龄3~65岁,其中共同性斜视296例,麻痹性斜视65例,A-V征19例,垂直分离性斜视7例。全部病例均在显微镜下完成斜视矫正术,对复杂性斜视手术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结果:术后23例欠矫,8例过矫,斜视矫正率达92.0%,有效率达100%。无1例发生眼前节缺血;手术视野清晰,操作准确,损伤小;手术并发症极少,局部反应轻微,恢复快。结论:显微镜下斜视手术与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无论从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减少手术并发症上,都有诸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采用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眼斜视矫正术。结果:在27例患者中,所有患者主导眼第1眼位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22例代偿头位消失,明显改善5例,术后25例患者眼位映光基本正位(±5°以内),2例患者眼位映光在±5°~±10°,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有所好转。结论:对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行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眼斜视矫正术,不仅能改善原在位视力,矫正代偿头位和斜视,还有利于双眼视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