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和1.5 TMRI对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隐匿性骨折患者80例(后经病理手术证实),分别对患者治疗前行16排螺旋CT诊断及1.5 TMRI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检出数及阳性检出率.结果 CT诊出65例,诊出率为81.25%;MRI诊断中,T1WI诊出73例,诊出率为91.25%,T2WI诊出80例,诊出率为100%.由结果可知,1.5 TMRI对隐匿性骨折的阳性诊出率高于16排螺旋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隐匿性骨折患者,笔者更推崇以MRI诊断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为后期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有胸部外伤史患者85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9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2.4岁,患者胸部局部疼痛,胸廓挤压试验(+)。全部病例经胸部X射线正位片及斜位片检查;同时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肋骨骨皮质连续性及周围软组织是否肿胀,分析超声检查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结果 85例经胸部X射线检查均未见明显骨折征象;经超声检查有58例患者检出肋骨骨折,共62根73处骨折,检出率68.2%;其中膈上肋骨骨折65处,断端移位0.4~2.2 mm;膈下肋骨骨折8处,断端移位1.1~4.1 mm;裂隙骨折69处,肋软骨骨折2处,不完全骨折2处;新鲜肋骨骨折69处,陈旧性肋骨骨折4处。结论高频超声对肋骨隐匿性骨折有较大的优势,可以明显提高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脂肪抑制技术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高度怀疑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相关资料,患者均接受CT、MRI脂肪抑制序列检查,其后采用手术或者关节镜证实患者骨折病情,分析CT、MRI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性。结果:MRI对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以及关节腔积液等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损伤类型检出率分别为25.42%、34.75%、27.14%,均显著高于CT的6.78%、15.25%、12.71%(P<0.05);MRI对骨折塌陷及水平错位检出率分别为61.02%、58.47%,均高于CT的40.68%、38.14%,其中MRI对1、2级骨折塌陷及水平错位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手术或者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金标准,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灵敏度与准确度分别为95.60%、92.37%,均显著高于CT的78.02%、81.36%(P<0.05)。结论:相对于CT检查,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灵敏度与准确度较高,其在患者微小骨折塌陷及水平错位方面的检查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在急诊肋骨与肋软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就诊的90例肋骨或肋软骨骨折患者,对比高频超声与X线肋骨的肋软骨骨折、不同损伤肋骨骨折、不同错位幅度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分析两者的优缺点,总结高频超声在急诊肋骨及肋软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和优势。结果:高频超声的肋骨骨折、肋软骨骨折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接暴力损伤中两者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间接暴力损伤中两者肋骨骨折的检出率高频超声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断端错位小于0.5 mm及0.5~2.0 mm时高频超声检出率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断端错位大于2.0 mm时,X线检查检出率与高频超声检查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适用于急诊胸外伤受力较小、骨折错位较轻的肋骨骨折及肋软骨骨折的早期确诊,检出率高,价格便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刘清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7):1244-1246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三维重建与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平片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4例外伤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DR及MSCT的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对比DR、MSCT检查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中共174处骨折,以多发骨折多见;肋段分布集中在4~10肋;水平节段以腋段居多.MSCT共检出骨折169处,检出率为97.13%,DR共检出骨折111处,检出率为63.79%,明显低于MSCT检查(χ2=62.926,P<0.05).MSCT检查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准确率为97.62%;DR诊断准确率为64.29%,明显低于MSCT检查(P<0.05).结论:MSCT三维重建、DR平片均可有效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但MSCT三维重建诊断准确率更高,漏诊率更低,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背景:MRI检查可以早期确诊隐匿性骨折,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还具有专有线圈使图像更清晰的优点。 目的:分析低场强MRI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关节镜检查或临床证实的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低场强MRI情况。 结果与结论:45例病例在X射线平片正侧位上均未见异常,而低场强MRI检查均呈现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在STIR上病灶与正常骨组织的对比度更高,显示出不同部位隐匿性骨折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其中34例伴交叉韧带、副韧带及半月板撕裂。提示低场强MRI能敏感显示创伤性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病变特点及严重程度,诊断准确,同时能发现膝关节韧带、肌腱及软骨的损伤,为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描述影响胸腰段脊柱不同类型骨折,以及指导脊柱骨折治疗的不同分类及关键影响因素.目前脊柱骨折分类以Denis三柱模型为基石,包括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屈曲牵张骨折和骨折伴脱位.骨折分类系统包括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程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系统和AO脊柱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程度评分(AOSpine-TLICS).正确分类需要定量成像方法,采用多个测量指标来评定其属于不同TLICS或AOSpine-TLICS类型.如果TLICS评分>4或者AOSpine-TLICS评分>5,则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本文重点描述X线片、CT及MRI影像表现和测量参数,包括爆裂性骨折患者中椎体楔形变成角和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百分比、椎弓根间距和腰椎管狭窄程度以及一些严重骨折(如屈曲牵张骨折、骨折伴脱位)患者的椎体位移和棘突间距增加.通过图解和影像案例展现这些影像学特征和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鼻息肉(NP)患者外周血Th17和Foxp3+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及其与临床病情的关系,初步探讨Th17/Treg细胞的比率失衡在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NP患者根据鼻内镜和鼻窦CT评分的结果分为1组(鼻内镜检查评分:2~8分;CT检查评分:3~10分,n=23)和2组(鼻内镜检查评分:8~12分;CT检查评分:10~19分,n=23),选取10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和Treg的比例,并对Th17/Treg的比率及鼻内镜、鼻窦CT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N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2组高于1组(P<0.05).两组NP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NP患者Th17/Treg细胞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同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h17/Treg细胞的比率与鼻内镜、鼻窦CT评分呈正相关(r=0.562,r=0.667,P<0.01).结论:N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率增加和Treg细胞比率降低所致的Th17/Treg细胞比率失衡,可能在NP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Th17/Treg比率失衡的程度可能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三维容积再现图像在肋骨骨折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如皋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胸外伤疑似肋骨骨折且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的患者61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0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6.6岁。行X射线检测、CT扫描和图像重建。比较X射线诊断与64层螺旋CT三维容积再现图像在肋骨骨折诊断时确诊率及漏诊情况。结果 61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共124处骨折,其中多发骨折患者占65.6%;骨折部位多在腋段,占60.5%(75/124)。螺旋CT三维容积再现确诊58例119处骨折,X射线诊断确诊45例96处骨折;螺旋CT三维容积再现确诊率明显高于X射线诊断[96.0%(119/124) vs 77.4%(96/12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0.01)。X射线诊断漏诊16例28处(占22.6%),其中膈下肋骨7处,腋段肋骨11处,肋骨弓部5处,靠近肋软骨5处。螺旋CT三维容积再现漏诊3例5处(占4.03%),其中3处靠近肋软骨,2处靠近肋胸椎。64层螺旋CT三维容积再现尚发现患者合并锁骨骨折4处,颈椎及胸椎骨折4处,肺挫伤7例,胸腔积液5例。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三维容积再现图像技术提高了肋骨骨折的确诊率,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及并发症时效果更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周围型肺癌行X线平片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卫生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63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周围型肺癌患者X线平片与CT检查资料,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患者行CT检查的毛刺、肿块、棘样突起、空泡、胸膜凹陷、支气管气象、肺门及淋巴结肿大、血管聚集及厚壁空洞等影像特征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X平片检查,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平片确诊周围型肺癌49例,确诊准确率为77.78%(49/63),CT确诊周围型肺癌60例,确诊准确率为95.24%(60/63),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X线平片,周围型肺癌行与CT检查可显著提升影像学特征检出率与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膝关节创伤患者在行X射线检查后进一步选择64层螺旋CT检查时,根据伤情及重建需要选择何种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存在一定分歧。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的普通X射线片及64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容积显示和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骨窗及软组织窗图像,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放射科和骨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双盲分析并与临床及图像重建结果对照。 结果与结论:在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中,共计92处骨折。普通X射线片诊断68例82处骨折,1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检出率约为89%;经64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后确诊79例共92处骨折,检出率100%。证实,和X射线检查相比,64层螺旋CT及多种图像重建是膝关节创伤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能进一步明确有无膝关节周围隐匿性骨折、微骨折及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与3.0T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6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应用64排螺旋CT与3.0T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比较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对患者病变检出情况、发病至影像确诊时间、病灶大小、病灶检出数、检查时间以及不同梗死部位的异常检出率情况。结果: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24 h以内和24~72 h内的检出率均高于64排螺旋CT检查(P0.05)。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检出72 h以上的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病至影像确诊时间、平均病灶大小、平均检查时间均低于64排螺旋CT检查,病灶平均检出数高于64排螺旋CT检查(P0.05)。结论:3.0T核磁共振成像在多发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相较于64排螺旋CT检查而言诊断更加准确,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与DR胸片在胸腹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1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腹闭合性损伤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DR平片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螺旋CT扫描影像结果采取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对比两种检查方案在胸腹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根据影像结果进行诊断,结果显示CT组确诊率明显高于DR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CT组与临床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CT组对胸腹闭合性损伤累及器官损伤的判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R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可直观、准确的描述患者胸部、腹部损伤情况,可显著提高胸腹闭合性损伤的临床确诊率及病情评价准确性,对治疗方案及治疗时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金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9):1613-161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 CT,MSCT)与X线对脊柱骨折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83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及MSCT检查.分析MSCT重建成像技术对脊柱骨折检出率;不同检查对椎体受累的检出情况;不同检查对骨折类型及椎管狭窄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不同检查对脊柱骨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联合(100.00%)>MSCT重建成像技术(95.18%)>X线(80.72%)检查(P<0.05);不同检查对椎体受累检出情况从高到底依次为:联合(100.00%)>MSCT重建成像技术(92.77%)>X线(68.67%)检查(P<0.05);MSCT及联合检查对不同骨折类型及椎管狭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检查(P<0.05).脊柱骨折患者MSCT检查可见:椎体前部出现不规则形骨折线,后壁完整,椎管形态正常.结论:MSCT重建成像技术联合X线检查,有利于明确骨折分析及椎管受累情况,对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联合疼痛管理对下肢骨折患者疼痛、精神心理状态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入院的45例下肢骨折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干预,2019年4月-2020年3月入院的45例下肢骨折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联合疼痛管理干预,两组均为期干预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舒适度、心理状态、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躯体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状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Kolcaba简化舒适度量表(GC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3.245,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497,2.171;P<0.05),观察组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3.467,P<0.05),而躯体自理量表(PSMS)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t=3.504,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量表(GQOLI-74)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3.656,3.869,5.069,2.733;P<0.05).结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联合疼痛管理能有效缓解下肢骨折患者的负性情绪和疼痛程度,提升躯体自理能力、治疗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有助于促进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一体化链式的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骨折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心理状态及创伤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2 年 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02 例严重创伤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取基于一体化链式的创伤急救模式,观察两组急救情况、急救成功率、心理状态、创伤程度以及预后恢复.结果:观察组辅助检查、病情评估、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急诊至手术室以及有效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焦虑、无抑郁人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低于对照组,循环-呼吸-腹部-运动-语言评分(Circulation Respiration Abdomen Motor Speech,CRAM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骨折患者实施基于一体化链式的创伤急救模式,不仅能够缩短急救各流程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还可减轻患者创伤程度,改善其心理状态,以促进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人工智能肠镜辅助诊断技术提高结肠 SSL 病变检出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20年 3 月至 2022 年 9 月于我院行结肠镜检查且符合入组条件的 10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0 例.对照组行结肠镜检查;观察组在结肠镜基础上使用内镜精灵辅助检查.比较两组结肠镜检查过程中盲肠插入时间、退镜时间,及对结肠无蒂锯齿状病变(Sessile Serrated Lesion,SSL)与息肉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盲肠插入时间短于普通肠镜组(P<0.05),两组退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 119 例患者检出结肠息肉,观察组 194 例,观察组检出率 38.80%高于对照组 23.80%(P<0.05).对照组检出421 枚息肉,其中大息肉278枚,小息肉143 枚;观察组检出598枚息肉,其中大息肉453枚,小息肉145枚.两组息肉大小、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检出的息肉中检出SSL 病变情况:对照组检出 SSL 共 16 例,观察组检出 43 例.观察组 SSL 病变检出率 7.19%高于对照组3.80%(P<0.05).结论:人工智能肠镜辅助诊断技术能缩短盲肠插入时间,显著提高结肠息肉检出个数,提升结肠SSL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 2020 年 1月~2023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120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 103 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对照组,两组人群均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检查以及颈椎日本骨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CT量化参数(骨性椎管容积、纤维性椎管容积以及椎管容积占有率)及DT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spersion coefficient,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手术前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T量化参数和DTI参数.随后根据临床疗效将 120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有效组(n=97),无效组(n=23).比较两组CT量化及DTI参数,并分析影像学参数与JOA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骨性椎管容积、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以及FA值均低于对照组,ADC值高于对照组(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间盘切除骨融合术或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骨性椎管容积,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以及FA值均高于术前,ADC值则低于术前(P<0.05).有效组患者术后的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以及 FA 值均高于无效组,ADC 值低于无效组(P<0.05),两组患者的骨性椎管容积相近(P>0.05).术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及FA值与JOA评分呈正相关(r=0.422、0.403、0.539,P<0.05),ADC值则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0.598,P<0.05).结论:CT和DTI均能够有效反映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膝关节骨折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检查手段分为对照组25例行X线检查;观察组25例,行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两组均检出腓骨小头骨折、胫骨上段骨折、股骨下段骨折、髌骨骨折等骨折情况,观察组检出率为100%,对照组为76%,结果提示64排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更全面清晰显示出膝关节骨折的碎骨数量、位置、走形方向、脱位、骨折片移位等情况,更具诊断价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膝关节骨折的诊断中,能全方位清晰显示骨折情况,骨折定位准确性高,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 3.0 T磁共振成像及CT在老年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21 年5 月至2023 年3 月于我院就诊的63例疑似低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以临床最终诊断为金标准,所有患者均行 3.0 T磁共振成像及 CT 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及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相关影像结果,并对两种检查方式的骨性结果参数进行比较.结果:3.0T磁共振成像的椎间盘变性、脊髓变性、硬膜囊受压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CT的钙化、积气检出率高于 3.0 T磁共振成像(P<0.05);3.0 T磁共振成像关节突关节角、腰骶角均高于CT,腰椎曲度、L5S1 椎间盘高度低于CT(P<0.05);3.0 T磁共振成像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值均高于CT检查,漏诊率低于CT;3.0 T磁共振成像诊断不同类型低位腰椎间盘突出与术后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高于CT.结论:3.0 T 磁共振成像在诊断椎间盘变性、脊髓变性、硬膜囊受压、神经走向中具有明显优势,在诊断钙化、积气中CT检出率更高,因此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两种检查方式的优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