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A)对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老年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 2020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78 例老年FN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研究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3 m以髋关节功能量表(Hip joint function scale,Harris)评估髋关节功能,术前、术后1、3及6 m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随访3 m记录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3 m、术后6 m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FNF患者应用股骨头置换术与THA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THA恢复优良率更高,可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经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后围手术期指标、关节功能评分变化.方法: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2017年4月~2020年4月接受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7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骨折内固定术),观察组(4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术前、术后4d、术后14d炎性因子水平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活动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时间短,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d、14d,观察组炎性因子IL-1β、TNF-α、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3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53%),但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对比骨折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杨书娇 《医学信息》2018,(22):184-186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于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Harris、VAS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Harris、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24% vs 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52% vs 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不仅能加快其髋关节功能恢复进度和缓解机体疼痛感,还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F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2022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36例老年IF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18 例.对照组进行PFNA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多,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中关节功能、畸形、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Barthel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IFF效果更佳,可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BI评分及BBS评分,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0例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实施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实施切开内固定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再次手术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效果较切开内固定术好,患者再次手术情况少,术后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少,手术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接前侧入路(DAA)切开复位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6年 9月-2018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2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13例,采用闭合复位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18~54(41.23±11.31)岁;观察组11例,采用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9~55(39.9±12.4)岁。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患者术后6、12个月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Garden指数及Haidukewych 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年以上随访,患者术后6、12个月Harris 髋关节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18 ± 5.88)、(92.18±4.17)分和(72.92±6.26)、(88.38±6.17)分,其中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术后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3.23~6.06(4.45±0.88)个月,对照组为3.86~7.93(5.77±1.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5例(5/13)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 。两组患者Garden 指数及Haidukewych 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 与闭合复位多枚空心螺钉固定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相比,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微创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piriformis-sparing approach,Mis-PL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 44例高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入路随机分为DAA组(n =22)和Mis-PLA组(n =22)。2组均完成术后2年随访调查,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早期疼痛及并发症情况、术后早期坐位的能力、弃拐独立行走的时间、术后6周及2年患者功能活动Harris评分及术后2年死亡率。 结果 (1)与Mis-PLA组相比,DAA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后72 h患肺炎的人数较少,术后24 h VAS评分减低,术后患者可坐位1 h的时间及弃拐独立行走的时间较早(P<0.05)。(2)术后6周,DAA组在穿袜系鞋带及坐椅子方面Harris评分优于Mis-PLA组(P<0.05),两组上楼梯方面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在功能活动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随访2年,2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AA入路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可以较Mis-PLA入路更有效地降低术后长期卧床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更早更快地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空心加压螺钉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10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50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58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种方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再手术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再手术率方面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加压螺钉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62%)明显低于空心加压螺钉组(32%),二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条件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明显优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后入路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53例,其中28例经SuperPath微创后入路手术者作为观察组,25例经常规入路手术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中及住院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人工髋关节术后位置评分、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人工髋关节术后位置总分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并发症率10. 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SuperPath微创后入路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髋及全髋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术51例(全髋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45例(半髋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疼痛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等相关指标,给予1年以上随访,观察髋关节恢复情况,并进行评定。结果全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与半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及1年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半髋组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全髋组(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和半髋置换术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PMIHR)对年龄大于60岁股骨颈骨折(FNF)患者术后康复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8例年龄大于60岁FN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观察组接受PMIHR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切口较小,术后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P<0.05),而两组手术时长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成纤维细胞因子(FGF)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d,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较低(P<0.05).结论:PMIHR治疗年龄大于60岁FNF患者,可取得显著效果,能优化手术类指标,改善髋关节功能,促进骨代谢,且应激反应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4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30例采用骨折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优良率(82.4%)明显高于内固定术(53.3%),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明显低于内固定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组行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2天行患髋正侧位 X线摄片,测量髋关节假体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术后1、3、12个月采用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髋关节疼痛。术后12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致伤原因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42.37±4.94)min、(94.83±9.78)mL,常规组分别为(45.53±3.43)min、(107.4±14.60)mL,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2、3.792, P值均<0.05)。术后第2天复查骨盆正侧位X 线片,改良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分别为16.47°±1.74°、45.53°±1.57°,常规组分别为16.10°±1.18°、46.13°±1.1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常规组术中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1例;改良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坐骨神经麻痹(踝背伸无力)1例: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15个月。改良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分别为(81.80±2.87)、(90.00±2.00)、(96.23±0.82)分,高于常规组的(79.40±1.96)、(87.67±1.67)、(93.67±1.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4、4.908、9.771,P值均<0.01)。术后1、3、12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评分分别为(93.43±0.89)、(77.83±0.91)分,高于常规组的(91.43±1.40)、(74.90±1.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61、8.837,P值均<0.05),其余项目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常规后侧入路相比,采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在准确置入假体的情况下,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失败后再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结果的比较,为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年的43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冉次行髋关节置换术(A组)和52例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2年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Charnley评分法评定手术侧髋关节的疼痛、活动度和运动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晕评分EQ-5D评分体系评定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9±0.2和1.4±0.2小时、525.6±50.8和462.3±47.8ml、13.4±2.3和15.2±2.4、0.67±0.26和0.72±0.25分,两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固定失败后再次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较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差,对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缺血坏死的病例宜直接选择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步行能力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10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3例患者予以常规临床术后干预,研究组54例患者予以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行走训练等,40min·次-1,2次·d-1。3个月后对比两组干预后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及步行能力:步长、步频、步速情况。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步行能力(步长、步频、步速)均高于治疗前(P0.05);3个月后研究组髋关节功能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步行能力:步长、步频及步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采用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可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术后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后外侧入路组(64例)和直接前方入路组(68例)。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并发症。术后1 d,比较2组患者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和股骨假体位置。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手术时间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短/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逐渐增高(P 0. 05),VAS评分降低(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VAS评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假体居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结论 相比于后外侧入路,直接前方入路创伤小,患者疼痛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是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较为理想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联合关节囊修复对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修复关节囊分为修复组(n=62)和未修复组(n=58).修复组患者术中仔细缝合后外侧关节囊,未修复组不予以关节囊修复.统计手术输血量及失血量相关指标(实际失总血量,显性失血总量,隐性失血量);术前、术后第3 d检测血常规指标,术前、术后1、3 m评价髋关节功能,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修复组实际失血总量、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下降,修复组术后红细胞压积显著大于未修复组(P<0.05).两组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大(P<0.05),修复组Harris评分显著大于未修复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联合关节囊修复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能有效减少术中隐性失血量,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PMF-TP)患者6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和内侧组,每组30例。内侧组给予常规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并发症、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等情况。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伸展活动度明显高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比较,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髂腹股沟入路(MMIIA)、改良Stoppa入路(MSA)及腹直肌外侧入路(PRA)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MMIIA组(14例)、MSA组(25例)和PRA组(16例)。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SA组和PR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复位质量优于MMIIA组(P<0.05);但各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IIA、MSA及PRA治疗髋臼骨折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无显著变化,但MMIIA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复位质量方面不如其他两种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腹直肌外侧切口人路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2例行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时期20例行常规髂腹股沟入路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价治疗后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1±0.39)h和(436.72±85.88) 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9±0.41)h和(688.75±85.85)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研究组术后出现1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经过功能锻炼后6周内恢复正常,并发症发生率为4.55%(1/22);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处皮下脂肪液化,2例股外侧皮神经麻痹,1例下肢肌力障碍,2例出现异位骨化,对照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明显高于研究组(x2=4.8873,P=0.0271),研究组患者骨折复位的优良率为95.45%,对照组为9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99,P=0.4930).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68.72±9.18 vs.68.68±9.22,P>0.05),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88.19±9.21 vs.79.16±9.24,P<0.05).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5.45%,对照组的优良率为85.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88,P=0.2490).结论: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疗效可靠,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