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近期随访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06月~2011年02月我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6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开门"侧均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变化及脊髓压迫改善程度,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6.4个月,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4±1.1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3.1±1.5分,平均改善率﹙52.8±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颈椎曲度为18.2±5.1°,与术前17.4±4.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椎管矢状径平均为9.2±1.3mm,术后平均为17.4±1.8mm﹙<0.05﹚,末次随访仍能维持;16例患者术后脊髓压迫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轴性症状2例。结论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争议。采取一期前后路的手术方式治疗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武汉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2~74岁,平均51.5岁;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术前X射线,CT或MRI检查提示颈椎被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压迫。术后定期复查X射线观察融合率和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情况,全体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5个月。JOA术后6个月评分为(12.88±2.47)分,较术前(6.41±1.28)分明显提高(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优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71%。全体病例植骨在三四个月后均获得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等并发症。提示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早期彻底地减压并重建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脊髓、神经根受压的原因之一,对于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常需手术治疗,而影响后纵韧带骨化症修复效果的因素较多。目的:观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影响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17分法)进行评估,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率结果分为4个等级:75%-100%优,50%-74%良,25%-49%可,0-24%差。对患者临床指标与治疗后恢复率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64例患者中步态不稳占41%。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提高了(5.54±1.21)分(t=-34.68,P0.01),治疗后恢复率为(53.76±12.09)%。根据治疗后恢复率进行分级,优4例(6%),良39例(61%),可21例(33%),差0例。治疗前病程、步速、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脊髓信号改变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疗效有显著相关性,且病程小于1年时术后优良率较高(P0.05),治疗前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低于4分术后优良率显著降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累及节段数、修复方式与术后疗效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提示早期充分的手术减压能够有效促进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症状的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是通过直接减压,取出压迫的骨赘、骨化的后纵韧带,前路间盘从而达到彻底减压,通过置入钢板、钛网,产生前路支撑作用,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对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患者,实施前路无法彻底切除骨化物,且减压难以维持颈椎曲度和稳定性,实施后路手术更为合适。目的:对比分析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从秦皇岛市第三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选择34例进行观察,分别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对照组)和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观察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常规进行颈椎X射线、CT及MR检查,治疗后7 d进行复查。检查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节段)脊髓压迫率。并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经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和治疗前颈椎曲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和脊髓压迫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以及优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相比,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60岁以上)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我科收治的45例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了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 钢板内固定 植骨术,双开门 中央植骨术,后路全椎板切除 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按JO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6±2.0)分,术后1年JOA评分平均为(14.3±1.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优32例,良13例,优良率为91.1%。植骨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减压充分,固定牢固,有效的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分析。方法统计2007年~2009年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64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单开门减压成形术、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前后路联合减压手术治疗,统计术前术后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估疗效。结果后路手术44例,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2±1.3分,术后1年JOA评分10~16分,平均13.6±1.5分,神经功能改善率16.7%~87.5%,平均﹙55.7±18.7﹚%;前路手术14例,术前JOA评分8~11分,平均8.9±0.9分,术后1年JOA评分12~15分,平均14.1±0.8分,神经功能改善率44.4%~77.8%,平均﹙63.4±10.0﹚%;前后联合手术6例,术前JOA评分7~10分,平均8.0±1.1分,术后1年JOA评分13~14分,平均13.5±0.5分,神经功能改善率55.6%~70.0%,平均﹙60.8±6.1﹚%。前路手术组术前症状较后路手术组重,手术难度更大,但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好。结论根据颈椎OPLL的类型、部位、椎管压缩率、年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伸至上颈椎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治疗策略。方法从我院2010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6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筛选出骨化的后纵韧带向上延伸至颈2/3椎间盘平面以上、资料完整且获得随访的39例患者。其中9例行颈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第种手术方式),3例行颈3-7单开门+颈2椎板下缘潜行减压椎管扩大术(第种手术方式),22例行颈3-7单开门+颈2半椎板切除、椎管潜行减压术(第种手术方式),5例颈2-7或2-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第种手术方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常规颈椎正侧位片、屈伸功能位片、CT三维重建、MRI检查。测量术前和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JOA评分及缓解率、颈2平面矢状径椎管占位率,在MRI T2加权像上评价颈2/3椎间盘平面和颈2椎体平面脊髓前后脑脊液信号是否存在。结果 39例中后纵韧带骨化范围累及颈2/3椎间盘平面13例,累及颈2椎体后缘26例。术前全部患者颈脊髓前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3-6个节段、后方消失范围1-6个节段。术后有8例前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0-4个节段、后方消失范围0-5个节段。术前与术后脊髓前方和后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P=0.000)。采用第种手术方式的9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仍有脊髓前和/或后脑脊液信号的消失,采用第种手术方式的30例患者中仅有4例术后仍存在脊髓前和/或后脑脊液信号的消失,术后两类手术方式之间前后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42)。随访6~36个月,JOA术前(3~13)分,平均(6.85±3.35)分,JOA末次随访(4~17)分,JOA改善率0.07~1.00;两类手术方式之间的术前、末次随访JOA评分、JOA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累及颈2/3椎间盘平面以上时减压范围应到颈2椎平面,颈2半椎板切除+潜行减压和颈2椎板成形术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减压后脊髓前后脑脊液信号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与硬脊膜间“安全减压间隙”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治疗的134例颈椎OPP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46例;年龄35~71岁,平均(50.5±16.7)岁。术前CT矢状面显示节段型105例,连续型12例,混合型17例,骨化均不超过3个椎体。术中以韧带未骨化处为突破口,使用后纵韧带钩钩起骨化物,形成后纵韧带与硬脊膜间“安全减压间隙”,锐利神经剥离子仔细分离,超薄型枪钳逐步咬除骨化的韧带。术中观察有无硬脊膜粘连及破损而导致脑脊液漏以及脊髓损伤,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 CT横断面上椎管狭窄率<30%者58例,利用“安全减压间隙”行骨化物切除术,无硬膜破损;30%~60%之间者62例,1例硬脊膜破损导致脑脊液漏;>60%者14例,4例脑脊液漏。术中发现硬脊膜粘连97例,在“安全减压间隙”下用锐利神经剥离子成功分离92例。患者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术后JOA评分(14.9±2.7)分,较术前(9.3±1.9)分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 P﹤0.05)。结论 利用后纵韧带钩钩起骨化后纵韧带创造 “安全减压间隙”,可有效地分离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的粘连,避免骚扰脊髓,减少硬脊膜破损及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 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 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 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 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 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 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11.
王琦  李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33):5262-5266
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其与正常颈椎形态和力学特性存在差异,使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生物力学研究成为一个难点。目的:建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椎间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方法:选择运城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一名志愿者,将颈椎CT扫描719张DICOM格式图像导入Mimics建模软件,构建stl格式初步三维模型,利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精修细化功能对三维模型进行光滑、消除噪点,并生成NURBS曲面模型,然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workbench15.0,添加韧带、椎间盘,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并对人体颈椎6种活动进行模拟,与以往的文献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①建立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椎间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包含7个颈椎椎体、1个胸椎椎体、5个椎间盘和韧带等结构,共计320 512个节点、180 905个单元,模型外观逼真,细节还原度高,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②该模型在屈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下的活动度与以往的文献对比差异不大;③建立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椎间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采用单纯前路,还是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差异。方法:选择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1例。男9例,年龄在56-72岁;女12例,年龄在58-70岁。病变位于C2-5间11例,C3-7之间10例。其中11例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0例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治疗结果采用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及改善率。结果与结论:10例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方法患者优良率为90%,改善率为82%。11例单纯采取颈椎前路治疗方法的患者中优良率为73%,改善率为73%。两组优良率比较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从而说明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评价新型3D打印的导板在手术中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的有效性,旨在为颈椎内固定器械操作提供准确和安全的方法。 方法 6例无病损成人颈椎标本,CT扫描后重建颈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根据颈椎椎板的具体的解剖形态特征,设计与颈椎椎板的特异性反向模板,3D 打印出颈椎的导航模块,保证进钉通道的方向和深度。采用个体化的3D导板技术, 6例标本植入84枚钉,X线片和CT图像评价术前设计的椎弓根钉进入的长度和宽度与术后实际符合程度。 结果 通过数字化技术打印的个体化3D导板与颈椎椎板吻合程度高度一致,可以控制植入螺钉方向和长度。采用此导板植入的84枚螺钉中,79枚螺钉位于椎体内,5例穿破椎弓根外出骨皮质,无椎板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损伤,椎弓根钉进入的长度符合率达到100%,椎弓根钉进入的宽度符合率达到94.05%。 结论 新型3D打印导板使颈椎椎弓根植入的长度和宽度均达到良好的可控性,并且提高了颈椎椎弓根植入的安全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32例,其中男68例、女64例,年龄39~79(58.6±8.8)岁,节段型31例、连续型40例、混合型61例,均采用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有C5神经根麻痹分为麻痹组13例,非麻痹组11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测量2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CI),并计算术前术后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分析颈椎骨化类型、C3/4或C4/5 MRI脊髓信号改变的组间差异。结果 麻痹组与非麻痹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化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1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和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值为5.02°±6.53°,高于非麻痹组的1.21°±6.58°;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CCI变化值为5.59%±7.38%,高于非麻痹组的1.35%±5.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2.49,P值均<0.05)。非麻痹组患者术前C3/4或C4/5在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的患者比例(20/119)少于麻痹组(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P=0.005)。结论 术前术后较大的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C3/4或C4/5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均可能对后纵韧带骨化症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产生C5神经根麻痹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向康复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人士介绍3D打印技术,运用此技术制作的矫形器可以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功能障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目的。假肢、义肢可以个性化弥补肢体缺陷、提高器具使用率;辅助器具可以满足患者特定的功能需求,帮助其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器具的使用满意度。本文综述3D打印技术的基础以及在康复领域使用该技术的优势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在康复领域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 spinal stenosis,CSS)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多由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造成,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同期或分期手术,但对于多节段CSS后路手术仍为首选,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就是其中经典手术之一,然而其术后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渐引起骨科医生的关注,本文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拟从手术减压机制、椎板固定方式、椎板开门方式与术后疗效的关系和术后并发症四个方面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对其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7.
[摘要]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大有增长的趋势,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正在进行大量尝试,试图充分应用该技术服务人类的医疗行业。文章就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3D打印材料及该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现状作简要描述与说明,使读者对3D打印技术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