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3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应用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39例采用膝正中入路,37例采用双切口入路,均用双钢板固定,同时术中充分植骨.术后早期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结果 膝正中入路组出现9例伤口感染及7例皮瓣坏死;双切口入路组出现2例伤口感染.参照Rasmussen评分标准:膝正中入路组优良率为64.1%,双切口入路组优良率达86.4%.结论 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膝正中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双切口入路组,进而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有限切开间接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间接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有限切开间接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41例,采用Schatzker分型:Ⅰ型6例,Ⅱ型13例,Ⅲ型11例,Ⅳ型6例,Ⅴ型3例,Ⅵ型2例。Ⅰ型骨折用点状复位钳闭合复位,经皮拉力螺钉固定。Ⅱ、Ⅲ、Ⅳ型骨折恢复关节面平整后植骨,点状复位钳复位,经皮支撑钢板固定;Ⅴ、Ⅵ型用骨折牵开器及点状复位钳间接复位,经皮支撑钢板固定。结果36例获得随访,随访6~60个月,平均30.2个月。36例全部获得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按Rasmussen评分标准,优25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1%。结论应用有限切开间接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双钢板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双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方法采用双钢板治疗15例SchatzkerⅤ、Ⅵ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第1天即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患者经过6~38个月随访,术后伤口一期愈合,无骨折延迟、畸形愈合。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均未发生二期塌陷,膝关节屈曲120°~135°。膝关节功能采用Iowa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采用双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术中注意避免对胫前皮瓣和骨折端血供的过分破坏、固定可靠及术后及时正确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间接复位LCP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09—2013-05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有限切开间接复位、LCP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1例。小切口置入LCP固定,对SchatzkerⅡ~Ⅳ型骨折均进行自体骨植骨,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1个月,平均5.5个月。术后3个月时X线片显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未见胫骨平台高度丢失;膝关节功能评定: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应用有限切开间接复位LCP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固定坚强、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2001年6月~2006年1月,我院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8例,采用保守和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院采用经双切口双钢板手术内固定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15例,取得较满意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6~47岁。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0例,Ⅵ型5例。均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10例行关节面下植骨,其中6例取自体髂骨,4例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根据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有限切开、空心钉、松质骨拉力螺钉及解剖钢板固定治疗。[结果]随防66例。骨折均于16周内愈合,采用Sanders膝关节评分法评估疗效,结果优20例,良40例,可6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手术治疗需依据骨折类型,有限切开、间接复位固定,恢复了患肢的正常力线及膝关节的骨性稳定,适时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复杂胫骨平台骨折33例,采用Schatzker分型Ⅳ型12例,Ⅴ型13例,Ⅵ型8例。有限切开复位HYBRID外固定支架系统固定。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Rasmussen评分优良率为90.9%。结论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对膝关节创伤小,可恢复患肢的正常力线及膝关节的稳定性,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8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单切口双钢板固定.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按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3例,良12例,可3例.结论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能提供坚强内固定,有效重建关节功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膝后外、后内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7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中6例采用膝后外、后内入路直视下复位骨折,由后向前置入螺钉或钢板固定;1例非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6~22个月.根据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6例手术治疗者,优4例,良2例;非手术治疗者为可.未见关节面明显塌陷,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膝后外、后内入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能充分地显露骨折面和骨折块,能准确地进行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膝关节功能良好;而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2.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锁定钢板与传统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锁定钢板治疗34例(A组),传统双钢板治疗31例(B组),对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年随访,平均16个月,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85.29%,传统双钢板组优良率为8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与传统双钢板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同为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早期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及骨折后创伤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和继发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平均随访 32个月(12~62个月)。根据Martin评分,从术前平均 32分 (10 ~59分 )提高到随访时平均 80分(30~92分),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 46分(25~69分)提高到随访时平均 79分 (40 ~100分 )。膝活动度从术前的平均 58°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 88°。最后功能评价:优 8例(6例为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2例为继发性创伤关节炎者),良 7例,差 1例。结论 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和手术后继发创伤性膝关节炎采用全膝置换可挽救或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早期全膝关节置换临床效果优于继发创伤性膝关节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3D打印模型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和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9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 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3D打印模型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治疗,51例)和对照组(采用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43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采用HSS评分标准评价...  相似文献   

15.
胫骨开放性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污染,骨折移位明显,易发生感染、钢板外露和骨不连等,处理相当棘手.2003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行内固定翻修的指征、策略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6年10月~2009年9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23例,均为首次术后4~12周症状改善不佳或出现内固定失败后来本院就诊.术前Schatzker分型Ⅳ型6例,V型7例,Ⅵ型10例.入院后评估首次手术的不足并制定个体化的翻修手术方案.术中对骨折行重新复位,调整关节面和膝关节力线,并选择恰当的锁定或非锁定接骨板对内侧、外侧及后侧骨块进行充分固定.术后视膝关节稳定程度尽早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未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早期并发症.随访骨折均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12.7周,未发现复位丢失和内固定失败.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达77.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结论]笔者认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翻修的指征包括严重的关节面塌陷(>5mm)、膝关节力线不良(胫骨平台内翻角≧95°或≦80°)以及固定不充分.针对性的翻修手术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a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communition and soft tissue injury. 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these complex fractures is intended to reduce soft issue complications and postoperative stiffness of the knee joint. We assessed the complications, clinical outcome scores, and postoperative knee range of movements, after fluoroscopic assisted closed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or applica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Seventy eight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n 78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ll fractures were managed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or application. In 28 cases with intraarticular split, we used percutaneous cancellous screw fixation for reduction and fixation of condylar parts. In nine open fractures, immediate debridement was done. In 16 cases, elevation of depressed segment and bone grafting was required, which was done from a very small incision. All patients were clinically and radiographically evaluated at a mean followup of 26.16 months (range 6–60 months).

Results:

Clinical result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Rasmussen''s criteria. Average healing time was 13.69 weeks (range 12– 28 weeks). Mean knee range of motion was 122.60° (range 110°–130°). Forty seven results were scored as excellent, 25 good, 2 fair, and 1 as poor.

Conclusion:

We believe that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by percutaneous techniques and external fixation is a fairly reasonable treatment alternative, if near anatomical reduction of joint surface can be confirmed on fluoroscopy.  相似文献   

18.
2007年6月~2008年2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26~65(40.2±10.4)岁.左侧8例,右侧14例.按Schatzker分型: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1例,Ⅳ型2例,Ⅴ型6例,Ⅵ型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