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以及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中译版,对589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测评。结果:不同依恋类型的高职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差异显著(P<0.05)。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父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成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的养育方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成人依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BI)修订版、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关系问卷(RQ),随机抽取湖南两所综合性大学的3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不存在城乡差异;②自我同一性的获得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③自我同一性的早闭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④自我同一性延缓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⑤自我同一性扩散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⑥安全型依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维度得分平均数高于忽视型、沉迷型和恐惧型依恋大学生;⑦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依恋回避和父亲鼓励自主能更好地预测总体获得;父亲控制和依恋焦虑能更好地预测总体早闭;依恋焦虑和父亲控制能更好地预测总体延缓;父亲控制、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能更好地预测总体扩散。结论:父亲鼓励自主、安全型依恋有利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父亲控制、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型人格障碍(DPD)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童年期虐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依恋问卷(AAQ)对16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DPD症状与父/母关爱、父/母鼓励自主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控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正常组相比,DPD阳性组在父亲关爱、母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和母亲鼓励自主因子上得分较低,在父亲控制、母亲控制因子上得分较高。②童年期虐待各因子和依恋各因子与DPD症状呈显著正相关。③父亲关爱、母亲角色倒置、对父亲愤怒显著正向预测DPD症状。结论:童年期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经历以及不安全依恋与抑郁型人格障碍症状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反社会人格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成人依恋问卷(AAQ)对350名青少年学生施测。结果:①与阴性组相比,反社会人格障碍阳性组在母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因子上得分较低,在父亲控制、母亲控制因子上得分较高;阳性组在CTQ和AAQ各因子上(除外母亲拒绝)得分均显著高于阴性组。②儿童期虐待各因子分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各因子与反社会人格症状显著正相关(0.108~0.373)。③躯体虐待、对父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情感虐待、母亲拒绝、母爱缺失、母亲控制对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有预测作用。结论:童年期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以及不安全依恋与青少年期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母亲依恋状况、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母亲的依恋状况、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方法:以学前儿童焦虑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父母教养行为问卷为研究工具,对182名幼儿及其母亲进行测查。结果:①母亲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专制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专制教养方式与幼儿分离焦虑、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和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②母亲的依恋焦虑与幼儿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与幼儿焦虑总分相关不显著,但与幼儿的躯体伤害恐惧、广泛性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③专制教养方式在母亲依恋焦虑和幼儿焦虑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母亲依恋回避和幼儿广泛性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母亲的依恋状况、教养方式显著影响幼儿焦虑,并且专制教养方式在母亲依恋状况与幼儿焦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33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性别上存在差异,女生在母亲关爱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②母亲关爱、父亲关爱和母亲鼓励自主、父亲鼓励自主与子女的自我同一性获得有显著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负相关;父亲控制、母亲控制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的关爱、鼓励自主有利于子女同一性获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感受性现状,探讨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与父母养育方式、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感受性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对6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心理感受性及洞察力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洞察力与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除父亲鼓励自主外)存在显著相关,兴趣与父母关爱有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洞察力与依恋焦虑有显著负相关,洞察力与依恋回避有显著负相关,兴趣与依恋回避有显著正相关。母亲关爱、父亲控制、依恋焦虑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性别在母亲关爱与心理感受性、依恋焦虑与心理感受间调节作用明显。结论: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与父母教育方式、依恋关系密切,可根据性别差异进行针对性培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C)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惩罚、严厉与成人依恋焦虑维度显著相关;②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中父亲过度保护对成人依恋的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女的成人依恋有较小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APS-R-CR),父母权威问卷(PAQ)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53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在父母婚姻状况上差异显著,父母婚姻关系正常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②母亲专制和母亲权威的教养类型,与母亲信任的亲子依恋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母亲专制和母亲放任的教养类型,与父亲疏离的亲子依恋对完美主义的差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高职院校学生中试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中文版,对681名高职院校学生施测。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三个因子(关爱、鼓励自主、控制),母亲版累积解释率为43.71%,父亲版累计解释率为44.20%。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标基本符合要求。②信度检验显示:6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36~0.848,分半信度系数为0.668~0.838。③PBI中关爱、鼓励自主、控制因子均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因子、父母憎恶、忽视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结论:PBI中文修订版的三因素结构在中国高职院校学生中得到验证,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