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自立发展水平与其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应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对193名5、6年级小学生进行测试;②根据儿童在自立行为问卷上的总分排序.取上27%人群为高自立组,下27%人群为低自立组.结果:①高自立组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所有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自立组;②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各分量表与自立行为问卷各维度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儿童自立行为与自我概念之间关系密切,自立水平越高,其自我概念越积极.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是否存在自立的自我图式、考察自立的自我图式的特点,以及高、低自立水平儿童的自我图式在回忆量、认可量、反应时上的差异。方法:应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对湖南某小学300名六年级小学生的自立水平进行评定,根据儿童在自立行为问卷上的总分按由高至低排序,从高分到低分取35名儿童作为高自立组,由低分到高分取35名儿童作为低自立组,对两组被试采用自我相关编码任务(SRET)范式,进行自我图式的实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儿童对自立词的认可量均明显多于对非自立词的认可量;自立组的反应时间明显长于非自立组,对非自立词的反应时间明显长于对自立词的反应时间;两组儿童再认正确数无显著差异。结论:高自立组儿童主要具有自立的自我图式;而低自立组儿童不仅具有非自立的自我图式,同时具有自立的自我图式,提示自立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构念的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依恋游戏对小班幼儿社会自立-社交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单被试A-B基线实验设计,综合访谈法、观察法及问卷法对三名小班幼儿在基线期(1~4周)、干预期(5~12周)、追踪期(13~14周)的社会自立-社交行为进行评估。结果:两名幼儿在干预期和追踪期的社会自立-社交行为水平高于基线期水平,一名幼儿的社会自立-社交行为水平因家长未按游戏设计要求充分投入和配合以及因家长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影响无明显提高。结论:依恋游戏可以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社会自立-社交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场依存-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儿童自立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场依存一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儿童自立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应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对120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评定,根据儿童在自立行为问卷上的总分排序,取上27%人群高自立组,下27%人群为低自立组;②被试的认知方式是依据其在该年级组的镶嵌图形测验平均成绩确定的,将测验总分排序位于上25%的30名儿童确定为场独立性被试,测验总分排序位于下25%的30名儿童确定为场依存性被试.结果:①高自立组认知方式得分显著高于低自立组,场独立认知倾向组在自立行为问卷的学业自立和自我决断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场依存认知倾向组;②认知方式得分与自立行为问卷的学业自立、日常自立、自我决断、自我行动、自我负责以及自立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自立行为水平与儿童的认知方式特点密切相关.与低自立水平儿童相比,高自立水平儿童的认知方式更倾向于场独立性,场独立性倾向者自立水平较高而场依存性倾向者自立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自立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控制源特点(内-外控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应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和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表(Multidimentional Measure of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Control, MMCPC)对193名5、6年级小学生进行测试;②根据儿童在自立行为问卷上的总分排序,取上27%人群为高自立组,下27%人群为低自立组.结果:①高自立组未知方控制和有势力的他人控制两个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低自立组,而内部控制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低自立组;②除社会自立维度外,自立行为问卷其他各维度分均与未知方控制和有势力的他人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内部控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自立水平与儿童的心理控制源特点密切相关.内-外控倾向可能是影响儿童自立行为发展的重要人格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立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应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79名5、6年级小学生进行测试;②根据儿童在自立行为问卷上的总分排序,取上27%人群为高自立组,下27%人群为低自立组.结果:①高自立组父情感温暖、母情感温暖两个因子分显著高于低自立组;而低自立组父惩罚严厉、母拒绝否认、母惩罚严厉三项因子分显著高于高自立组;②母拒绝否认和母惩罚严厉与儿童自立行为各维度之间存在广泛的显著负相关,父情感温暖、母情感温暖与儿童自立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立行为水平密切相关.与低自立水平儿童相比,高自立水平儿童体验着温暖、关爱的养育方式,而低自立水平儿童体验更多的是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目前儿童依恋测量的特殊性及必要性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了儿童期依恋测量的不同方法。总结起来,可以看到儿童依恋测量有四大类主要方法:观察法,主要基于实验室以及日常行为观察的测验方法;投射法,主要借助玩具或图片投射出学龄儿童的依恋感受;表征法,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来表征其内在情感(包含量表法和访谈法);评价中心法,综合多种测量手段的临床工具。从依恋测量的五个要素(依恋对象,依恋行为,儿童,施测者,编码分类)和影响依恋测量的其它因素(依恋和人格,依恋的发展)的角度,对依恋测量的信效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依恋测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编制3-6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并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方法:基于前期对幼儿园教师及幼儿家长的开放式访谈的内容分析结果,确定3-6岁儿童自立行为的单维(自我行动功能维度)多层次(日常自立、社会自立、心理自立和学业自立4个领域维度)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6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可提取5个因子,分别是日常自立、社会自立-安全常识、社会自立-社交行为、心理自立-自我控制、学业自立。信度检验提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稳定性。儿童自立行为表现出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提示问卷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度。结论:本研究编制的3-6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结构清晰,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评估3-6岁儿童自立行为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赵金霞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240-243
目的:考察母亲对配偶的婚恋依恋、亲子依恋与儿童焦虑的关系。方法:以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依恋安全性量表和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352名小学四年级儿童及其母亲进行测查。结果:①母亲的依恋回避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依恋焦虑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相关不显著,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②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负相关。③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在母亲对配偶的依恋回避与儿童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④母子依恋在母亲对配偶的依恋回避和儿童焦虑间起调节作用,安全型母子依恋可有效缓解母亲依恋回避对儿童焦虑的消极影响效应。结论:母亲对配偶的婚恋依恋、亲子依恋显著影响儿童焦虑,亲子依恋在母亲婚恋依恋和儿童焦虑间起中介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儿童焦虑的关系。方法:以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584名8-15岁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儿童焦虑存在显著的年龄、性别差异;②等级回归分析表明,控制了年龄、性别对儿童焦虑的影响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均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焦虑;③与父、母形成双重安全依恋的儿童焦虑得分最低,双重非安全依恋的儿童焦虑得分最高,只与一方父母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焦虑得分居中。结论:母子依恋、父子依恋显著影响儿童焦虑,父子依恋对儿童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的影响超过母子依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中生依恋类型与独处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独处行为量表》对442名高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依恋回避与孤僻和积极独处的相关分别为0.451和0.233(P<0.01),与孤独的相关为-0.383(P<0.01);依恋焦虑与社交回避和孤独的相关分别为0.410和0.622(P<0.01),而与积极独处的相关为-0.140(P<0.01)。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依恋类型被试的独处行为明显不同,专注型的积极独处得分最低,而孤独得分最高;冷漠型在孤僻分量表得分最高;而害怕型则在社交回避分量表得分最高。结论:安全型依恋者以积极独处为主要特征,害怕型依恋以社交回避为主要特征,专注型依恋以孤独为主要特征,而冷漠型依恋则以孤僻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APS-R-CR),父母权威问卷(PAQ)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53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在父母婚姻状况上差异显著,父母婚姻关系正常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②母亲专制和母亲权威的教养类型,与母亲信任的亲子依恋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母亲专制和母亲放任的教养类型,与父亲疏离的亲子依恋对完美主义的差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有关.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对父母的依恋与学业成就和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中生对父亲和母亲的依恋与学业成就和自尊的关系。方法:使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自尊量表(SES)和自评学业成就对四个地区的高中生施测。结果:①方差分析发现,对父亲倾注型依恋被试的学业成就得分显著的低于对父亲轻视型依恋被试的学业成就得分(P〈0.01)。②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对父亲的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及孩子的自尊与孩子的学业成就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r分别为0.195,0.166和0.325);③回归分析的结果说明对父亲的依恋回避可以预测孩子的学业成就。结论:对父亲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可以预测高中生的自尊和学业成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和简版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水平较差。性别在情绪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疑病症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144,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主性(F=2.933,P0.05)和负罪感(F=3.407,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绪稳定性各维度和亲子依恋相关显著,且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汉族主体文化背景下的蒙古族小学儿童自尊和学校适应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自陈量表和教师评定的方法对蒙古族小学儿童的自尊和学校适应状况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尊和学校适应在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来源地、年级、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诸多显著差异(F=5.62~32.61,P<0.01);自尊与学校适应(包括问题行为和社会能力两个维度)显著相关(r=-0.20,0.32,P均<0.01);低自尊组儿童的问题行为显著高于(t=4.516,P<0.001)高自尊组、社会能力显著低于(t=-6.262,P<0.001)高自尊组儿童;自尊可以作为显著变量对问题行为(β=-0.147)和社会能力(β=0.267)进行预测。结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是影响儿童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自尊可以作为预测学校适应的显著变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从日常自立入手制定的校园心理剧方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水平的影响。方法:采取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日常自立分卷在长沙市某小学整群抽样2个班级施测,选取各班得分最低27%的儿童,以班为单位分别组成实验组(n=10)和控制组(n=10),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对实验组进行日常自立养成干预。结果:(1)实验组的后测得分和追踪测试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F=22.48, P<0.001),控制组后测和追踪测试得分较前测得分也有显著提高(F=6.9, P<0.01);(2)以前测分数为协变量,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后测(F=20.94, P<0.001)及追踪测(F=4.74, P<0.05)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以日常自立为主题的校园心理剧干预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