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泄泻好发于夏秋季节,多因脾胃素虚,喂养不当,内伤乳食,感受暑湿、时邪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则成泄泻.张景岳日:"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指出泄泻与脾虚关系极为密切.泄泻可分为寒、热、虚、实证.暑热夹湿泄泻严重易耗阴液甚则导致阴损及阳的危重证候.现将小儿泄泻的辨证施护体会总结如次.  相似文献   

2.
正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伴有腹部不适为特征的病证。久泻即为慢性泄泻,常由急性泄泻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转化而来。笔者从脾肾阳虚病机作为切入点,运用扶阳法治疗本病,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久泻阳损脾及肾,寒湿占居内阳位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寒湿内侵,迁延日久,皆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发为泄泻。脾虚湿盛是久泻  相似文献   

3.
关于引起泄泻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湿胜则濡泄”之说。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论。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第一至第五版都把导致泄泻的病因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致泻,但以寒、湿、暑、热之邪致泻最多见。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而导致泻泄发生。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亦可遂成泄泻。  相似文献   

4.
泄泻泄泻是指大便稀薄,便次增多的病证。夏秋季见之最多。【病因病机】泄泻的病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感受外邪:其中以湿邪最易引起泄泻。因脾恶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则泄泻;二、饮食所伤:饮食过量,恣食肥甘,饮食不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而泄泻;三、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运化失职而泄泻;四、脾胃虚弱:体虚久病,脾胃虚弱,升运无力,清气下陷而成泄泻;五、肾阳不足:年老体衰阳气不足,或久病损伤肾阳,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水谷不得腐熟而成泄泻。【辨证论治】一、辨证要领:辨治泄泻要分清寒、热、虚、实。一般讲,发病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者为实,病程较长,腹痛隐隐,喜温喜按,  相似文献   

5.
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久泻之成因多责之于脾,而本于肾.因脾主升清,司运化,肾为胃关,司二便.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伤损脾胃,脾虚失运,寒湿自生,中虚下陷,则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久泻不愈.脾虚日久损伤肾阳,或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则令泄泻不止,肝气乘脾所引起的腹痛腹泻大多由于脾胃素虚,郁忿诱发肝气横逆而发病.治疗当以健脾渗湿;温补肾阳,收敛止泻为主,缓而取效.  相似文献   

6.
急性泄泻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而使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导致急性泄泻。笔者认为急性泄泻不但与脾胃,而且与肝胆关系密切。1脾胃与肝胆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联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及腐熟水谷。肝主疏泄,胆贮藏胆汁,在肝的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久泻之成因多责之于脾,而本于肾。因脾主升清,司运化,肾为胃关,司二便。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伤损脾胃,脾虚失运,寒湿自生,中虚下陷,则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久泻不愈。脾虚日久损伤肾阳,或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则令泄泻不止,肝气乘脾所引起的腹痛腹泻大多由于脾胃素虚,郁忿诱发肝气横逆而发病。治疗当以健脾渗湿;温补肾阳,收敛止泻为主,缓而取效。  相似文献   

8.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景岳全书·泄泻》中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是泄泻致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肠鸣腹痛,大便泄泻,伴腹痛,或泻后痛缓,伴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辨证当责之肝脾不和.吴昆在《医方考》中指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盖木失条达,横逆犯脾,则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故痛泻并作.  相似文献   

9.
久泻必虚,虚当辨在脾与肾,治则有健脾与温肾之分,此乃治虚泻之法则。不明此理,往往事倍功半矣。古人云,治病必求其本,治虚泻亦然。《景岳全书》有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此言是就泄泻常识而论。至于久泻不愈,则未及概全。久泻则亡阴,阴亡势必累及阳,阳衰则周身失煦,寒从中生。盖脾胃为后天之本,主纳水谷,运化,升清别浊。脾失其常,则运化不利,水  相似文献   

10.
慢性腹泻证系临床常见之病症,其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肾功能失常有关,常以脾肾阳虚,肝气乘者多见.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但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易致脾阳失温,运化失司;脾阳不振运化不能,精微不充,气血化源不足,致精血亏损,久虚及肾,从而导致脾肾双虚,运化更失常态清浊相挟而生泄泻.临证可见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或五更肠鸣作泻,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可伴脘腹不适或冷痛,食纳减少,或食后脘痞不舒,神疲乏力,肢寒畏冷,面色不泽,舌淡苔白脉沉缓少力.  相似文献   

11.
慢性泄泻,其病变虽责之于脾、肝、肾,而临床上以土虚木乘,肝脾失调所致者为常见。泄泻日久,脾胃两虚,气阴俱伤,中气下陷,生化式微,肝失所养,横逆克脾,运化失司,水谷留滞,气机紊乱,寒热错杂。治疗既不宜分利,又不可纯补,补之而恋邪,消之则伤正,温之而热炽,寒之则伤阳,利之而伤阴。  相似文献   

12.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对泄泻的治疗 ,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研究。笔者通过学习古今文献资料 ,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 ,总结泄泻证治大法如下 ,请同道指正。泄泻多因湿 ,湿聚由脾虚《罗氏会约医镜·泄泻》谓 :“泻由脾湿 ,湿由脾虚。”脾虚与内湿互为因果 ,或因脾虚生湿 ,或因湿盛困土而致脾虚。脾虚生湿者多见于久泄 ,久泄之人脾胃素虚 ,脾司运化功能减弱 ,以致水湿不能及时传输 ,因虚而湿自内生 ,水湿留中 ,下注肠道而为泻。湿盛困土多见于暴泻 ,常因感受湿邪、过食生冷等因素而…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肠病是糖尿病诸多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属中医学"消渴""泄泻"范畴,恩师张玉琴教授认为糖尿病肠病的病机多为脾虚湿盛和脾肾阳虚。消渴日久,正气虚衰,脾胃羸弱,脾胃升清降浊混乱,或日久迁绵不愈,气阴两伤,阴损及阳,脾气亏虚而运化水湿无力,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布散失司,水谷滞于肠,泌清别浊无力,混杂而下并发泄泻。本文在查阅及研究大量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张玉琴教授治疗糖尿病肠病的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珍玉教授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发为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而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致发泄泻的常见原因。治疗上以健脾为治泄之首务,脾健则湿除泻止;以疏肝为运脾之手段,肝畅促脾健运湿;以温肾为健脾之羽翼,火旺利脾气运化;  相似文献   

15.
王正君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 ,从事临床工作 30余年 ,尤其擅长于脾胃病的辨证治疗。现将王师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的经验介绍如下。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糖尿病性腹泻多发于糖尿病日久者 ,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其临床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泻时日十数次或数十次 ,甚则大便失禁 ,常伴有脘腹胀满、纳呆、倦怠乏力等症。结肠镜、大便培养等检查为阴性。王师认为 ,消渴日久 ,阴损及阳 ,致使脾肾两虚 ,运化机能减退。盖脾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升清 ;肾为先天之本 ,主前后二阴。脾虚则运化不利 ,水浊下注 ;肾虚则关门不固。脾肾两虚而成腹泻顽疾…  相似文献   

16.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患,一般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样大便等,临床较为难治。笔者有幸侍诊马贵同老师数年,略窥门径,现整理其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经验如次。1 健脾温中治本张景岳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肠道易激综合征大部分病史较长,一年间多次反复发作腹痛或胀、腹泻、粘液样大便等。此或由饮食不节,耗伤脾胃,或由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或感受外邪,脾胃受困,均可致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泄泻。初则不察,积久则泻日频益重。复因泄泻耗气伤阴,终致脾胃虚损,此乃因泻致虚。脾胃虚弱,不耐受邪,泄泻常因…  相似文献   

17.
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物而言,多因饮食所伤、情志不畅,或久病及肾、运化失常、湿滞内停所致。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饮食不当、劳倦内伤、久病体虚、脾胃虚弱,受纳与运化功能失职,则水反成混、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发病;肾阳能助脾阳,以腐熟水谷,若年老体弱或久病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则致泄泻。盖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扰郁恼怒、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则运化失常而致泄泻。可见,泄泻之病变主要在脾、胃、大小肠,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慢性泄泻以脾胃虚弱、脾贤阳虚型较为多见,时有虚实寒热夹杂,故辩证时应详辨寒热虚实、标本缓急及兼夹证。  相似文献   

18.
介绍张天文教授治疗泄泻的临床经验,张教授根据《皇帝内经》有关泄泻的理论,将泄泻病因主要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泄泻当以湿邪最为重要,而湿邪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内伤泄泻以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大肠和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与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受纳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主运化水湿,脾为泄泻之本,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可致泄泻,其他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郁、肾虚等脏腑失调所致泄泻,都是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而致泄泻。张天文教授根据泄泻的不同病因并参考《医宗必读》的“治泄九法”,加上平肝法,总结为治泄十法,并将泄泻分为九种证型,以此指导临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浅谈脾虚泄泻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 ,泄指大便稀薄 ,时作时止 ,其势缓者 ;泻指大便直下 ,如水倾注 ,其势急者。二者合称为泄泻。泄泻致病原因很多 ,有寒泻、热泻、湿泻、食泻、虚泻、暑泻等 ,而虚泻又有脾虚泻、肾虚泻。本文仅就脾虚泄泻予以讨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临床上以脾虚泄泻最为多见。脾虚泄泻乃因脾虚湿胜 ,湿邪为患 ,困扼脾胃 ,致运化失常 ,则成濡泄。脾失健运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混杂而下 ,发生泄泻。脾虚泄泻 ,临床常有误诊者。不少人在论述脾虚泄泻时 ,均以“大便稀溏”作为其主要症状 ,但验之临床 ,并非尽然。1 大便先干后溏…  相似文献   

20.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颇多难治。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姜春华教授对此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独到的见解,兹归纳如下。1 久泻多虚,毋忘其邪 慢性泄泻是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或挟粘冻、脓血之证,主要由脾胃运化失司所致。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之运化失司日久必累及化生,出现全身性的衰弱现象,故古代医家认为“久泻属虚”。 姜老认为,虚是久泻的病理关键,但亦需注意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