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变性大细胞Ki-l~+恶性淋巴瘤一例付磨,毛鹏,郭艳珍,董见喜卫辉市人民医院卫辉453100洛阳医专附属医院内科血液组洛阳471003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郑州450052关键词间变性;恶性淋巴瘤;吞噬间变性大细胞Ki-1+淋巴瘤(ALC?..  相似文献   

2.
198 5年 ,德国病理学家Stein等[1] 报道并描述了一组曾诊断为“间变性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形性大细胞性淋巴瘤以及何杰金病”的淋巴瘤。其共同特征为 :细胞体积大 ,核大而不规则 ,细胞弥散或巢样沿淋巴窦或滤泡间浸润 ,几乎所有的瘤细胞均表达Ki - 1抗原。Stein等首次提出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tgeCellLymphoma ,ALCL)的命名 ,因瘤细胞强烈表达Ki - 1抗原 ,也称“Ki - 1淋巴瘤”(Ki - 1Lymphoma)。此后 ,国内外学者对ALCL的临床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种常见类型,肿瘤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的低度恶性的B细胞肿瘤,肿瘤由中心细胞(有裂滤泡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也称无裂滤泡中心细胞)所构成.在肿瘤内的至少部分区域存在着滤泡性结构[1].国际上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滤泡性淋巴瘤是所有恶性淋巴瘤中第二常见的淋巴瘤[2],约占所有淋巴瘤的20%,在各型恶性淋巴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弥漫性大β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4.
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LCL)是近年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少见淋巴瘤,常易与何杰金氏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等混淆。复习文献,对其细胞起源、免疫表型、病理形态特点与临床诊断要点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1例鼻咽部恶性淋巴瘤、10例鼻咽部低分化癌、8例鼻咽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进行了上皮性标记(Keratin、、EMA)、淋巴组织标记(LCA、L26、DCHL1)及免疫球蛋白(K轻链、λ轻链)标记。结果发现:①恶性淋巴瘤LOA91%阳性,Keratin、EMA阴性;低分化癌LCA阴性,Keratin、BMA阳性;②B细胞性淋巴瘤,K轻链阳性或λ轻链阳性占82%,呈单克隆表型;而反应性增生,K轻链λ轻链均阳性,呈多克隆表型;③淋巴瘤的分型:L26阳性6例,提示B细胞性淋巴瘤;UCHL1阳性4例,提示为T细胞性淋巴瘤,T:B为1:1.5。初步认为免疫组化有助于鼻咽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探讨其组织来源以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李颂文  肖扬  严定安 《广东医学》2000,21(7):544-544
恶性淋巴瘤常侵犯骨髓并发白血病,为临床诊治带来困难。我们1992~1998年共收治经病理确诊的恶性淋巴瘤216例,其中合并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MCL)25例,骨髓侵犯(BMI)33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16例恶性淋巴瘤中发生LMCL25例,BMI33例。其中男39例,女19例;平均年龄31岁(4~75岁)。入院时确诊LMCL21例,BMI23例,住院中转为LMCL4例,BMI10例。12 诊断标准 病理确诊恶性淋巴瘤,骨髓中淋巴瘤细胞≥0.05,外周血基本正表1 LMCL与BMI血常规比较x±sHb(g/L)WBC(×109/L)Plt(×109/…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9 例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与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对EBV 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双染法标记肿瘤细胞,以鉴定EBV阳性的细胞为B淋巴瘤细胞。结果:EBV 编码的小m RNA探针(EBER) 原位杂交显示,8 例原发性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中3 例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1 例潜在性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阳性。而11 例继发性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EBER全部为阴性。全部病例进行了LMP1 检测,除1 例原发者,全部阴性。利用EBERISH(EBER原位杂交) 和免疫组化CD 标记物进行双标记染色证实,EBER 和LMP1阳性细胞为CD20 阳性,CD45RO 阴性。鼻咽部原发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EBV 表达4/8 ,而继发者为0/11。结论:EBV 与鼻咽部原发性B细胞恶性淋巴瘤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继发性者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本院五年间 7 例原发性肠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方法:首先以细胞角化蛋白( C K)、白细胞共同抗原( L C A)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A B C)法,鉴别恶性细胞癌特别是未分化癌和恶性淋巴瘤。确定为淋巴瘤后,再以显示 B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 L2 6 ,显示 T 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 U C A L- 1 及 L2 2 ,显示组织细胞的单克隆抗体 M ac387 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区分。结果:肠道恶性肿瘤337 例,其中恶性淋巴瘤7 例,均来源于 B 淋巴细胞。结论:恶性淋巴瘤居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报道本院五年间7例原发性肠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方法:首先以细胞角化蛋白、白细胞共同抗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别恶性细胞癌特别是未分分化癌和恶性淋巴瘤。确定为淋巴瘤后,再以显示B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L26,显示T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UCAL-1及L22,显示组织细胞的单克隆抗体Mac387作免疫组织染色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B细胞性淋巴瘤的认知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 a间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恶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恶性B细胞性淋巴瘤中,术前诊断考虑到淋巴瘤的仅3例。9例接受了手术和辅助治疗,2例采用X刀治疗和化学治疗,3例单纯化学治疗。术后病理结果为:神经系统孤立的髓外浆细胞瘤2例,浆细胞性骨髓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0例。6例生存,3例死亡,5例失访。结论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B细胞性淋巴瘤并不多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结果,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结合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1例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表现,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回肠末段多发性息肉瘤细胞累及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破坏淋巴滤泡;CD20、CD79ct、cyclinD1、CD5等抗原表达阳性。结论: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型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多为套细胞性淋巴瘤,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其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以综合治疗为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1例鼻咽部恶性淋巴瘤,10例鼻咽部低分化癌、8例鼻咽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进行了上皮性标记(Ieratin.EMA)、淋巴组织标记(LCA、L26、UCHL1)及免疫球蛋白()K轻链、λ轻链)标记。结果发现:(1)恶性淋巴瘤LCA91%阳性,Keratin,EMA阴性;低分化癌LCA阴性,Keratin,EMA阳性;(2)B细胞性淋巴瘤K轻链阳性或λ轻链均阳性,呈多克隆表型;(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例发生在小肠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其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CD30 ,另外CD45RO ,CK,EMA也可阳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生在小肠非常罕见.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且预后良好,要与其他类型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低分化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对14例大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按1985年我国成都NHL分类和WHO新分类进行组织学分类。结果:14例均经手术治疗无并发症。随访5年生存率为42.8%,其中低度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3例(21.4%),中度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T细胞性及分类不明的淋巴瘤各l例。结论:低度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34例粘膜相关淋巴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4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起源的粘膜相关淋巴瘤(MAL)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瘤组织主要由滤泡中心样细胞(CCL细胞)构成,可见嗜上皮性、浆细胞样分化及绣毯样图象等特征;转移至淋巴结时主要累及淋巴窦,而淋巴结结构常存在结果提示,MAL组织学上是以小B细胞为主的淋巴瘤,可转化成快速进展行为的高度恶性大细胞性淋巴瘤MALT的器官中,CCL细胞弥漫性浸润是诊断MAL的主要依据,结合淋巴上皮病损,浆细胞样分化及绣毯状结构将有助于与易混淆的低分化癌或未分化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印戒细胞型恶性淋巴瘤2例郭玲玲,刘景琴,谭燕泉(山东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收集本教研室1970~1990年恶性淋巴瘤资料620例,其中2例为印戒细胞型恶性淋巴瘤,均经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PAP)证实,胞浆内含有免疫球蛋白,B细胞单克隆抗体L26呈...  相似文献   

17.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LMP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LMP1的表达林汉良饶慧兰侯景辉吴惠茜作者单位:510089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林汉良、吴惠茜),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饶慧兰、侯景辉)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largecelanaplasticlym...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与原发性鼻咽部B细胞性淋巴瘤有关与继发性者无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9例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与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对EBV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双染法标记肿瘤细胞,以鉴定EBV阳性的细胞为B淋巴瘤细胞,结果:EBV编码的小mRNA探针(EBER)原位杂交显示,8例原发性鼻咽部B细胞恶性淋巴瘤中3例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1例潜在性膜蛋白1(lat  相似文献   

19.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Lymphomacellleukemia,LM CL)淋巴瘤细胞一般不进入血管 ,部分淋巴瘤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扩散至骨髓形成白血病相 ,有些淋巴瘤早期也可侵犯骨髓 ,但并不表现为明显的白血病 ,分化不良淋巴细胞型淋巴瘤 ,尤其是NHL伴纵隔肿大者更易侵犯骨髓 ( 80 % ) ,而组织细胞型较少累及骨髓 ,中、重恶性易累及骨髓 ,LMCL发生率为 1 0 %~ 1 5%。临床特征 淋巴瘤患者浅表淋巴结迅速增大 ,肝脾高度肿大 ,纵隔明显增宽 ,以及发热、肺部浸润、胸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出血等症状 ,较淋巴瘤常见而严重。…  相似文献   

20.
观察恶性淋巴瘤中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特征,探讨其发生机制。用TUNEL法检测调亡细胞,观察其特征,以每平方毫米面积中的凋亡细胞数作为凋亡指数(apoptoticindex,AI);用枸椽酸-微波-ABC法检测PCNA表达并以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作为增殖指数(PCNAindex,PI)。结果:与反应性增生相比,在大多数淋巴瘤类型中AI显著减小,PI显著增大,而AI/PI在所有淋巴瘤类型中均显著减小。结论:所用检测方法客观而敏感;细胞凋亡减少是恶性淋巴瘤发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小淋巴细胞性、滤泡性、弥漫小裂细胞性淋巴瘤发生的主要原因;AI/PI可能是诊断恶性淋巴瘤、评价其生物学行为的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