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在调节性T细胞产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类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虽在体内的数量较少,但具有超强的抗原提呈能力,而且能够活化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DCs既能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同时在诱导免疫耐受中也十分重要。在中枢耐受中,胸腺内的DCs可以通过阴性选择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Cs在外周耐受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通过诱导效应性CD4^+T或者CD8^+T细胞的无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的分化来调控针对自身抗原的外周耐受。DCs的来源、表型和成熟状态都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DCs的耐受功能可能依赖于其某一成熟阶段或者是某一亚群。本文就DCs在诱导产生Treg中的作用和应用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初始T细胞必须与免疫系统中专职抗原提呈功能的树突状细胞 (DC)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活性。很多研究者利用不能维持淋巴液和血液循环的离体淋巴结来分析T细胞和DC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特征 ,因而研究结果各异。UlrichvonAndrian研究小组的研究者用双光子显微镜在体内观察麻醉小鼠完整的窝淋巴结中T细胞和DC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此处是因为能维持充足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实验表明T细胞迁移分 3个不同的时相。给予小鼠足垫内注射荧光标记的DC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些DC汇聚于窝淋巴结。脂多糖可诱导这些DC表现的CC 趋化性因子受体 7(CCR7)的…  相似文献   

3.
脂多糖的免疫调节效应能辅助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进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但是大多数细菌脂多糖同时还有强的毒性作用,引起机体病理损伤。因此,了解脂多糖在免疫应答的重要环节——抗原提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开发LPS的临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脂多糖的免疫调节效应能辅助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进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但是大多数细菌脂多糖同时还有强的毒性作用,引起机体病理损伤。因此,了解脂多糖在免疫应答的重要环节——抗原提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开发LPS的临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免疫反应结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DC起源于骨髓和脐血的CD34^ 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HPC),分布于除脑组织以外的全身各处。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cn presenting cells,APCs),捕获外来抗原,迁移至引流淋巴结,发育成熟并递呈抗原,启动和诱导初始型T细胞,  相似文献   

6.
7.
B细胞对T细胞及其亚群CD25、CD3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B淋对T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方法 分离外周血T、B细胞及CD4 ̄CD8T淋巴细胞,分别用LPS、PPD、PWM刺激B细胞,选去刺激原后与T细胞及亚群共同培养。最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及其亚群CD25、CD30表达水平。结果 PPD刺激组T细胞CD25、CD3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PWM、LPS刺激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PD刺激组CD4^T细胞CD25、CD30表达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ytoxicTlymphocytes,CTLs)在细胞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效应功能,从而在抗肿瘤和抗感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抗原特异性CTLs无法在体内有效地诱导和扩增,因此,通过体外诱导和扩增CTLs后再将此CTLs回输到体内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何高效激活和扩增抗原特异性CTLs是此法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和加工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cell,APC) ,因其成熟时胞体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与其它APC相比 ,DC能高效地内吞、处理及呈递抗原 ,并能激活幼稚型 (na¨lve)T淋巴细胞 ,启动初级免疫应答 ,故在免疫反应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1] 。因此 ,深入了解DC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和MHC分子的生成及作用对揭示DC的抗原提呈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宪昌 《现代免疫学》1989,9(4):251-252
本期摘译了Immunology Today近期评述Tind/T_H(CD4~+)细胞群表型和功能异质性研究进展的一组文章,文中对人、大鼠、小鼠同类细胞作了比较,可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与ESAT-6激活的人外周血γδT细胞是否具有抗原提呈细胞的表型和功能。方法: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经尼龙毛柱法分离获得T细胞。将T细胞分别用卡介苗与ESAT-6刺激扩增γδT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γδT细胞,并检测其抗原提呈细胞表型。PBMC用贴壁法制备单核细胞后,诱导培养分化为成熟DC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成熟程度。T细胞用CFSE标记后分别按四种方法培养:①与结核分枝杆菌分泌性抗原(Mtb-Sag)共同培养;②与Mtb-Sag孵育2小时后的卡介苗激活的γδT细胞共同培养;③与Mtb-Sag孵育2小时后的ESAT-6激活的γδT细胞共同培养;④与Mtb-Sag孵育2小时后的成熟DC细胞共同培养;培养后检测T细胞及CD4+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卡介苗与ESAT-6激活的γδT细胞CD80、CD86、HLA-DR的表达水平都增加,且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卡介苗与ESAT-6激活的γδT细胞培养组的T细胞增殖总数及CD4+T细胞的增殖有所增加;而后者显著高于前者,与成熟DC细胞培养组的增殖情况相似。结论:用卡介苗与ESAT-6激活的人外周血γδT细胞都具有抗原提呈细胞的表型和抗原提呈作用;但后者显著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2.
DC—SIGN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突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它能直接激活静息T细胞的应答反应。90年代开始,DC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研究结果颇具争议。最近,在DC表面新发现一种蛋白质-DC-SIGN,它参与了静息T细胞的激活以及HIV-1的感染过程。DC-SIGN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述HIV-1的致病机理,而且对DC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就比DC-SIGN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外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对2种不同大小bead-OVA复合物(0.04 μm bead和1.0μm bead)的摄取及class I途径抗原提呈能力。方法:以2h骨髓粘附细胞为前体细胞,用GM-CSF(1000U/ml)和IL-3(10ng/ml)培养5d,观察细胞对FITC标记的2种bead-OVA复合物的摄取,PMA、amiloride、cytochalasin D对摄取的抑制,以及细胞摄取后表达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情况,同时用OVA表位特异性T细胞杂交检测细胞摄取后通过class I途径活化CTL应答的能力。结果:树突状细胞对1.0μm bead-OVA的摄取明显高于对0.04μm bead-OVA,前者被上述3种抑制剂显著抑制,后者仅对amiloride和PMA抑制作用敏感,CCD无明显抑制作用。与摄取结果相反,0.04μm bead-OVA较1.0μm bead-OVA诱导更强的CD8细胞免疫应答,表型分析显示,细胞摄取0.04μm bead后,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显著高于1.0μm的bead。结论:树突状细胞对2种bead的摄取能力和摄取机制不一样,0.04μm bead尽管摄取效率不如1.0μm bead,但通过class I途径提呈抗原的效率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和组织中。DC前体来源于骨髓CD34^ 细胞,随血液循环分布到抗原可能入侵的部位。这些不成熟DC能持续而有效地吞噬抗原,高表达MHC Ⅰ类、Ⅱ类分子以及协同刺激分子,随后进入脾脏或淋巴结并成熟。成熟DC吞噬作用下降,协  相似文献   

15.
T细胞直接活化与交叉活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排斥肿瘤的过程中起核心主导作用 ,原始的CD8+ T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 ,在自身MHCⅠ类分子存在的条件下能识别特异性抗原肽 ,CD8+ CTL可直接识别、杀伤表达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多数抗原加工通道能产生有效的CD8+ 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T、B细胞间相互作用分子基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介导T、B细胞相互作用粘附分子的种类,相互识别,主要分子的生物学作用,以及T、B细胞相互作用活化的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CD)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近年来对DC的研究成为热点。髓性白血病是一组不同分化程度多克隆的异常髓系增生性疾病。本文拟对DC应用于髓性白血病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T,B细胞相互作用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B细胞间相互作用分子基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介导T、B细胞相互作用粘附分子的种类,相互识别,主要分子的生物学作用,以及T、B细胞相互作用活化的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与抗肿瘤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因其胞膜向外伸出许多星状突起类似于神经细胞的树突,因而得名。DC首先由Steinman和Cohn于1973年从小鼠脾脏中分离出,是与巨噬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白细胞形态、功能相异的重要免疫辅佐细胞。DC是免疫应答中重要的免疫细胞,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也是体内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对于维持正常机体免疫系统的自身稳态,DC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作为机体免疫的始动者,DC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免疫缺陷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DC的认识不断深入,DC已成为生物医学界研究抗肿瘤免疫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就与抗肿瘤免疫相关的DC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KC)在脾内途径的肝脏靶向性基因治疗中的抗原提呈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结肠癌肝转移小鼠为模型,以脾内移植GM-CSF基因修饰的胎肝细胞(FILC-GM)与低剂量IL-2、5-Fu腹腔注射作为基因治疗与化学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方案。结果荷瘤小鼠治疗后2w,整个肝小叶KC数目均扩增;KC对99mTc-亚锡植酸钠吞噬功能明显增强;与KC抗原提呈功能和活化T细胞功能密切相关的共刺激分子CD40虽在对照组KC中有基础性表达,但在基因治疗联合化学免疫治疗组中,其表达水平皆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此外,联合治疗后KC体外能有效诱导同种T细胞增殖反应,细胞因子IL-12和IL-12的分泌水平亦升高,并且这些反应能被抗CD40L抗体所封闭。结论脾内途径的肝脏靶向性基因治疗能有效提高KC的抗原提呈功能,CD40/CD40L分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共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