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以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硬化为特征的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病变是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基础。进行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检测,及早发现病变,及时有效干预,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根本措施。本文介绍笔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颈部血管静脉硬化斑块的发生,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能影响多处血管床的系统性疾病。最常累及的部位 :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中形成粥样斑块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粥样斑块阻塞某一支或几支冠状动脉使冠状动脉血流明显减少时导致心肌缺血 ;斑块完全堵塞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时则发生心肌梗死 ,常成为冠心病死亡的原因 [1 ] 。冠心病是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 ,在广大人群中早期筛选和发现冠心病高危患者 ,对其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极大的意义。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具有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心病事件(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是冠心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病理基础主要是不稳定性斑块致血栓形成。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降脂药能稳定斑块、改善冠脉内皮功能,从而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athemsclemsis,h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最重要的病理基础之一,是以大、中型弹力动脉的血管硬化病变为主,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常伴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AS斑块主要是由胆固醇酯、炎症细胞、平滑肌细胞、结缔组织和新血管等组成。  相似文献   

5.
汤跃跃 《云南医药》2010,(2):216-2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中以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为典型特征。斑块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血管的狭窄,最为严重的是斑块的脱落,引起血管阻塞,靶器官的梗死,例如脑梗塞等恶性事件。早期准确识别不稳定斑块是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动脉硬化是一种发生在动脉血管中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小动脉硬化等3种类型,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其主要表现就是血管管壁增厚、变硬、变脆,管腔变狭窄。目前大部分的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机理近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林宁 《家庭用药》2014,(9):70-70
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血液中含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的颗粒细小,很容易透过血管内膜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龄、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冠心病、绝经妇女、少运动、吸烟、体重指数超标、感染、血小板聚集等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神经科临床医生普遍认为,现有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远不能对脑血管病的发生作出圆满解释;就像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用单一方法或药物干预很难收到较好效果一样,血管狭窄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基础上全身性病理因素与动脉斑块相应区域的局部血管因素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故脑血管病的发病亦应从全身因素、脑血管局部因素及血液动力学状况等全方位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9.
吴彦 《家庭用药》2008,(4):16-16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管腔内膜增生,管腔逐步狭窄,造成心肌供血不足,病人在运动量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由于冠状动脉的病变是逐步进展的,症状也是逐步加重,临床上称之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另一方面,血管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容易形成血栓,小血栓可以加重管腔的狭窄。若是斑块破裂,引发血管内较大血栓形成,则可以使这条血管所供养心肌的血流突然中断,  相似文献   

10.
血管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内膜细胞内外脂质聚积,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内膜粥样斑块形成及动脉壁硬化。病变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弹力型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脑动脉及主动脉罹患者最多,常为多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受累。随着超声仪器的不断改进,用体表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的评估取得了良好效果^[1]。它主要通过对颈动脉壁粥样斑块形态学的改变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血管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现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下肢动脉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的血管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及病变程度的预测意义。方法:选择住院患者353例,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前进行下肢的血管超声检查,观察斑块形成和血管内径(D),再行冠脉造影检查,并根据其结果分为对照组(N组)93例,冠状动脉病变组(CAD组)260例,CAD组中单支病变组(S组)62例,多支病变组(D组)198例。结果:CAD组患者股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下肢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管腔内径小于对照组(股浅动脉远心端,腘动脉除外),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斑块检出呈正相关。结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下肢血管动脉硬化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何虎强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193-1196
糖尿病血管钙化、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1]。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但近年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发现,除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这一危险因素外,血管钙化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2]。血管钙化已经被公认为是预测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MRI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成像。方法应用动脉内膜损伤和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多种序列对实验动物动脉血管进行成像,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成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MR图像T1WI、T2WI、PDWI表现为兔动脉管壁增厚,斑块呈等信号、高信号或低信号,与病理切片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MR能够发现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并可协助分析其成分。结论 MR可以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斑块,亦可能对斑块定性分析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60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与临床相符的60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完整超声诊断资料,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斑块数量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以及病程对动脉斑块数量及斑块种类演变的影响,并分析斑块种类及动脉狭窄程度随不同动脉而变化的特点。结果: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年龄增加其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斑块增多;随病程进展,斑块数量增多,斑块性质由扁平斑块逐渐发展为软斑块、混合斑块,并最后发展为硬斑块。混合斑块多发于股总动脉,硬斑块多发于股浅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闭塞多见于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股总动脉狭窄程度大于股浅动脉及胭动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检测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卫公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65-1866
目的 探计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IR)证实的CW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部及颅内主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的管腔狭窄或闭塞、脑部血管低灌注、心脏疾病等是CWI的主要病因.各型CWI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部位及程度.结论 积极防治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和狭窄,尽快纠正脑部血管低灌注,可减轻或减少CW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血栓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动脉血栓性疾病是脑动脉、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的慢性疾病。心脑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增多,已成为全球疾病死亡的第一位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它们的共同病理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量循证医学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存在多个血管的动脉血栓病,在不同的器官引发临床症状。发现冠心病、脑血管病及外周血管病有交叉、重叠出现的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内易损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而炎症反应是导致冠脉内结构性易损斑块向功能性易损斑块进展的重要环节.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主要作用,而且还涉及不依赖于其降血脂特性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抗炎性反应、促进斑块稳定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改善内皮功能等.基于以上作用机制,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下面我们主要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冠心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较高,致死率亦较高。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而粥样斑块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脂质沉积,而是全身动脉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结果[1]。由于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炎症相关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在冠心病的预防、诊治过程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等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软脉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采用高脂餐喂饲鹌鹑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同时给予软脉灵,16 w后,取主动脉,制病理切片,明胶酶谱法测定血管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RT-PCR半定量法测定血管组织中MMP-2、MMP-9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动物喂饲高脂饲料16 w后,主动脉内膜厚度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血管组织中MMP-2、MMP-9的活性及基因表达均增加。给予软脉灵干预治疗后MMP-2、MMP-9的活性和基因表达都下降。表明软脉灵可能通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而达到防治冠脉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等)。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病理基础之一。传统观点认为AS斑块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是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最新研究表明,新生血管与AS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AS斑块破裂而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引起重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文综述了AS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性的关联性,以及如何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成熟增强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