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眼的黄斑是维持形觉、色觉及立体视觉等中心视力最重要的部位。黄斑病变直接威胁中心视力,对人们的生存质量影响重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严重影响视力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1]。长期以来,对其临床防治进行了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关光动力疗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指南》2019,(9)
目的浅析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中康柏西普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次58例研究对象全是我院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在治疗中使用康柏西普,分析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经过治疗视力提升者占36.21%、视力稳定者占58.62%;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362.28±87.36)μm,治疗后降低至(276.17±60.48)μm,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 <0.05);病程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二者呈负相关。结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中康柏西普临床效果显著,能很好的改善病症、提升视力,不过越高治疗效果越佳,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MY)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影响。方法:用532 nm激光对成年日本大耳白兔眼底进行光凝,创建AMD模型。光凝4周后,DMY(100 mg·kg-1·d-1)灌胃给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实验结束时,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解剖实验动物,分别计算肝脏、肾脏和脾脏指数。结果:给药4周,模型组外周血VEGF降低幅度为63.3%,而模型对照组降低幅度为48.6%;给药8周,模型组外周血VEGF降低幅度为46.7%,模型对照组降低幅度为20.1%。给药4周,模型组外周血PEDF降低幅度为55.9%,而模型对照组降低幅度为58.6%;给药8周,模型组外周血PEDF降低幅度为12.1%,模型对照组降低幅度为53.1%。给药8周,模型对照组可见明显CNV,而模型给药组未见明显CNV;模型给药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147和P=0.223),模型给药组肾脏指数与模型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874)。结论:DMY具有一定的抑制湿性AMD模型日本大耳白兔CNV生长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VEGF的表达、上调PEDF表达和益气活血、健脾疏肝有关。 相似文献
4.
李春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3):13-16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53例64眼AMD患者进行TTT治疗,定期随访视力及眼底情况等.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3.4±12.7)个月.经过1次或多次TTT治疗,20例24眼(37.5%)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提高≥2行2例2 I~E(3.0%),下降≥2行2例9眼(14.1%),其余患眼视力基本保持稳定;3例3眼于TTT治疗过程中视网膜出血增加,12例15眼随访过程中出现其他部位的新鲜出血;进行激光后造影复查的22例23跟中,15眼(65.1%)渗漏减轻或消失.结论 TTT对CNV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够使AMD患者CNV闭合并保持一定的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逐年上升,是发达国家老年人主要致盲眼病。近年来,其预防性治疗以抗氧化为主,药物治疗以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而抗CNV的重心也已由激光治疗转为从转录及表达水平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治疗。该文就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现状和新药物、新方向进行综述,以期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黄斑的异质性疾病,在西方国家已成为老年人致盲及视力下降的首要因素。光动力疗法(PDT)选择性较高,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是AMD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应用PDT治疗的疗效有显著的个体间差异,这种差异与遗传因素有关。本文将对PDT疗效相关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通过基因检测指导PDT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老年黄斑变性,又叫做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本病主要影响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是近年来低于65岁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黄斑是眼睛的一个基本结构,正常人眼底都有。老年黄斑变性,就是眼底黄斑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发生了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波长氪离子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渗出型AMD伴有CNV患者15例19眼根据ICGA的结果,应用多波长激光对黄斑中心凹200μm外的CNV进行格栅状光凝封闭。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视力、眼底、FFA、ICGA和中心视野检查。结果治疗24个月后,视力提高10眼(52.63%),无变化8眼(42.11%),下降1眼(5.26%)。结论多波长氪离子激光治疗AMD脉络膜新生血管是预防严重失明的有效方法,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黄斑部组织结构的衰老改变。亦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欧洲发达国家白种人的老人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我国近年来统计表明,每年有上升趋势。症状以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色,中心暗点为主,常见进行性眼病,最终可致盲。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其发病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18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Eylea(aflibercept)用于治疗湿性(新生血管)年龄依赖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在美国AMD是导致60岁以上人群失明的首要原因,它会逐渐破坏患者的中心视力,可影响眼部黄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视力变化情况。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维速达尔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实验组给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观察治疗1、3、6个月后的视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之间的视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患者6个月之后出现了视力下降现象。结论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效果明显,且在治疗3、6个月后视力变化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14.
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甚至觉得物体扭曲变形,50岁后出现这些变化,一般人都会认为是人老眼花,并不在意。医学专家提醒,这可能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早期征兆,如不及时治疗,患者会逐渐出现不可逆转性的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正>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中老年人中引起致盲的首要因素[1]。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慢性损害、免疫系统及其他系统疾患有关。主要表现为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和扭曲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几乎很难逆转。分为2种类型,干性(又称为萎缩性)和湿性(又称为新生血管性)AMD。其中干性的主要表现在于黄斑部玻璃膜疣及地图状萎缩,湿性主要以黄斑部新生血管生成及由此产生的出血等相关问题为主。干性AMD约占其中的80%,然而湿性AMD是致盲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在两项分别名为VIEW 1和VIEW 2的Ⅲ期临床研究中获得阳性结果,Regeneron制药公司与其合作伙伴拜耳(Bayer)制药公司在欧盟递交了将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重组蛋白VEGFTrap-Eye用于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 相似文献
17.
<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的不同分为两型:干性型(或非渗出性或萎缩型)主要表现为硬性玻璃膜疣、软性玻璃膜疣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地图状萎缩,视功能不同程度受损;湿性型(或渗出性)主要表现为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和黄斑部的出血或渗出,常造成严重视力下降、中心暗点甚至中心视功能完全丧失。AMD是西方国家50岁以上首要致盲眼病,在全世界范围内约有3~5亿患者,由于日趋老龄化,我国AMD患者日益增多,已成为眼科防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近年来,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6,(12)
新生血管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致盲率高,危害大,缺乏良好的药物治疗手段。本文阐述了新生血管型AMD的治疗现状,分析了基因靶点及临床研究情况,并从阳离子脂质载体类和聚合物载体类两个主要方面,重点综述了基因治疗非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包括阳离子脂质体、聚乙烯亚胺纳米粒、聚赖氨酸纳米粒、树状大分子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等,以期对该疾病基因治疗的药剂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老年黄斑变性(AMD)是视网膜黄斑区的退行性眼病,分为干性和湿性,其中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只占总发病率的10%,却能导致90%的患者视力严重下降,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近年来随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Macugen(Pegaptanib)、Lucentis(Ranibizumab)、Avastin(Bevacizumab)的出现,以及崭露头角的新药VEGF Trap-Eye和Cand5(Bevasiranib),它们在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篇文章将主要介绍这些药物在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临床评估及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