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说明书中未涉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出现此类不良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全程药物治疗,开展药学监护发现患者加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后发生寒颤、高热,排除感染因素及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后,及时停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患者未再出现寒颤、高热。结果查阅药物说明书及相关文献,说明书中仅提及偶可致寒颤、轻度发热,但未涉及高热,应引起临床警惕。结论药物治疗全过程,药师应当深入临床开展药学监护,并进行ADR上报宣传,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及时进行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中老年患者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以皮疹、恶心、呕吐、发热、寒颤为主,多在注射过程出现;60岁及以上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不良反应药物以脉络宁注射液最多。结论:临床应辨证运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加强对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遇到一例类白喉杆菌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较为罕见,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6岁,农民,住院号122331。因寒颤发热4天、头痛呕吐一天,意识障碍10小时,于1985年9月3日急诊入院。患者8月31日突然出现畏寒、寒颤、发热,体温39.8℃。9月2日仍寒颤高热,且有头痛、呕吐,当日下午出现神志不清,四肢阵发性抽搐3次。当地医院先后按:“感冒”、“脑型疟疾”治疗,病情无好转而转入我科治疗。近几年来,患者喂养一头黄牛,该牛常年栓在患者睡觉的床头。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小儿单纯性热性惊厥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51例患儿体温、抽搐时间、抽搐次数、抽搐后意识恢复及有无异常神经征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单纯性热性惊厥多在发热初期体温骤升时出现,一次发热过程中很少连续发生抽搐,且抽搐持续时间短,抽搐后意识恢复快,无异常神经征;所有病例经治疗体温正常后1周脑电图检查正常.结论:小儿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生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并分析1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抽搐病例。结果左氧氟沙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临床医师应用时需谨慎。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可致严重中枢不良反应,医师在临床应用中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高危因素等,谨慎选择,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较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 ,探讨哌替啶能否有效拮抗麻醉后寒颤及其较好的给药途径、剂量 ,为临床治疗麻醉后寒颤提供切实可行有效方法。方法 对 30 0例麻醉后出现寒颤的患者静注哌替啶 10~ 2 5mg观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静注哌替啶 3- 15分钟左右寒颤均消失或缓解 ,有效率达 10 0 %。而所观察的 30 0例病例中有 6 0例虽麻醉前后肌注了杜冷丁 (杜非合剂 )亦未能有效防止和抑制麻醉后寒颤的发生。结论 静注哌替啶能有效拮抗麻醉后寒颤合并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较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探讨哌替啶能否有效拮抗麻醉后寒颤及其较好的给药途径、剂量,为临床治疗麻醉后寒颤提供切实可行有效方法。方法 对300例麻醉后出现寒颤的患者静注哌替啶10~25mg观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静注哌替啶3—15分钟左右寒颤均消失或缓解,有效率达100%。而所观察的300例病例中有60例虽麻醉前后肌注了杜冷丁(杜非合剂)亦未能有效防止和抑制麻醉后寒颤的发生。结论 静注哌替啶能有效拮抗麻醉后寒颤合并症。  相似文献   

8.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用途广泛,疗效显著,但又有一系列不良反应的药物。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应用这类药物时要权衡利弊,抓住主要矛盾,既要大胆使用,又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使用,防止滥用。 在急性白血病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出现发热,激素有很好的退热作用,急性白血病发热时是否使用激素?急性白血病发热的原因有:(1)主要为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所致继发感染。(2)与白血病细胞核酸代谢亢进有关,此种发热体温38℃左右,一般无寒颤,但出汗较多。  相似文献   

9.
陈颖 《吉林医学》2014,(11):2374-2375
目的: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应用中药进行临床治疗的患者1 200例,其中发生中药不良反应200例,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高的为双黄连、参附、黄芪等,主要不良反应为不同程度的发热、皮肤瘙痒、皮肤红疹、寒战、严重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发生。依据患者的情况分别进行针对的治疗和处理,未发生严重后果和死亡病例。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对中药注射液应用的不良反应提高重视和关注,在使用中应进行严格的观察,发生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患儿,男,11岁,因"反复发热1周,皮肤黄染2d"于2019年5月急诊入我院儿科。1周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无畏寒、寒颤及抽搐,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触痛,院外予以抗感染治疗后淋巴结肿大缓解,触痛减轻。2d前患儿逐渐出现皮肤黄  相似文献   

11.
病例报告男孩,13岁,住院号18927。因不规则发热两周,伴间断性头痛、呕吐,于76年6月4日入院。两周前病儿突然发生高热、寒颤、头痛、呕吐,当时去某医院治疗,体温39.1℃,神志不清,皮肤有散  相似文献   

12.
穿琥宁注射剂主要成分是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作为抗病毒药应用于临床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皮肤过敏、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小儿腹泻、肝功能损害、呼吸困难、寒颤、发热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认识两性霉素B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应用时对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发挥其药理作用.方法 对5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护理.结果 其不良反应有静脉炎25例,血系减少23例,寒颤、发热16例,低血钾15例,消化道反应10例,肝、肾功能损害6例等.经对症治疗及护理,认真观察、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后好转.结论 加强对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并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取得患者配合,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肾康注射液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规律和特点,提供临床合理用药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5年使用的肾康注射液病例中不合理用药及上报的3例ADR/ADE进行分析.结果 肾康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多在用药30 min之内,其不良反应/事件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不自主抽搐、足部麻木、皮疹、瘙痒等,说明书中描述不完整;有422份溶媒使用不当.结论 肾康注射液ADR/ADE的发生是由多因素导致,临床使用须以说明书为参照,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禁忌,慎重选用溶媒,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同时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注血浆致输血反应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至2016年年度的1550例输血浆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均具有齐全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年度的输血反应情况,输血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输血反应发生的时间分析以及输血反应的处理方式分析,并制定临床护理策略。结果 1550输血浆例数中,输血反应率为2.52%,包括有31例为过敏反应,有6例为发热反应,有2例为其他反应;输血反应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症状、荨麻疹症状、发热症状(37℃-80℃-39.30℃)、畏寒症状、寒颤症状;有6例为开始输注30分钟内发生输血反应,有14例为开始输注30-60分钟发生输血反应,有9例为开始输注1-2小时发生输血反应,有8例为输注完毕30分钟内发生输血反应,有2例为输注完毕30分钟至2小时内发生输血反应。结论在临床输注血浆过程中,应加强临床输注血浆护理干预,应加强重视输注血浆输血反应的相关预防措施,以有效降低各种不良反应,以有效保障输注血浆的安全性,有效性,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无抽搐电休克在治疗精神病患者时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228例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分析其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结果:所选228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延长、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发热、恶心、呕吐、头痛不适、烦躁不安、暂时记忆障碍等。结论: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不良反应众多,临床上应结合患者自身特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儿科临床使用阿奇霉素的效果,对该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探讨,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2013年我院一共有200例患儿参与了此次研究,将他们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非阿奇霉素抗生素治疗,观察组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使用阿奇霉素的患儿,其临床不良反应类型为消化道反应、皮疹、发热、抽搐、听力损伤。观察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病例比对照组高。结论:临床中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疾病,应该要注意药理,合理用药,避免引起不良反应,给患儿提供安全的治疗保护。  相似文献   

18.
68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分析6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构成比、应用的10种中药注射液的名称、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数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等,对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结果:中药注射液主要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发热、注射部位瘙痒、寒战及过敏性休克等,带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包括双黄连、血塞通、清开灵、鱼腥草注射液等10种。结论: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在临床上较常见,应重视中药注射液的合理应用,并对常见的不良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氨茶碱中毒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因氨茶碱的有效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差不大,故偶有发生。氨茶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致心血管系统紊乱作用。中毒后出现烦躁、谵妄、肌肉震颤、惊厥甚至频繁抽搐,同时呕吐、呕血、呼吸加快、发热,严重病例可因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而致死亡。而频繁抽搐易致脑水肿、脑缺氧,时间过长可影响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的神经运动发育,导致终生残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情况。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中药注射剂应用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3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有完整资料,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病例中性别、年龄、发生时间情况,并分析发生部位与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剂型情况。结果 38例不良反应患者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年龄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良反应发生部位来看,用药部位局部最多,其次为皮肤,其他则比较少见;从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剂型来看,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最多,其次为注射用炎琥宁与注射用血塞通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尽管不高,但应加强重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年龄与发生时间来看,老年人容易发生,发生时间集中在30 min-5 d,而且发生部位与中药剂型比较突出,临床应加强重视,针对性处理,才能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