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 根据Ch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35例患者分为三组,A级10例,B级13例,C级12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结果 22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μg/ml;D-dimer<0.5μg/ml)的病例中,其中A级12例,B级6例,C级4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另外,通过比较高纤溶活性和正常纤溶活性(B级和C级)t-PA/PAI变化.我们注意到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t-PA/PAI失衡不是肝硬化患者纤溶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根据Ch 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86例患者分为三级,A级26例,B级30例,C级30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液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 im er)。结果:46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 mg/l;D-d im er<0.5 mg/l)的病例,其中A级26例,B级12例,C级8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的机制。方法根据Ch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43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13例,B组15例,C组15例。另外B级和C级的患者根据腹水的有无,分别分成两组。分别检测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结果在有腹水的16例肝硬化患者中,FDP水平均大于5mg/L,平均D-D含量为3.97mg/L。14例无腹水的肝硬化患者中,FDP水平大于5mg/L,平均D-D含量为0.77mg/L。另外,在同级病例中,有腹水患者D-D水平远大于无腹水患者的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腹水患者t-PA水平略高于无腹水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腹水患者PAI水平与无腹水患者水平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的病例,其中A级13例,B级6例,C级4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中结果近似(P>0.05)。另外,通过比较高纤溶活性和正常纤溶活性(B级和C级)t-Pa/PAI变化。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t-PA近似于正常纤溶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水可能是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的重要因素,t-PA/PAI的失平衡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升高;t-PA/PAI失平衡不是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活化系统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查确诊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依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级,其中A级23例,B级29例,C级20例。健康志愿献血者6例做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uPA、uPAR、PAI-1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TGF-β1、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PCⅢ)变化以及血浆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变。结果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uPA、uPAR、PAI-1逐渐增加,血浆TGFβ1、血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也明显增加。Child C组患者血浆uPA、uPAR、PAI-1水平明显高于ChildA、ChildB组。Child A组PAI-1/uPA值下降,而Child B组、Child C组PAI-1/uPA又复升高。Child C组血浆uPA、uPAR、PAI-1水平与正常组、Child A组相比,差异显著。在Child A组,血浆uPA与PCⅢ呈负相关,与TGFβ1正相关;在Child C组血浆TGFβ1与血Ⅲ型胶原呈正相关,与HA呈正相关。结论血浆uPA、uPAR、PAI-1变化与肝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肝硬化晚期,虽然血浆uPA、PAI-1增加,但总的效应表现为uPA相对不足,肝基质纤维降解受抑。适当增加uPA活性,抑制TGFβ1的早期激活,抑制肝硬化晚期PAI-1过度表达,可能有助于抑制HSC的激活、增加肝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有助于延缓肝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培养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为5、10、25、50、100μg/L)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5、10、25、50、100 nmol/L)刺激,在50μg/L TNF-α刺激的基础上用卡托普利(20、50、100、200 nmol/L)共育,用ELISA的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t-PA和PAI-1的浓度.结果各浓度的TNF-α和AngⅡ刺激24 h后PAI-1的浓度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相比P<0.05,而t-PA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各浓度的卡托普利明显抑制TNF-α(50μg/L)诱导的PAI-1分泌增多,P<0.05,而t-PA的变化不明显.结论TNF-α和AngⅡ可以增加内皮细胞PAI-1的分泌,卡托普利可以抑制TNF-α诱导PAI-1的分泌,而t-PA则不受TNF-α、AngⅡ和卡托普利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变化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干预影响。方法测定7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PAI-1的水平,与健康成年人43人作对照;并观察经ACEI治疗8周后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78例患者血浆u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予以ACEI(福辛普利)10~20mg/d治疗8周后,ACEI治疗组患者PAI-1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外基质(ECM)的转化受到抑制;ACEI治疗可降低PAI-1水平,促进ECM的转归,延缓肾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与糖尿病足(DF)发病的关系,为DF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42例DF患者为DF组,38例糖尿病(DM)无DF患者为DMNDF组,45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间PAI-1、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DMNDF组、DF组PAI-1、HbA1c、CRP依次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 DF患者PAI-1水平较高;对2型DM患者进行积极干预治疗,降低PAI-1水平,提高纤溶活性,可能延缓动脉硬化、狭窄,减少DF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血液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把3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心血瘀阻证组与非心血瘀阻证组,另外收集16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病例的PAI-1启动子区4G/5G基因型,同时测定血浆PAI-1活性、血脂、血糖及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与结论:心血瘀阻证患者4G/4G基因型(50.00%)高于正常对照组(31.25%)及非心血瘀阻证组(25.00%),提示PAI-1基因4G/4G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相关,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证实。还发现血浆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与PAI-1基因4G/5G多态性相关,提示PAI-1活性升高与纤维蛋白原增高是PAI-1启动子区4G/5G基因型易致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溶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1 4 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 48例血瘀型、5 2例非血瘀型冠心病 (CHD)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 ,对其血浆GMP—1 4 0含量、t—PA、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CHD血瘀证患者血浆GMP—1 4 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 ,CHD患者血瘀证PAI—1活性明显升高 ,t—PA活性明显降低 ,与非血瘀组和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 ,进一步分析表明 ,t—PA/PAI—1比值各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1 ) ,以血瘀证组最低。结论GMP—1 4 0、t—PA、PAI—1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肾间质纤维化(RI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的共同归路。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表达及活性异常在RIF病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就PAIs系统在RI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改变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及31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进行检测,并观察梗死体积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PAI-1和PA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PA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梗死体积较大的患者PAP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1的水平异常,既提示了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又可能是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浆PAP的升高则反映了纤溶系统被激活的程度,其临床检测有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溶栓和抗凝等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TG)与纤溶系统异常。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51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5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和TG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中高TG、高PA-1与低t-PA含量变化为脑梗死患者异常变化的特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甘油三酯通过改变纤溶系统是诱发脑梗死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甘油三酯与纤溶活性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患血浆高甘油三酯与纤溶系统异常对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度。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酶法、对51例脑梗死患及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和甘油三酯(TG)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浆高TG,高PAI-1与低tPA含量变化为脑梗死患异常变化的特征,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高甘油三酯通过改变纤溶活性是诱发脑梗死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启动子区域-675位点单核苷酸缺失/插入(4G/5G)多态性与PT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经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PTE患者101例;对照组为来自PTE患者相同地区汉族人群,101例,性别、年龄相匹配.应用碘化钾-氯仿-异丙醇法提取基因组.联合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和DNA直接测序分析PAI-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4G/5G多态性.结果PAI-1基因4G和5G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分别为0.495和0.505,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4G4G、4G5G、5G5G基因型在PTE病例组分别为58(57.4%)、32(31.7%)、11(10.9%);对照组分别为31(30.7%)、38(37.6%)、32(31.7%),χ2=18.96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4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33、0.495,5 G等位基因分别为0.267,0.505,χ^2=24.06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单变量Logistic回归探讨PAI-1基因4G/5G与PTE的关系,4G4G+4G5G、4G4G、4G5G的OR值分别为3.794(1.786-8.060)、5.443(2.416-12.260)、2.450(1.067-5.623);P值分别为0.001、0.000、0.035.结论PAI-1启动子区域4G/5G、4G/4G基因型与PTE的发生有关,4G/5G、4G/4G基因型个体表现为更高的PTE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Ⅰ行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Ⅰ-1)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定量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基因的表达。结果:食管癌组织中PAⅠ-1的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粘膜组织(P〈0.01),组织原位杂交显示PAⅠ-1的mRNA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结论:RAⅠ-1的mRNA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上调,RT-PCR的定量分析可用于肿瘤诊断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纤溶系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12月住院的70例患者依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AS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t-PA及PAI-1含量检查,行t检验,并对研究组的纤溶因子指标分别与颈动脉IMT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颈AS组的血液PAI-1、t-P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PAI-1、t-PA含量与IMT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浆纤溶活性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且颈AS患者的PAI-1及t-PA含量与IMT有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及脑梗塞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及脑梗塞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关系。方法:对31例健康人,2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7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测定。结果:与健康人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比值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则未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的明显变化。结论:动物粥样硬化性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和机体内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抵抗与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胰岛素抵抗(IR)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纤溶异常是IR的重要病理组成部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IR状态下,脂肪组织合成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增多,同时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一氧化氮(NO)生成减少。使机体处于高凝血、低纤溶状态,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当B细胞功能失代偿而血糖升高后,机体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生成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重,凝血、纤溶异常进一步发展,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深入研究IR状态下的凝血、纤溶异常及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共收集血吸虫肝硬化患者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5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5例,行Child-pugh分级:A级27例(A组),B级31例(B组),C级22例(C组)。1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Ⅰ、Ⅲ型胶原和血浆PAI-1的变化。结果:血吸虫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中PAI-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但随肝硬化进展,血浆PAI-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逐渐增加,C组患者血浆PAI-1水平为(51.48±2.83)μg/L,B组为(40.39±2.64)μg/L,A组为(25.67±1.43)μg/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I-1在肝硬化进展中持续上调,可能参与胶原的表达调控,血浆PAI-1和Ⅰ、Ⅲ型胶原与肝硬化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