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便更好地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进行社区诊断。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3个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社区妇女自然绝经平均年龄49.9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44.1%。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年龄、文化程度、丈夫关系、孕产次数、亲友支持、经济收入、围绝经期知识、慢性病等有相关性。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和群体性的流行特点。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防治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贵阳市围绝经期体检女性抑郁情绪、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探讨抑郁情绪与围绝经期常见症状的关系。方法以2017年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564例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年龄40~60岁。采用一般情况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围绝经期症状评估。结果调查对象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3. 0%,围绝经期综合征合并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9. 5%。围绝经期女性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不存在年龄阶段差异(P0. 05),但与围绝经期症状相关(P0. 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中潮热出汗、眩晕、性功能障碍以及感觉异常是围绝经期女性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贵阳市围绝经期体检女性抑郁情绪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围绝经期症状相关,尤其是某些症状突出的妇女,应加强该阶段女性的早期抑郁筛查,从躯体症状改善入手,针对性地开展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管理和身心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模式和成效。方法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做好病因学和发病学预防,促使围绝经期妇女正确认识和理解围绝经期的概念,认识出现症状的原因及可治疗性和自愈性,消除恐惧心理,自觉做好围绝经期保健。对用改良的Kupperman症状评分法评分总分≥7分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干预。结果干预治疗对象的13种围绝经期症状得到显著改善(P<0.01)。结论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综合防治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体育运动对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焦虑情绪及改良Kupperman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对156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分析其抑郁焦虑水平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结果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围绝经期妇女的SDS、SAS和Kupperman评分明显小于不常运动的妇女(P0.05)。结论体育运动能明显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抑郁焦虑情绪和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即围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患者的就医情况和保健意识及需求,为更好地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服务提供依据,以期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武钢40~60岁妇女以厂为单位按不同年龄段进行整体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象的基本情况,症状的有无,有症状者的治疗情况及其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的影响,对围绝经期知识了解情况、途径及需求。结果:调查对象中80.30%的妇女有自觉的围绝经期症状,其中40~50岁妇女以神经系统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50%以上。51~60岁妇女以骨关节疼痛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62.80%。对围绝经期知识有所了解的围绝经期妇女仅占总人数的47.55%。希望得到围绝经期知识指导的围绝经期妇女占58.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接受治疗率低,知晓率低,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及服务的需求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身心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妇女健康问卷表,对161例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组)和163例绝经后妇女(绝经后组)从身体状况、自我意识、血管运动、焦虑、性生活、睡眠共6个因素、35个项目,进行量化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症状出现率为100.0%,绝经后为96.20%,围绝经期性生活问题出现率显著高于绝经后期(P<0.05),绝经后血管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P<0.05),各项评分在工人与干部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围绝经期组小学-文盲文化层次焦虑评分显著高于中学、大专-大学层次(P<0.05)。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不适,在围绝经期以性生活障碍较为常见,绝经后以血管运动失调为主,低文化层次妇女对围绝经症状出现较强的焦虑情绪,但不同职业对围绝经期症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生活和工作的因素。方法对上海市徐汇地区不同职业的310例40~65岁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妇女从事职业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有明显关系。另外孕产次、孕产年龄、月经情况、婚姻状况、药物避孕等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相关。大部分妇女对围绝经期的保健意识暨知识缺乏。围绝经期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使用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结论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服务、专科咨询以及雌激素替代治疗等干预措施,可作为探索最佳干预模式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2015年医院体检的500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为围绝经期组和500例生育年龄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外阴、阴道、宫颈、盆腔的感染情况。结果围绝经期组患者阴道炎发生率为20.4%,宫颈炎的发生率为32.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6%、1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正规治疗和卫生习惯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阴道炎和宫颈炎的发生率高于生育年龄女性,年龄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正规治疗和卫生习惯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雌激素对妇女围绝经与绝经期抑郁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与绝经期抑郁障碍妇女的雌激素水平以及用雌激素治疗妇女围绝经期与绝经期抑郁障碍的效果.方法 采用磁酶联免疫技术检测了30例围绝经期和绝经期抑郁障碍妇女血清雌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用雌激素(单用组)或联合应用抗抑郁药物(联合组)治疗围绝经期和绝经期抑郁障碍妇女,并用Hamiltom抑郁量表评估抑郁症状的治疗效果;用围绝经期及绝经期症状评分量表评估围绝经期和绝经期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 围绝经期与绝经期抑郁障碍妇女血清雌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P<0.05).治疗后两组Hamiltom抑郁量表总分均明显下降(P<0.001);联合组和单用组的减分率分别为70.53%和58.2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和单用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0%,联合组高于单用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围绝经期及绝经期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01);联合组和单用组的减分率(73.99%和70.66%)、联合组和单用组的总有效率(96.67%和93.33%)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围绝经期与绝经期抑郁障碍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有关,因此采用雌激素治疗围绝经期与绝经期抑郁障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受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在原来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雌激素对提高疗效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蒙古族和汉族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水平的差异。方法以通辽市蒙古族和汉族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蒙古族270名、汉族259名,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汉族和蒙古族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状况在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3个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和蒙古族围绝经期女性社会支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总分、文化程度、合并慢性病、停经、家庭人均月收入、每日累计锻炼时间是汉族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职业、文化程度、娱乐爱好、照顾子女、停经、家庭人均月收入是蒙古族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汉族和蒙古族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状况存在差异,均处于中等水平;汉族和蒙古族围绝经期女性的社会支持均处于中等水平。围绝经期女性可通过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规律运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等措施改善围绝经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上海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40~55岁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保健服务需求,阐述在农村社区妇女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在农村社区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适宜技术。方法:选择上海市嘉定区某社区40~55岁妇女1667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健康状况、围绝经期相关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和保健服务需求。结果:48.59%的被调查者至少有一种及以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34.5%的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认知。15.9%的有围绝经期症状妇女接受过医疗保健服务,其中到社区医院就诊的仅占13.4%,到妇科就诊的占70.1%,而其余的去内外科或精神科就诊。结论:①农村社区40~55岁妇女中将近半数有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②围绝经期妇女缺乏相关保健知识,不能及时就医及有乱投医情况。③社区围绝经期保健服务滞后。总之,在农村社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相当重要和必要,顺应农村妇女的需求,是妇女保健工作内涵的深入,也是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杭州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杭州市妇女围绝经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以杭州市区企业宿舍46~55岁围绝经期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Kupperman评分法调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率。结果:杭州市围绝经期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51.61岁,Kupperman评分在15分以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达49%。结论:对围绝经期妇女应加强健康教育,注重围绝经期保健,注意合理营养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是女性由生育期向老年期转变的生理过程,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减少等因素,诱发身心问题,引起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也使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备受瞩目。同时,此阶段女性还伴有潮热、心悸、高血脂和骨质疏松等近远期并发症,这更是由围绝经期年龄、种族、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而决定。特别是在国内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的情况下,围绝经期女性占有绝大比例,相关健康意识的缺失,使之面临不同程度的身心危害。对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围绝经期妇女健康、保健、护理等内容予以综述,不仅可保证围绝经期女性身心健康,还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女性围绝经期健康与老年健康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为了应对上海市老龄化进程及女性生命全程保健需求的增长,开展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管理模式探索。方法项目组通过基线调研了解目标人群的问题和需求,开展针对性专业队伍培训、健康教育、服务规范、示范区和示范点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初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创建围绝经期妇女重点健康问题防治结合管理模式。结果本项目通过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管理模式的初步建立,取得了初步成效和一系列成果,提高了围绝经期妇女对主要健康问题的认知度及对保健服务满意度。结论项目组在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管理模式探索上在国内同领域具有创新性,供同行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锦州市太和区和凌河区675名40~60岁的妇女进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和改良更年期Kupperman Index(KI)评分量表。结果 该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检出率为74.7%,其中无症状占25.3%,轻度27.6%,中度40.3%,重度6.8% 。主要症状为乏力(70.7%),关节肌痛(61.9%),烦躁易怒(59.4%),失眠(55.6%),眩晕(50.7%),头痛(50.4%),潮热出汗(48.7%)。Kupperman总体平均分为(11.28±8.573)分,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妇女主要集中在45~50岁。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分娩次数多、患有慢性病和有妇科疾病手术史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月经正常规律、饮食上荤素搭配均衡、服用围绝经期保健品或药物、对围绝经期有良好心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增长、分娩次数多和患有慢性病及有妇科疾病手术史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加重,月经正常有规律、合理饮食,服用围绝经期保健品或药物、坦然面对围绝经期可预防和缓解围绝经期症状。  相似文献   

16.
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大农村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 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问卷在黑龙江、河南、陕西、河北、四川5省随机调查900名45~55岁围绝经期妇女,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和抑郁量表(CES-D)组成.[结果]农村围绝经期妇女...  相似文献   

17.
高琴  王海燕 《中国保健》2007,15(8):18-19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心理需求及健康状况.方法将2004年5月~2006年1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因各种原因就诊的841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等情况的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造成围绝经期妇女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对围绝经期认识缺陷、担心患绝症.结论围绝经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可缓解症状,显著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841例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90-1991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心理需求及健康状况。方法:将2002年5月~2004年1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因各种原因就诊的841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等情况的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造成围绝经期妇女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对围绝经期认识缺陷,担心患绝症。结论:围绝经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可缓解症状,显著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情绪障碍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围绝经期综合征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对2011年4—9月到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妇女病普查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资料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中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3.3%,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8.2%、26.2%,而焦虑、抑郁均为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情绪障碍可导致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长春市社区围绝经期女性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情况,分析围绝经期女性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2017年2-3月长春市社区围绝经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91.87%。结果长春市围绝经期女性心理韧性总分(62.22±5.39)分,与国内普通人群得分(65.40±13.9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围绝经期女性坚韧维度得分(2.53±0.29)分、自强维度(2.51±0.19)分、乐观维度得分(2.31±0.22)分。围绝经期女性社会支持总分(35.86±7.62)分,处于中等支持水平;围绝经期女性社会支持在高水平者占12.24%;围绝经期女性心理韧性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5);主观支持与心理韧性各维度呈正相关(P0.05);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与坚韧、自强两个维度呈正相关(P0.00);围绝经期女性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心理韧性各维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长春市围绝经期女性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社会支持呈中等水平,围绝经期女性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韧性越高。围绝经期女性可通过改善社会支持来调适消极情绪,积极面对生活挑战和逆境,增强心理韧性,平稳渡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