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斑块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 935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颈动脉和下肢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非斑块组(A组)655例,单纯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组(B组)1 044例,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斑块联合组(C组)1 236例。比较3组患者之间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异同及其与动脉粥样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三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结果:糖尿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斑块发病率达77.7%,与年龄(OR=1.106,P0.001)、病程(OR=1.004,P0.001)、性别(OR=0.338,P0.001)、BMI(OR=0.965,P=0.011)相关。C组患者糖尿病足、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CVEs)、脑血管事件(cerebrovascular events,CBVEs)患病率均大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斑块患病率高,同时合并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斑块者发生心脑事件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老年(年龄≥45岁)男性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分析其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方法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237例,均进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并根据有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171例和无斑块组66例;测量患者腰椎、股骨颈和髋关节BMD,并分为骨量正常组160例和低骨量组77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BMD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患者股骨颈、髋关节BMD值[(0.924±0.142)、(1.027±0.157)g/cm~2]均低于无斑块组[(0.970±0.137)、(1.071±0.133)g/cm~2)](P0.05);低骨量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1.8%)高于骨量正常组(67.5%)(P0.05);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股骨颈、髋关节BMD值呈负相关(r=-0.144,P=0.028;r=-0.130,P=0.047);高龄(OR=1.064,95%CI:1.022~1.109,P=0.003)、空腹血糖升高(OR=1.226,95%CI:1.050~1.431,P=0.010)及下肢动脉斑块形成(OR=2.445,95%CI:1.090~5.483,P=0.030)是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P0.05),体质量指数增高(OR=0.822,95%CI:0.731~0.925,P=0.001)是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保护因素。结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的超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下肢动脉的形态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特征.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208例,观察及测定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动脉频谱形态.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IMT均增厚,但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下肢动脉(P<0.05);下肢动脉狭窄程度比颈动脉严重(P<0.01);颈动脉RI、PI升高,而下肢动脉无明显改变.结论 CDFI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IMT增厚,颈动脉比下肢动脉更容易检出不稳定斑块,但其狭窄程度不及下肢动脉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64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作为2型糖尿病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69名为正常对照组。按踝肱指数<0.9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下肢动脉病变组及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各项生化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NGPTL4及VEGF浓度。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组及2型糖尿病无下肢动脉病变组血清ANGPTL4浓度分别为(44.78±15.15)μg/L与(47.46±10.43)μg/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52.87±12.7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VEGF浓度分别为(340.98±76.18)ng/L与(314.83±75.30)n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82.58±81.4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与无下肢动脉病变组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组血清ANGPTL4浓度低于2型糖尿病无下肢动脉病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组血清VEGF浓度高于2型糖尿病无下肢动脉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合并糖尿病且糖尿病病程>10年(OR 4.594,95%CI 2.540~8.311,P<0.001)、空腹血糖>8 mmol/L(OR 2.353,95%CI 1.023~5.416,P=0.044)、糖化血红蛋白>8%(OR 6.442,95%CI 2.874~14.441,P<0.001)、VEGF升高(OR 3.745,95%CI 1.566~8.953,P=0.003)是2型糖尿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而ANGPTL4的升高(OR 0.154,95%CI 0.064~0.372,P<0.001)可减少2型糖尿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结论ANGPTL4为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保护因素而VEGF为危险因素,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参与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北京市军队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的719例男性患者(60岁),分为正常血压组(n=228)、高血压控制达标组(n=389)和高血压控制不达标组(n=102)。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比较各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结果与正常血压组相比,高血压控制达标组的心绞痛(OR=2.547,P0.001)、心肌梗死(OR=2.493,P=0.003)、脑梗死(OR=3.438,P=0.003)和外周动脉疾病(OR=1.766,P=0.026)的患病率上升;高血压控制不达标组的心绞痛(OR=4.123,P0.001)、腔隙性脑梗死(OR=2.810,P=0.020)、脑梗死(OR=3.484,P=0.001)和外周动脉疾病(OR=3.773,P0.001)的患病率上升。三组脑出血的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0.9%vs.1%vs.1%)。结论北京市军队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优于一般人群,但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仍高于正常血压者;降压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可显著降低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海辉  王立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902-1904
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以宣武医院2004年5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糖尿病组62例和糖尿病并高血压组69例,两组年龄、病程、血糖匹配。比较两组的颈动脉斑块、下肢动脉斑块、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结果:(1)糖尿病并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下肢动脉斑块、冠心病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糖尿病无高血压组(P<0.05)。(2)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最强。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大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增高,说明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能够预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示颈部超声检查对脑血管疾病的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PAD)超声影像学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并经血管造影证实的PAD患者220例,分成糖尿病组(DM)和非糖尿病组(N-DM),分析两组患者斑块特征、病变特点及糖尿病组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DM组患者不规则型斑块、钙化性斑块比例高于N-DM组;DM组病变长度、TASCII C/D型病变所占比例、膝下流出道评分均高于N-DM组(P0.05)。DM组合并吸烟组不规则型斑块、钙化性斑块比例与DM组未合并吸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动脉病变特征的研究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糖尿病是PAD主要的危险因素;吸烟对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病变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谢汝林  梁文琪 《临床医学》2010,30(4):9-11,F000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2型糖尿病(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5例2型DM患者与57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观察其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部位、管腔闭塞部位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①下肢动脉动脉病变的发生率,2型DM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2型DM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型DM组所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弥漫性或多节段性,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多为血管分叉处局灶性病变;③有下肢症状组动脉狭窄和闭塞检出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1);④病程较长组动脉狭窄及闭塞检出率明显高于病程较短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2型DM下肢动脉病变早期诊断、预防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周斌  张慧  高芳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9):2244-2245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20例非脑梗死患者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大脑前动脉(31.3%)、椎基底动脉(18.8%)、颈内动脉末端(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脑梗死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在两院住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住院确诊的65例不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ALCAM、PECAM-1的水平,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ALCAM、PECAM-1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内部血管形成分级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LCAM、PECAM-1与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ALCAM、PE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80例患者中无斑块11例,稳定斑块24例,不稳定斑块45例;无斑块患者ALCAM、PECAM-1水平低于稳定斑块患者和不稳定斑块患者(P<0.05),稳定斑块患者ALCAM、PECAM-1水平低于不稳定斑块患者(P<0.05)。80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内部血管形成分级为0~1级的患者39例,2~3级患者41例,其中0~1级患者ALCAM、PECAM-1水平低于2~3级患者(P<0.05)。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ALCAM、PECAM-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ALCAM、PECAM-1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不仅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内部血管形成分级密切相关,还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对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解下肢动脉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方法:采用高频探头对临床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36例(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对照者100例(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比,观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包括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0.6%vs12.0%(P<0.01),并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多支病变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单只病变组,为87.5%vs46.4%(P<0.01)。结论:下肢动脉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下肢动脉硬化对冠心病发生及病变程度的预测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和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分别对81例腩梗死患者和95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进行检测,根据斑块造影增强特点进行分级:Ⅰ级,斑块无增强;Ⅱ级,斑块基底部增强;Ⅲ级,斑块基底部和肩部增强;Ⅳ级,斑块基底部、肩部及内部增强.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增强类型Ⅰ级7例,Ⅱ级14例,Ⅲ级26例,Ⅳ级34例;非梗死组增型类型Ⅰ级26例3,Ⅱ级7例,Ⅲ级17例,Ⅳ级15例.脑梗死在Ⅰ级中所占比率为21.2%(7/33),Ⅱ级为27.5%(14/51),Ⅲ级为60.5%(26/43),Ⅳ级为69.4%(34/49).脑梗死组Ⅲ级比率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P=0.001,P=0.001),但与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以斑块造影分级大于Ⅱ 级为标准,评价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1%和66.3%.结论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级别是预测脑梗死的一个有效指标,增强级别越高,脑梗死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形态学分型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在临床上预测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及制定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患者,并根据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动脉瘤进行解剖形态学分型,分析4种类型预后及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有无差异,搜集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及形态学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搜集符合条件病例93例,I型31(33.3%)例,II型19例(20.4%),III型30例(32.3%),IV型13例(14.0%),4种类型预后无明显差异(χ2=7.603,P=0.055)。年龄(χ2=18.422,P<0.001)、高血压病史(χ2=4.232,P=0.036)、术后脑梗死(χ2=25.522,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χ2=12.319,P=0.001)对患者预后存在影响。对4种分型的动脉瘤患者术后脑梗死进行分析,发现IV型动脉瘤术后脑梗死发生率高于其他3种类型(χ2=8.422,P=0.03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脑梗死(OR=0.184,P=0.022)、年龄(OR=1.010,P=0.022)、术前Hunt-Hess分级(OR=2.683,P=0.025)是影响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并发症、术前Hunt-Hess分级、年龄是影响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种类型的动脉瘤预后无明显差异,但IV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术后脑梗死发生率高于其他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血管病变支数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方法:入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痛患者共471例,术前均用高频超声检测CIMT和颈动脉斑块.按是否检出斑块分为斑块组(n=361例)和非斑块组(n=110),比较两组冠脉病变程度,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比值(OR值).结果:两组除了年龄有显著差异外(P< 0.001),其他资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相对于非斑块组,斑块组检出更多的3支血管病变(OR=3.328,95% CI:1.907~5.807,P< 0.001).多元Logistic回归校正基线资料和相关危险因素后,颈动脉斑块仍是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OR=2.933,95% CI:1.865 ~ 4.615,P<0.001),而CIMT增厚则否.结论:相对于CIMT增厚,颈动脉斑块能能更好地预测冠心痛多支血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的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31例,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n=41例)、糖耐量异常组(IGT,n=47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组(DM,n=43例)。测定各项生化指标,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检查,记录颅内外动脉狭窄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其他指标。结果 IGT组及DM组的双侧颈动脉IMT平均值(MIMT)、阻力指数、斑块积分和内膜不连续比率、颅内外动脉狭窄率与NGT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T组与DM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餐后2h血糖(2h-PG)(OR=1.995,P=0.004)、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4.799,P=0.028)、甘油三酯(TG)(OR=7.439,P=0.012)及伴随疾病(高血压)(OR=8.639,P=0.042)均为异常IMT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h-P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收缩压为其危险因素(OR值与P值分别为1.762、0.002,1.189、0.048,1.231、0.014)。结论餐后高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在糖耐量异常阶段就已经发生了颅内和颅外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提示糖耐量异常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MRI扫描法,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影像学特征与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196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无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及斑块分布; 分析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性质; 根据斑块是否稳定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n=61)、不稳定斑块组(n=123)和无斑块组(n=12),对比3组生化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及Lp-PLA2水平; 对比不同斑块分级(0级、1级、2级、3级)患者Crouse积分与Lp-PLA2水平; 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脑梗死患者Crouse积分与Lp-PLA2相关性。  结果  196例脑梗死患者中,184例(93.88%)有CAS斑块; 对照组40例中,9例(22.50%)有CAS斑块; 脑梗死组CAS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5); 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生化指标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Lp-PLA2表达水平均为无斑块组 < 稳定斑块组 < 不稳定斑块组(P < 0.05),3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达水平均为不稳定斑块组 < 稳定斑块组 < 无斑块组(P < 0.05); 脑梗死患者不同斑块分级Crouse积分和Lp-PLA2水平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Crouse积分和Lp-PLA2水平比较1级 < 2级 < 3级(P < 0.05);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斑块分级Crouse积分和Lp-PLA2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 < 0.05)。  结论  脑梗死患者经高分辨率MRI扫描可显示CAS斑块大小和性质可见明显异常,且CAS斑块分级与血清Lp-PLA2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Lp-PLA2水平可反映患者CAS斑块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相关。因此,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CD36表达与SLE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178例SLE患者,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有动脉粥样硬化的SLE患者和无动脉粥样硬化的SLE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评估价值。结果 SLE患者中,存在动脉粥样斑块和无动脉粥样斑块的SLE患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病程、高血压、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以及CD36的平均荧光强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SLE患者中,单核细胞CD36的平均荧光强度和CRP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c IMT)呈明显负相关(r=-0.378,P=0.001;r=-0.277,P=0.013)。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中,病程、高血压、CRP和单核细胞CD36平均荧光强度与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评估价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0.783~0.893;P<0.001),敏感度为83.7%,特异度为62.5%。结论本次研究证实,单核细胞CD36在伴有动脉粥样斑块的SLE患者中表达下调,且与c MIT负相关,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的低表达可能作为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对已确诊冠心病住院患者下肢动脉疾病情况及常规生化检查进行分析探讨,了解冠心病住院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高频探头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36例(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患者100例(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比,观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包括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结果冠心病组下肢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分别为70.6%vs 12.0%(P〈0.01)。冠心病组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2%vs 12.0%;50.0%vs 22.0%(P〈0.01)。冠心病组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66±0.07)mmol/L vs(5.49±0.09)mmol/L(P〈0.01)。结论下肢动脉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下肢动脉硬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和病变程度。高血压、高血糖、脂代谢异常等多种危险因素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老年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成瑜 《临床荟萃》2009,24(9):752-75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探讨老年脑梗死与下肢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7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与33例无脑梗死患者进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脉内膜回声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测量中-内膜厚度(IMT)、斑块的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膝以上的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78.9%vs47.0%,65.8%vs45.0%,均P〈0.01);股总动脉、股浅动脉Ⅰ级狭窄发生率增高(60.5%vs33.3%,P〈0.01;47.4%vs30.3%,P〈0.05);股总动脉、股浅动脉IMT增厚(1I51±0.53)mm vs(1.27±0.53)mm,P〈0.01;(1.37±0.50)mmvs(1.20±0.45)mm,P〈0.05,粥样硬化情况更为严重。结论老年无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膝以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增加,脑梗死与膝以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可间接反映脑动脉硬化的情况,预测脑梗死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无不同。方法 从河北任丘康济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建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二级预防登记研究数据库中根据入组标准抽取了符合标准的7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大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2组: 狭窄组303例,平均年龄(64.41±10.9)岁;非狭窄组433例,平均年龄(61.88±11.08)岁。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无不同。结果 单因素分析年龄、空腹血糖、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有关,有统计学意义。以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空腹血糖等因素后,显示年龄(校正OR=1.024;95% CI=1.010~1.039; P<0.05)、糖尿病(校正OR=1.572;95% CI=1.113~2.219; 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校正OR=0.650;95% CI=0.432~0.977; 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所不同,糖尿病、年龄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