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倩  丁兀兀  韩琦  吴宁  孟红 《华西医学》2012,(10):1462-1464
目的探讨乳腺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010年3月收治的1例乳腺多形性脂肪肉瘤的l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高级别多形性肉瘤和数量不等的多形性脂肪母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表达、CD34灶性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巨噬细胞表面抗原、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肌调节蛋白、肌浆蛋白、CD31均呈阴性表达。结论乳腺脂肪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乳腺的间叶源性肿瘤,诊断上应首先排除乳腺化生性癌和恶性叶状肿瘤伴脂肪肉瘤分化,应依据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原发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5例肺原发滑膜肉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SYT-SSXmRNA进行观察及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肺原发滑膜肉瘤为圆形或结节状肿块,灰白色,质中等或偏软,部分鱼肉状有囊性变及坏死;组织学单相梭形细胞型3例,双相型1例,低分化小细胞型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例均见EMA、VIM及CD99表达,4例CKpan、CK7、CK19、Bcl-2不同程度的表达,而MyoD1、MSA、SMA、HMB45、CD117、CAL、TTF-1均未见表达,其中2例用RT-PCR法行STY-SSX融合基因检测均见STY-SSSX mRNA 表达.结论:肺原发滑膜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应注意和转移 性滑膜肉瘤及其他肿瘤区别,免疫组织化学和STY-SSX 融合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有横纹肌样分化的前列腺间质肉瘤(PSS)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伴有横纹肌样分化的前列腺间质肉瘤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前列腺间质肉瘤主要由排列成束状、车辐状的长梭形细胞构成,短梭形及卵圆形细胞散在于长梭形细胞之间或弥漫成片排列,其中一些卵圆形细胞富含丰富的嗜伊红胞质、核偏位,似横纹肌母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肿瘤内无腺性成分。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Myo D1和myogenin散在(+)。结论前列腺间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前列腺特异性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伴有横纹肌样分化的前列腺间质肉瘤更为罕见,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和发生于前列腺的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孤立性纤维瘤、胃肠外间质瘤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60岁男性患者的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细胞主要由梭形和多角形细胞构成,合并间质黏液变性,细胞异型性显著,核深染,畸形,间质内散在分布深染多核巨细胞。在瘤细胞的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小球。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抗平滑肌抗体(SMA)部分(+)、Ki-67阳性率约25%。结论老年人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极为罕见,临床及大体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6例M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其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分子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16例MS,男9例,女7例,年龄21~72(平均45)岁,肿瘤呈弥漫片状生长,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易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表达抗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Lyz,CD43,CD68(kp-1)和CD117。结论:MS可能有轻微的男性优势,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和身体的任何位置,导致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及容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淋巴恶性肿瘤大剂量治疗的晚期并发症可以出现继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系统性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XA)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GCG)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PXA及6例GCG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分析。结果PXA患者组织学特征:肿瘤由巨怪瘤细胞、梭形细胞和泡沫样瘤细胞组成,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及淋巴细胞浸润,坏死和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GFAP、Vim、S-100阳性,呈弥漫性表达,CD34阳性率75%。GCG患者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多形性,以巨怪形瘤巨细胞为主,核分裂像和出血坏死多见,网状纤维沿血管周围分布,有淋巴细胞浸润。瘤细胞弥漫性表达Vim、S-100,GFAP灶性阳性,CD34阳性率17%。结论PXA及GCG临床及病理组织形态非常相似,两者鉴别诊断的要点在于有无泡沫样瘤巨细胞、核分裂像、坏死以及CD34、GFAP的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消化道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消化道UPS临床资料,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观察,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5和6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肿块并伴有梗阻症状,遂行手术切除.镜下肿瘤细胞异型增生,排列呈旋涡状或席纹状,局灶可见凝固性坏死;细胞形态各异,呈多角形、梭形、类圆形等,并可见多核瘤巨细胞;肿瘤细胞胞质丰富,胞核大、深染,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间质局灶黏液样变性,少许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瘤细胞vimentin、CD68、AACT及lysozyme(+),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HMB45、CD99、bcl-2、p16、CDK4、MDM2、EMA、广谱CK及ALK均(-),Ki-67阳性指数均>70%.结论 消化道UP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起源目前尚不清楚,其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原发于心脏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进行观察,同时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讨论.结果 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编织状,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呈圆形、梭形或上皮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间质见慢性炎细胞浸润,混有纤维母细胞及平滑肌样细胞,巨细胞散在.瘤细胞核仁明显,染色质粗颗粒状,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α1-AT、actin和lysozyme(+),myogenin、CK19和S-100(-).结论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是原发于心脏的恶性肿瘤中极为罕见的肿瘤,需要与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加局部放疗、化疗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 (GISTs)的误诊原因 ,探讨其组织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 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报告直肠恶性癌样间质瘤 1例的误诊原因。结果 :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 ,肿瘤细胞呈梭形 ,部分区域呈上皮细胞样分化 ,两者之间有过渡。免疫组织化学 (IHC)为 :CKmix(- )、Vim( )、 CD117( )、Actin (- )、S- 10 0(- )及 CD34(- )。结论 :GISTs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组织起源有争议 ,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浅表性CD34阳性的纤维母细胞肿瘤(SCPFT)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发生在肩部的SCPFT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观察其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5岁,无意间发现右肩部占位。肿块边界清,位于真皮层,无包膜。镜下肿块位于真皮深层,边界相对清楚,肿瘤由梭形细胞、胖梭形细胞及多边形细胞组成,呈束状、交织排列,局部可见奇异形/多形性细胞核;部分瘤细胞胞质呈空泡状,呈黄色瘤样;核分裂罕见,间质内淋巴细胞散在或局灶浸润。免疫组化:CD34和vimentin弥漫(+),EMA、S-100、SMA、desmin、CD31、CK-Pan、CD68、STAT6、bcl-2、CD99、Fli-1、HMB45(-),INI1无表达缺失,Ki-67核阳性比例2%。结论 SCPFT罕见,其诊断主要依据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需要与非典型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等其他多形性间叶性肿瘤鉴别,以避免误诊及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原发于胃的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与原发于胃的其他组织学形态相似的肿瘤进行鉴别诊断,进一步提高对胃血管球瘤的认识.方法 对我科收集的22例原发于胃的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22例胃血管球瘤病例中男性12例,女性l0例;年龄最大者66岁,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5...  相似文献   

12.
刘学娟  王刚  王莉  唐涛 《临床医学》2006,26(11):11-13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组织学类型、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3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LCA、CD20和bcl-2染色均为阳性,AEI/AE3、CIM5RO、CD10和bcl-6阴性。结论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放疗后发生的血管肉瘤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继发于乳腺癌放疗后的血管肉瘤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例1女性,71岁。乳腺癌放疗后8年,局部表面皮肤暗红色。巨检见2处质硬区,质硬区体积为1.5 cm×1.5 cm×1 cm和1 cm×1 cm×0.8 cm;切面均为灰白、黄色,质韧。肿瘤主要位于皮下,累及实质组织。瘤细胞呈短梭形,异型性明显,不规则裂隙状、腺样排列,侵及表皮。免疫组化:CD31、CD34、ERG和Fli-1等阳性。例2女性,69岁。乳腺癌放疗后9年,乳腺内侧和乳晕之间发现直径7 cm大小的瘀斑,其他临床病理特点与例1相似。结论放疗后乳腺血管肉瘤为高度恶性肿瘤,形态欠典型,呈多样性,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可明确诊断。肿瘤分化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其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差。目前手术切除仍是乳腺血管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喉神经内分泌癌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 3例喉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 ,并探讨其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 3例喉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3例肿瘤均位于声门上会咽区 ,大体直经 <3cm ,2例呈息肉状。光镜检查 2例肿瘤以巢团状结构为主 ,瘤细胞胞质丰富 ,嗜酸性 ,核分裂象易见 ,有坏死。 1例以小梁状结构为特征 ,瘤细胞较小 ,分裂象罕见 ,无坏死。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CgA、Syn、CK(AE1)及NSE( ) ,S 10 0、HMB4 5及GFAP(- )。电镜观察瘤细胞间有细胞连接复合体、细胞内腔及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喉神经内分泌癌是少见的恶性肿瘤 ,形态学上应当与喉的低分化鳞癌、副节瘤、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等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脾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3例罕见的脾血管内皮细胞瘤,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7~51岁,平均年龄35岁。患者因影像学检查示脾占位就诊。大体观察均为局限单个边界清楚肿物。镜下均可见大量血管内皮泡沫样细胞、血管增生及扩张。免疫组化:CD31和CD34(+),CD68局部(+),SMA(■),CK(-)。结论脾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具有细胞内血管腔的上皮样瘤细胞并呈血管内皮标记物阳性是该病病理诊断的两个重要特征。需同脾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及胃肠外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鉴别诊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SMA及S-100蛋白。结果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其中38例CD117阳性,32例CD34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具有多向分化性,HE形态类似,CD117、CD34免疫标记阳性对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消化道出血(65%)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梭形细胞型35例(67%),上皮样细胞型7例(13%),混合型10例(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94%、CD3479%、SMA48%、desmin44%、S-100蛋白9.6%;良性9例(17%),交界性20例(38%),恶性23例(44%);CD117、CD34在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肝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单形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E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MEA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研究。结果 患者临床无症状。肿瘤由形态多样的上皮样细胞构成,胞质透亮或嗜酸,无脂肪细胞及异常血管;HMB45( ),SMA和Vim部分( ),Des少烤( ),S-100弱( ),CK和AFP(-),CD34血管内皮细胞( )。电镜下瘤细胞胞质中微丝束上有高电子致密度的凝集物显示,可见黑色素样小体。结论 肝MEA是极为罕见的间叶性肿瘤,组织起源有争议,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脾原发性血管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主要从临床表现、大体检查、光镜和免疫组化方面进行观察并随访。结果5例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在44~60岁,平均52岁。肿瘤最大者20cm×18cm×8cm,最小者5cm×3cm×3cm。免疫组化瘤细胞F8、CD34、CD31和vimentin均(+)。结论脾血管肉瘤罕见,临床缺乏特异性,病理形态多样,诊断困难,免疫组化特异性标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