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灰阶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灰阶超声造影评估49例PTC患者的50个结节,并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将其分为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主要观察癌结节的灌注情况,并分析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探讨各灰阶超声造影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灰阶超声造影显示,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的超声特征主要是灌注动力学和造影TIC的始增时间(T0)、峰值时间(TP)及始增时间差。结论:特定的灰阶超声造影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PT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对外科手术的术式选择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患者71个PTC结节的CEUS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依据将PTC结节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和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利用QLAB软件进行CEUS定量分析,绘制PTC结节边缘区及中央区的时间-强度曲线(TIC),计算上升时间(RT)、峰值强度(PI)、平均渡越时间(MTT)、曲线下面积(AUC)、峰值降半时间(TPH)、上升斜率(WIS)和达峰时间(TTP),对比分析两组PTC结节的CEUS灌注强度特征及定量参数差异并绘制相关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结果:71个PTC结节CEUS灌注强度特征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颈部未转移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TC结节边缘区PI、AUC分别为(8.39±2.19)dB、(220.69±83.56)dB s,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PTC结节边缘区PI、AUC分别为(6.52±2.32)dB、(168.29±52.95)dB s,转移组结节边缘区PI、AUC大于未转移组(P<0.01)。两组PTC结节边缘区及中央区RT、MTT、TPH、WIS、TTP 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PTC结节中央区PI、AUC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TC结节边缘区PI、AUC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3、0.708,当PTC结节边缘区PI临界值>8.04 dB及AUC临界值>202.99 dB s时,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7.6%、82.4%和64.9%、79.4%。 结论: 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TC结节边缘区CEUS定量参数PI、AUC显著大于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PTC结节边缘区CEUS定量参数PI、AUC对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PTC患者(共36枚结节)术前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的声像图资料。应用Qlab软件绘制结节边缘及中心区域时间-强度曲线(TIC),获得不同部位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值,包括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术后对标本均进行CD31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并分别计算结节边缘区域及中心区域的MVD,并分析上述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PTC结节整体呈不均匀低增强,结节边缘区域增强程度多高于中心区域。PTC结节边缘区域RT、PI、AUC及MVD分别为(3.24±2.10sec、7.84±2.55dB、182.63±87.83dB sec、35.09±9.61条/HP),均高于结节中心(2.42±1.93sec、4.01±2.36dB、89.90±54.67dB sec、15.97±6.07条/H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C结节边缘区域的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与边缘区域MVD均呈正相关(r= 0.831,P=0.000;r= 0.705,P=0.000);PTC结节中心区域的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与中心区域MVD之间均呈正相关(r= 0.678,P=0.000;r= 0.684,P=0.000)。结论 PTC结节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能反映PTC不同部位组织的MVD,CEUS可作为术前评估PTC结节MVD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作为惰性内分泌肿瘤,发病率及检出率日益增高,其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LNM)率高达20-80%。超声诊断作为最基础的影像检查对中央区CLNM的检出有着重要地位。但由于超声特征存在假阴性,或者超声技术本身存在局限性,仍有转移的淋巴结在术前未能及时发现,这将影响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以及预后的评估。因此选择适合的超声诊断方式至关重要。本文即对目前几种常用的评估PTC患者CLNM的超声诊断方法的应用进展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7.
8.
摘 要 目的 通过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CEUS)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为PTC的微血管评价提供一种非侵入性的术前检测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超声科行甲状腺CEUS检查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1例(共61个结节),分析结节的CEUS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参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应用CD31免疫组化法对手术切除的甲状腺结节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MVD,Pearson法分析CEUS定量参数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 CEUS提示55个PTC结节呈不均匀低增强,其诊断PTC的准确率为90.1%。PTC的TIC峰值强度(PI)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4.47±6.42)dB、(603.1±222.80)dB·s,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21.06±5.65)dB、(1025.43±260.37)dB·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1免疫组化染色计数PTC结节的平均MVD值为(64.99±17.51)条/高倍视野,低于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的(91.71±7.54)条/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I、AUC与MVD有显著正相关性(r=0.811、0.734,P<0.001)。结论 CEUS定量分析技术有助于提高PTC的诊断准确性。本研究为术前CEUS有效评价PTC提供了有用的研究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 63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63例均行细针穿刺活检 ,并有 2 7例行手术切除 ,病检结果显示 2 0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其中 14例患者肿大淋巴结内有囊性变。 43例为其它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或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无一例肿大淋巴结内发生囊性变。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常发生颈部淋巴结肿大 ,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若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临床上除需切除甲状腺外 ,尚需切除颈部肿大淋巴结。然而 ,若能判断肿大淋巴结为良性增生 ,则可只作甲状腺切除。超声在鉴别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上主要依据其形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Lemur-酪氨酸激酶3(LMTK3)水平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预测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42例和PTC组50例,其中PTC组根据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进一步分为转移组28例和非转移组22例,术前均行甲状腺CEUS检查和LMTK3水平检测,比较良性组与PTC组、转移组与非转移组CEUS特征和LMTK3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EUS和LMTK3水平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PTC及预测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 PTC组CEUS等增强、低增强、非均匀增强、灌注缺损、增强时边界不清晰占比及达峰时间(TTP)、CEUS量化值、LMTK3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峰值强度(PI)低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转移组CEUS等增强、高增强、非均匀增强、灌注缺损、增强时边界不清晰占比及TTP、PI、CEUS量化值、LMTK3水平均高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与CEUS和LMTK3水平单独应用比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的相关危险因子。方法 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08例PTC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其肿瘤的声像图资料,就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LNM)、肿瘤与甲状腺被膜关系、双侧、最大径、多发性、钙化、位置、肿瘤边缘及内部具有丰富血流信号、患者年龄及性别与LLNM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二项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LLNM的危险因子:CLNM、肿瘤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多发、位于上极、肿瘤边缘及内部具有丰富血流信号,建立回归方程,当预测概率≥0.33时,诊断LLNM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3%及79.9%,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值为0.923。当CLNM数目≥3枚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9.7%及91.6%,其AUC值为0.915;当CLNM率≥0.37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1%及79.0%,其AUC值为0.882。结论 术前超声检查预评估PTC患者LLNM的发生风险,对指导临床决定是否行治疗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 l lar 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键基因。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公共数据平台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检索得到PTC的基因芯片GSE60542,使用GEO2R在线分析工具分别筛选PTC和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集A)以及PTC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集B)。进一步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集A和差异表达基因集B交集的差异表达基因集C。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David,String,cBioPortal对差异表达基因集C进行生物学功能及其编码蛋白的互作分析,并对差异表达基因集C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通过分析GSE60542芯片数据,一共获得1086个差异表达基因A、194个差异表达基因B、39个差异表达基因C。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集C主要的分子功能与氧化还原酶活性、蛋白质同源二聚化活性、生长因子结合有关;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甲状腺激素的产生、神经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节、γ-氨基丁酸信号转导途径等生物学过程。通过cBioPortal在线分析网站,初步筛选出对患者生存时间影响较大的基因CCL21。结论:基因芯片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能够有效分析PTC组织、癌旁组织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并筛选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关键基因,为进一步研究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超声弹性对比指数(ECI)、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0例,将淋巴结转移者纳入淋巴转移组(n=21),未转移者纳入淋巴未转移组(n=39)。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图像、ECI、SWEmax、SWEmin、SWEmean进行比较, 分析ECI、SWEmax、SWEmin、SWEmean联合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瘤患者淋巴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纵横比、结节数量、边缘、钙化、与被膜的关系、血流信号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淋巴转移组患者的ECI高于淋巴未转移组(P < 0.05),淋巴转移组患者的SWEmax、SWEmin、SWEmean低于对照组(P < 0.05);ECI、SWEmax、SWEmin、SWEmean联合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瘤患者淋巴转移的特异性高于单独检测。ROC曲线分析显示,ECI、SWEmax、SWEmin、SWEmean联合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瘤患者淋巴转移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ECI、SWEmax、SWEmin、SWEmean的截断值分别为4.61、30.11 kPa、21.98 kPa、25.55 kPa。结论  ECI、SWE定量参数对于甲状腺乳头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接受淋巴结根治术的PTC患者,按转移区域将患者分为未转移组(NLNM,n=152)、单纯中央区转移组(CLNM组,n=47)、侧颈区转移组(LLNM组,n=48),单因素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灶最大径、纵横比、包膜接触对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χ2=27.842、32.554、8.716、30.770,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病灶最大径是预测CLNM及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5,OR=0.203、2.657);包膜接触范围仅是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01,OR=2.090)。年龄与CLNM和LLNM均呈负相关(β=-1.596、-1.285)。结论年龄 < 45岁、病灶最大径 > 10 mm、包膜接触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病灶包膜接触范围对于LLNM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包膜接触范围越大,发生转移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血流动力学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超声检测淋巴结的纵横比、内部回声、均匀性、边界规则性和钙化情况。分析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超声血流动力学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纵横比2(93.06%)、淋巴结内部回声(94.44%)、边界(90.28%)、钙化情况(87.50%);淋巴结转移组与对照组的纵横比、淋巴结内部回声、边界、钙化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09、78.895、48.584、66.429,P均=0.000)。结论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一种高效、快速方便的方法,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病理确诊的PTC患者216例,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者54例(CLNM组),非转移者162例(NCLNM组),比较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形式展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与校准度;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适用性;5折交叉验证法评价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两组性别、穿刺手感、多灶性、最大径、微钙化、血流信号、增强均匀性、增强模式及浅方被膜连续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多灶性、最大径、血流信号、增强均匀性、增强模式、浅方被膜连续性均为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92、3.482、2.730、2.581、3.096、3.6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腺瘤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3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行超声造影,采用TomTec软件对甲状腺腺瘤组织(腺瘤组)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对照组)绘制时间-强度曲线,比较2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始增时间、达峰时间、最大峰值强度与平均渡越时间。腺瘤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并与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9例甲状腺腺瘤表现为高增强,1例表现为等增强,以均匀增强为主;腺瘤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14.1±3.5)、(20.5±5.9)s)低于对照组((15.1±3.8)、(22.6±6.6)s),最大峰值强度((166.6±37.0)%)高于对照组((100.0±0.0)%)(P〈0.05),平均渡越时间((32.4±7.9)s)与对照组((34.4±8.7)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腺瘤组微血管丰富,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与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P=0.000),最大峰值强度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00)。结论甲状腺腺瘤微血管丰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多表现为高增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高频超声术前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103)、颈部淋巴结转移组(n=109)。分析2组淋巴结的声像图表现及转移性淋巴结的颈部分布区域。结果颈部淋巴结转移组颈部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且淋巴门消失、回声增强,淋巴结长短径比<2,淋巴结短径>5mm,淋巴结内多个点状强回声,淋巴结血流呈混合型或周围型,淋巴结血流丰富者分别占86.24%(94/109)、70.64%(77/109)、41.28%(45/109)、17.43%(19/109)、53.21%(58/109)、48.62%(53/109);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上述征象分别占16.50%(17/103)、2.91%(3/103)、11.65%(12/103)、1.94%(2/103)、17.48%(18/103)、16.50%(17/103),2组间各超声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以手术所见分区为标准,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术前超声对淋巴结分区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颈Ⅵ区57.58%(38/66)、颈Ⅴ区75.00%(3/4)、颈Ⅳ区81.25%(13/16)、颈Ⅲ区76.92%(10/13)、颈Ⅱ区70.00%(7/10)。结论术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频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外科确定颈部淋巴结处理策略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联合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同侧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21年1~7月137例经病理证实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甲状腺超声二维影像,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转移组65例,非转移组72例。所有患者均淋巴结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在超声影像中手动勾画病变,从处理后的超声图像中导出了纹理特征。然后使用ICC、统计筛选、相关系数筛选以及LASSO方法,最终将LASSO筛选的非0特征作为输入,进行影像特征模型建模。将137例患者的临床有效信息构建与影像特征模型相同的临床特征模型。将影像特征与临床特征相结合,构建联合模型。 结果 在影像特征模型中,ExtraTrees模型表现最佳,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5和0.836。临床特征的最优模型也是ExtraTrees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和0.701。而联合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好,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和0.854。 结论 结合影像特征和临床特征的联合模型对PTC同侧CLNM的预测能力较好,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一种无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