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冠肺炎属中医"寒湿疫"范畴,《伤寒杂病论》主要针对寒湿立法,在新冠肺炎的诊治中可以合理使用经方.本文通过介绍3则经方治疗新冠肺炎病案,以期厘清新冠肺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为经方用于新冠肺炎的辨证论治提供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界曾发生过伤寒与温病的争论,形成了所谓“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伤寒学派”以六经为辨证纲领,“温病学派”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辨证纲领。虽然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关系已成定论,但是对于它们在病情传变方面的紧密联系却少有论及,故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伤寒与温病都是外感病,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同出一源,但在祖国医学史上,尊崇伤寒学说或温病学说的医家却形成了两大学派,争论的中心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括温病,治伤寒之法可以统治温病;而温病学派则认为伤寒与温病是寒、温异气,截然不同,治伤寒之法不可混治温病。温病学派反对伤寒学派最突出者,是元末王安道,他首先把温病的名称、治法、发病机制与伤寒截然分开。指出:“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不可正乎。”又  相似文献   

4.
既往研究认为,《伤寒论》为一切外感热病而设,为广义伤寒;且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温病详于温而略于寒,伤寒与温病为两种不同的理论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外感发热性疾病的两大证治体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虽属温病范畴,但运用《伤寒论》经方合方——“清肺排毒汤”等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有鉴于此,我们重新梳理伤寒与温病实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1)《伤寒论》为狭义伤寒,伤寒本质可能为炎症,其六经辨证本质为人体对炎症反应不同阶段的描述,《伤寒论》为临床治疗急危重症的专著。(2)温病的本质同样可能为炎症,伤寒与温病同为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炎性损伤状态。(3)寒温存在能够统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但因致病因素不同而致临床表现有所差别。伤寒的六经辨证,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同为人体对炎症反应的不同阶段的诊疗方法,但其背后蕴藏的方证辨证则为其共性特征。虽然辨病机的方法不同,但无论在病理生理还是方证辨证治疗上,伤寒与温病能够统一。因此,在新冠肺炎的中医认识上,不应拘泥于伤寒与温病的病名归属之争,可运用伤寒六经辨证与方证辨证进行治疗,且三阳合病为其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要症状.根据采集的四诊信息,审证求因,研判核心病机,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温病的范畴,病邪性质属于湿毒疫,并从新冠肺炎的辨证体系、用药特点、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指...  相似文献   

6.
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对于急性传染病认识很早。从历史看,金元以前历代医家基本上都是以《伤寒论》为基础来对各种急性传染病进行辨证论治。金元以后,特别是在清代温热学派兴起以后,不少温热学派学者,反对以伤寒法治疗温病,这就掀起了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学派之争,至今尚未结束。因此,如何正确理解中医学对于急性传染病的一般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使伤寒与温病学派能在中医理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虽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但仍有咳嗽、气短、乏力、纳差、情绪异常等症状,肺部炎症也未完全吸收,综合其病机证候,可归属于温病后期范畴,为正虚邪恋。温病学派奠基人叶天士针对温病后期正虚邪恋之病机,提出养阴、透邪之法,其中透邪以分消三焦、通络为主,并结合舌象明确病邪性质指导用药,注重病后调理防止复发。临床研究发现,这些方法用于新冠肺炎恢复期亦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温病、瘟疫范畴。本文总结了秦东风主任医师会诊的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一种兼湿的温病,为感受"非节之暖"而发的温疫,脾虚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治疗应以健脾祛湿解疫毒为主。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说起源于《内经》,在金元时期开始倡兴。刘完素著《伤寒直格》云:“以伤寒为杂病,以温病为大病,特制双解散、凉膈散、三黄石膏汤为治温病主方。”其后王安道著《医经溯洄集》中,著有“《伤寒立法考》,温病热病,说其治法,较若眉列。”二公虽识伤寒与温病异治,但未洞悉温病中于杂气,仍从外感风寒化热同治,实有千虑一失之弊。明·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温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即邪自口鼻而入,侵及募原,而即发病。他说:“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皆同,皆  相似文献   

10.
温病在古代常被称之为“疫病”,在长期的“疫病”诊疗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充分的作用。在此进程中对于温病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形成了完备、系统的辨证体系,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从历史记载中不难发现,每一次温病辨证体系的创新性发展,都与当时“疫情”的大规模传播密不可分。而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已肆虐持续2年之久,且丝毫没有消散之意。随着抗疫实践的深入,温病的辨证体系呈现出不断向前创新发展的趋势。面对如今疫情,温病学能否趁势迎来新发展的机遇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1.
桂枝辛温解表,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的代表药。《伤寒论》太阳病篇以桂枝为主要药物的组方有35首之多,体现出它在治疗外感病中的重要地位。从张仲景广义伤寒角度理解,"温病""暑病"等均为"寒毒藏于肌肤"遇时而发。因此,桂枝辛温散寒、发汗解肌之法不仅适用于伤寒病证,而且对于"因寒而发"的诸多天行时疫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后世医家秉承张仲景桂枝法治疗伤寒中风、寒饮咳喘等,并丰富了其治疗范围,应用于风温、温疫、疟疾、痘疹等病证。特别是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提出了用桂枝"领邪外出",以汗法"通其郁闭"等法则,扭转了宋代以来"疑麻(黄)桂(枝)不用"的偏见,很好地诠释了桂枝治疗温病时疫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结合杭州市西溪医院所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新冠肺炎以寒湿证为主,寒湿伤阳,且阳气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治疗宜始终"顾护阳气",既重视阳气量之充足,又注重阳气运行之宣通。本病早、中、危重及恢复期4个阶段皆需顾护阳气:早期宜辅助阳气、透邪外出,温补卫阳或宣通阳气解表之凝滞。中期正邪交争剧烈,既要顾护阳气以防邪气内陷,又要祛除邪气以使正气来复:寒湿重者宜温阳散寒、利水渗湿;热势弥漫者宜清热泻火止汗,以截阳气外泄之势;热结成实者阳气功能异常,宜通降腑气,使阳气功能来复;同时邪正交争之证,需顾护胃气以滋卫阳、抵御疠气。危重期真阳厥脱,需回阳救逆、求得生机。恢复期注重瘥后防护,滋补阳气、阳复则阴生、清除余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临床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具体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得出病机,确立治则,总结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具体方法.结果 阳虚湿盛是本次疫病发生的重要病机,可采用温阳化湿法扶正祛邪来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温药和湿法、温运三焦法以及艾灸、穴位贴敷等兴阳温通的外治法.结论 温阳化湿法从根...  相似文献   

14.
沈钦荣 《中医药学刊》2011,(12):2725-2726
从形层说解六经、八纲辨证析六经、寒温一统成新论三方面,对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俞氏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具有独创性,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精粹。  相似文献   

15.
综合2019年12月-2020年1月31日武汉市的气象资料,此时期武汉市气温范围为-1~18℃,正值暖冬,雪天天数较少,但阴雨天气较多,相对湿度大,气候阴冷潮湿,环境呈现出寒湿的特点,利于病毒的滋生和传播。根据武汉异常气候特点、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情传播情况,COVID-19归属于“疫病”范畴,属于“寒湿疫”。鉴于“寒湿疫”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气候的紧密联系,有必要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师明确疾病性质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广义温病的范畴,遵循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除了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外,还可出现心脏并发症。本文从逆传心包角度分析了肺炎相关心脏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并根据目前的诊疗指南总结其证候及治疗。原因可能与体质因素、疫毒致病力、失治误治相关,根据疫毒扰神、邪闭心包、心阳虚脱、气虚络阻证等不同的证候采取相应的针药治疗,并针对心脏轻症提出了治疗建议。中医药应发挥在救治传染病和危重症方面的优势,尽早干预,全程参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公开发表在网络和数据库的有关中医药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文献进行方、药、证的可视化分析,客观全面的对COVID-19的中医药治疗进行探讨,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选用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对纳入文献中的用药情况进行数据拆分、整理和分析。结果 本研究高质量数据的主要期刊来源是核心期刊《中医杂志》;新冠临床用方以解表清热剂、开窍补益剂、辟秽祛湿剂为主;临床用药以解表药、清热解毒药、化湿祛痰药以及补益药为主;临床治病思路以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指导;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寒、毒相关证型;重视新冠前期预防以及后期恢复调养;治疗过程用药考究,注重养阴与祛邪并进。结论 新冠的中医临床诊治考病全面,并注重养阴与祛邪并进,可为官方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关于《伤寒论》理论研究,其辨证体系争论颇多,但终归不离三阴三阳。近代有倡导"寒温统一"者,在伤寒、温病辨证体系的贯通上难以融汇,可见统一之难。另外,湿热病邪致病复杂,多以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但多有辨证不明状况。本文通过整理湿热病与《伤寒论》三阴三阳在证候方面的相关研究,参考"寒温统一"的思想,以"三部""六病""十二单证""合病""并病"等理论将湿热病重新解析,将其方证重新归类,旨在使其辨证论治更加明晰,也是力图使2个辨证体系可以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严峻复杂,探讨中医药防治COVID-19处方的用药规律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个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的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收录的中医药防治COVID-19诊疗方案以及3位国医大师、4位知名中医药专家所拟的方药,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处方库""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用中药库",共收集有效中药处方93首,组成药物共计157味。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①药性寒、温居多,其中性寒69味,占43.95%;性温57味,占36.31%;性热较少,仅占1.27%;②味苦、辛、甘药物较多,不同时期药味有异,初期以辛味居多,中期、重症期以苦味为主,恢复期多用甘味药;③归经以入肺、胃、心者多,入肺经最多,占24.55%;初、中期多入肺胃,重症期则入心肾;④口服药物多无毒,仅6味药物具有毒性,分别是苦杏仁、绵马贯众、重楼、细辛、半夏、炮附片;⑤以具有解表、化湿、清热、补虚、化痰止咳平喘5类功效的药物居多,初期解表与清热并重,各占18.81%;中期化痰止咳平喘药物使用多,占29.61%;重症期清热使用最多,占33.33%;恢复期补虚使用最多,占36.47%。中药防治COVID-19的药性特点和功效分布与中医对其病因、病位、病机的认识紧密相关,临证辨治尤需注重分期用药及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