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评价ALT血液筛查项目在临床用血血液安全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ALT单项阳性并再次献血的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调查和分析。结果 3910例再次献血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ALT血液筛查结果均合格3053例,占再次献血的78.1%,ALT单项仍为阳性845例,占不合格的98.6%(845/857),ALT阴性而ELISA筛查项目阳性9例,核酸筛查阳性3例,其中ALT合并NAT阳性1例。结论 ALT血液筛查在肝炎病毒感染"窗口期"或隐匿性感染中有提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漏检的发生,在保障血液安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东莞市无偿献血HIV感染流行趋势及人群特征,为安全输血和献血招募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8—2012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121例HIV抗体阳性情况,利用SPSSl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率分别为15/10万、21/10万、32/10万、45/10万和51/10万,平均感染率为34/10万,各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9,P〈0.05)。男性感染率为44/10万,女性感染率为9/10万,男性高于女性(X2=27.31,P〈0.05)。36-岁组感染率为49/10万,为各年龄组最高(X2=12.94,P〈0.05)。初中以下学历感染率为43/10万,与高中/中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P〈0.05)。再次献血者感染率低于首次献血者(X2=17.47,P〈0.05)。集体组织献血与个人献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4,P〉0.05)。结论东莞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HIV感染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采供血机构在严格进行抗-HIV筛查时,还应加强献血者特别是低学历青壮年男性的献血前健康征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前进行ALT初筛对血液不合格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实施献血前ALT初筛前后9个月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并对ALT淘汰率进行分析。结果实施前ALT不合格率为%,实施后降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ALT不合格数占总不合格数的%,实施后降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献血前ALT初筛能很好的降低血液不合格率,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定期无偿全血捐献者、定期无偿血小板捐献者这两个特殊健康人群的B细胞数量以及抗体分泌功能的研究,评价定期捐血对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三组人群(定期无偿全血捐献者、定期无偿血小板捐献者、对照组)外周血中B细胞总数进行数量分析;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加丝裂原美洲商陆(PWM)体外培养10天,取培养上清,ELISA方法检测IgM及IgG的分泌量.采用F检验对三组样本进行方差齐性分析.当P>0.05时认为两个总体的方差相等,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由于Ig分泌量的数值较大,取对数后再做分析.结果:定期无偿全血捐献者及定期无偿血小板捐献者的B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期无偿全血捐献者及定期无偿血小板捐献者IgM及IgG的分泌量与对照组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细胞的恢复较快,机体在献血间隔期已经将B细胞的免疫功能调节到正常水平.定期献血者能正常发挥其B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近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措施,以减少血液浪费。方法收集广州血液中心2010-2012年所有血液采集制备信息和血液报废的信息,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采集制备血液2827955U,报废179794U,报废率为6.35%;感染性不合格血液导致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64.79%,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2.12%)〉HBV(0.85%)〉梅毒(0.53%)〉HCV(0.49%)〉HIV(0.12%);非感染性不合格原因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35.20%,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糜血(1.63%)〉过期血(0.27%)〉血袋破裂和渗漏(0.16%)〉其他(0.08%)〉溶血(0.06%)〉血凝块(0.01%)〉纤维蛋白析出(0.005%)。结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标志物阳性导致的血液不合格。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和宣传,进行ALT初筛,加强献血知识普及和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告知,对降低血液报废率,加强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学联合核酸检测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站采集的51444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纳入研究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采用ELISA法对血清HBsAg、HCV、TP、HIV进行两种试剂同时检测,并对其ALT进行速率法检测,并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对HBV DNA、HIV RNA、HCV RNA进行8人份三项目联合检测,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的51444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合格标本有50576份,不合格标本868份,其中包括187份TP抗体不合格标本以及214份ALT不合格标本,所有标本中除TP抗体、ALT抗体不合格外,其余两种血清学试剂检测均有反应性146份,单试剂反应性标本299份,将合格标本和单试剂反应性标本同时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有反应性标本21份,3例为血清学单试剂反应性和核酸检测均有反应性。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可有效降低输血疾病传播率,但仍可能存在漏检可能性,不能对血清检测完全替代,临床上将两种检测方式联合应用可提高检测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近几年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流行趋势,不断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确保输血安全,更好地为无偿献血招募宣传提供方向.方法 收集2012年至2016年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ALT检测结果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我院近几年206962位无偿献血者中,血液感染性指标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总体不合格率分别为5.8%、0.64%、0.45%、0.31%、0.61%.其中ALT的不合格率位居第一,其次为HBsAg和抗-TP;血液检测不合格各项目男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人群中抗-HIV阳性检出率较高,抗-HIV总体检出率为5.31/万.结论 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中,ALT的不合格率位居第一,其次为HBsAg和抗-TP;人群中抗-HIV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献血前宣传、征询和初筛工作,建立固定自愿的献血队伍,加强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最大程度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交叉配血次侧不合发现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献血者并鉴定不规则抗体特异性,保障输血安全。方法通过交叉配血次侧均不相合且复查血型发现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献血者,并鉴定抗体特异性;将其中4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悬浮红细胞制备为洗涤红细胞,并跟踪其输注效果。结果 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34297例献血者中发现11例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其中抗-E5例、抗-M4例、自身抗体1例、非特异性抗体1例。两名患者输注抗筛阳性洗涤红细胞后,输注有效,无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结论 常规开展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项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将抗筛阳性的悬浮红细胞制备为洗涤红细胞,可以保障输血安全,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大样本、多方法调查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病毒血清学阴性者的核酸阳性率,探讨在我国血液筛查中引进核酸扩增技术的必要性,了解和分析献血者血清学阴性核酸阳性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大样本数调查,应用ROCHE PCR-ELISA、PCR-微流芯片、实时荧光PCR方法和CHIRON TMA(转录依赖的扩增技术)多种方法对血清学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1RNA检测,对乙肝阳性献血者追踪检测ALT和乙肝两对半标志物,对丙肝核酸阳性献血者追踪检测ALT及抗-HCV及HBV DNA和HCV RNA病毒载量。结果共对141288人份血样进行了检测,检出HBsAg(-)、HBV DNA阳性28例,总阳性率为0.020%,其中21例为anti-HBc阳性,占0.015%。HIV-1RNA未检出阳性,17例HBsAg(-)、HBV DNA阳性样本追踪发现,9例发生了血清转换现象,4例呈窗口期特征,所有追踪的HBV DNA阳性献血者ALT检测结果正常。1例anti-HCV(-)、HCV RNA阳性献血者追踪发现为典型窗口期献血,ALT显著升高。结论应采用高灵敏度的核酸扩增技术筛查血液中的乙肝和丙肝病毒,可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频率、类型、特异性和抗体效价。为输血前检查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20160例。选择含特定抗原的筛选红细胞,采用聚凝胺介质微板法进行不规则抗体初筛,阳性样本使用试剂筛选细胞和试管法进行确证试验,仍然阳性的样本采用谱细胞微柱法进行特异性鉴定并测定效价。结果20160名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共筛查出不规则抗体97例,检出率为0.48%,其中IgG型抗-E1例,IgM型抗体96例,包括抗-P14例,抗-M2例,抗-Lewisnn1例,上述抗体效价均不超过8;冷自身抗体59例和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30例。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xz=18.7201,P=1.51E.05)。结论广州献血人群中存在低比例的不规则抗体,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有利于电子配血及血液预警系统的建立,对提升临床用血安全性、有效性和智能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确定梅毒感染低危人群,为安全输血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广州地区2005—2009年无偿献血者梅毒筛查数据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学筛查试验采用ELISA试验,梅毒血清学筛查阳性标本采用TPPA试验确认。结果1226507例无偿献血者中梅毒阳性率为0.45%。其中单位员工、大专院校学生、流动人员和其他献血人员(包括无偿机采成分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44%、0.14%、0.69%、0.29%;年龄在20~39岁梅毒抗体阳性献血者5126例,占梅毒抗体阳性者的93.4%;梅毒阳性率不同年龄和职业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份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2005—2009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保持相对稳定水平,无明显上升趋势。大专院校学生和单位员工为梅毒感染低危人群,可作为主要献血人群,发展献血者队伍。采供血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无偿献血筛查工作,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互助献血与无偿献血的血液免疫四项(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情况,为进一步评价不同献血目的人群的血液传播疾病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5年1月至11月所采集的29935例献血者的免疫四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献血者种类将献血者分为无偿献血组与互助献血组,对两组献血者的免疫四项结果的阴阳性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互助献血组14940例,免疫四项结果不合格628例,在同组人数中占比4.20%.其中,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不合格率分别为2.23%、0.72%、1.14%、0.10%.无偿献血组14995例,免疫四项结果不合格154例,在同组人数中占比1.03%.其中,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不合格率分别为0.23%、0.42%、0.35%、0.02%.互助献血组与无偿献血组的总不合格率、HBsAg不合格率以及Anti-TP不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互助献血来源的血液安全性远低于无偿献血来源的血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 分析其人群分布特征。方法对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者的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抗-HIV检测, HIV初筛阳性的血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试验, 并对确诊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者463 077例, 发现HIV感染者92例, HIV阳性率为1.99/万, 年龄分布以31~40岁为主, 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 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的HIV感染率与商丘市接近, 呈平稳而缓慢上升趋势。在92例HIV感染者中, 合并TP感染的最多, 有13例, 占14.13%(13/92)。感染途径以男女性传播和男男性传播多见, 分别占50.00%(46/92)、34.78%(32/92)。结论 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呈平稳而缓慢上升趋势, 不同特征人群HIV阳性率有差异, 以文化程度低、首次献血的中青年男性为主, 应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献血后HIV实验室筛查,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HCV抗体阳性时,实时荧光定量HCV RNA与ALT检测在丙肝筛查中临床价值的研究.方法 回顾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房山区良乡医院收治的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均留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抗-HCV抗体、HCV 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 在收集的109例抗-HCV抗体阳性患者样本中,以HCV RNA为金标准作为丙型肝炎的诊断,HCV RNA阳性患者占20.2%(22/109),HCV RNA阴性患者占79.8%(87/109),两组样本经独立样本配对t检验,P值为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CV RNA检测为金标准,用SPSS 23.0软件对抗-HCV的S/CO值及ALT进行ROC曲线处理,HCV抗体S/CO值对丙型肝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ALT对丙型肝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结论 HCV RNA阳性患者ALT平均值明显高于HCV RNA阴性患者的ALT平均值.抗-HCV的S/CO值及ALT对于丙型肝炎的筛查都有一定的价值,且抗-HCV抗体优于ALT的筛查.临床上,患者筛查丙型肝炎抗体阳性时,可同时进行ALT的检测,可为丙型肝炎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γ射线照射对单采血小板保存过程中趋化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COBE SpectraTM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然后以27Gy的γ射线照射,于标准条件下保存5d,间隔取样用ELISA方法检测MCP-3,MCP-1,MIP-1α及RANTES含量。结果:对照组单采血小板在保存1d后,所有趋化性细胞因子含量与保存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照射组保存3d后,RANTES、MCP-3、MIP-1α含量与保存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保存5d后,所有趋化性细胞因子均与保存前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在保存1d后照射组所有趋化性细胞因子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7G yγ射线照射能抑制单采血小板保存过程中趋化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升高,从而可以有效地预防单采血小板输注后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自贡市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的构成情况,降低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方法 分析本市2012~2016年无偿献血者的构成、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对不合格献血者的不合格项目、性别、文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2012~2016年本市血液检测总体不合格率6.51%,不合格率呈逐年降低趋势;②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不合格率为1.71%,中等职业不合格率为1.5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不合格率为3.24%;③男性不合格率3.89%,女性不合格率2.62%;④ALT不合格占总不合格样本的36.01%,HBsAg不合格占总不合格样本的29.81%,两者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抗-TP,占19.63%。结论 ①血液检测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ALT和HBsAg不合格,其次是抗-TP;②文化程度越低的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越高;③男性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大于女性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国献血人群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检测数据。方法收集2014—2020年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HIV检测数据, 对纳入研究不同地区的16家血液中心的HIV Ag/Ab不合格率和HIV Ag/Ab合格献血者中HIV RNA不合格率及HIV-Ab确证阳性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初次献血者HIV Ag/Ab不合格率平均为220.56/10万(范围:207.25~250.38/10万), 其中, HIV确证阳性率平均为30.54/10万(范围:64.36~403.99/10万)。重复献血者HIV Ag/Ab不合格率平均为109.96/10万(范围:92.95~133.20/10万), 其中, HIV确证阳性率平均为17.00/10万(范围:30.69~267.84/10万)。在HIV Ag/Ab合格献血者中HIV RNA平均不合格率在0.46~1.02/10万。各地区献血人群中HIV感染差异明显, 其中西南地区最高。结论与初次献血者相比, 重复献血者是一个HIV感染更低的人群, 且HIV感染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HIV RNA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献血者献血后血液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和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参与献血的健康志愿献血者576例为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采血前、采血后即刻、7 d和14 d)、不同献血次数和不同献血量志愿者血液中Hb、RBC、RET和TBIL水平.结果 576例献血者的采血前后的Hb、RET#和RE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b水平在采血后即刻下降(P<0.05),采血后7d恢复至采血前水平;RET#和RET%水平于采血后7d上升至最高水平(P<0.05);不同时间点的RBC和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 mL组采血后7 d的RET#和RET%水平明显低于400mL组(P<0.05),两组献血者不同时间点的Hb、RBC和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献血组采血后7 d的Hb水平明显高于再次献血组,RET#和RET%水平明显低于再次献血组(P<0.05),两组献血者不同时间点的RBC和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献血量、献血次数与Hb、RET#和RET%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献血后血液中Hb和RET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但献血量、献血次数与Hb、RE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不会影响机体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血小板输注策略的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对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固相凝集法对临床送检血小板抗体筛查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疾病种类、输血记录等,计算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率并分析其分布特点。以血小板输注后增量(the post-transfusion platelet increment, PPI)和血小板校正后增值(the 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为衡量指标,分析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以及不同输血策略(随机输注、交叉相合、交叉不相合)对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 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61例(23.55%),且多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其中,抗体筛查阳性组的PPI(U=18 851,P=0.0720)、CCI(U=14 585,P=0.0183)、血小板输注有效率(χ2=5.691,P=0.017)均低于抗体筛查阴性组。61例抗体阳性患者先后共输注122次血小...  相似文献   

20.
荧光定量PCR法筛查混合血浆中的HBV及HCV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所致病毒感染一直受到国内外输血界的关注。因病毒感染初期“窗口期”(从病毒感染到血清标志物检出的时间)的存在,采用现开展的ELISA检测可造成不合格血液的漏检。目前使用各种试剂的“窗口期”如下:HIV1/2抗体22d,HCV抗体70d,HBsAg约56d,其中HCV抗体的“窗口期”已大于70d。通过ELISA法对抗-HCV抗体进行筛查,仍有输血后HCV的感染,这是目前多数输血相关传染病多为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