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索运动点的本质是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还是运动终板密集区,给化学神经阻断技术的定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兔9只,靶肌肉为双侧肱二头肌及双侧腘绳肌。每块肌肉选择2个研究点,共计72个点分为3组:小神经密集区(N组):通过最小电刺激引起最大收缩的部位;运动终板密集区(P组):肌电图显示终板电活动最活跃的部位;非密集区对照组(C组):以最强电流诱发最弱靶肌肉收缩,且连接肌电图后未出现终板电活动的部位;在以上部位注入染料定位。分别记录三组的电刺激强度。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应用图文报告分析软件观察运动终板及神经纤维数量,将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刺激强度比较:C组最大(0.73±0.05)mA,P组次之(0.39±0.04)mA,N组最小(0.10±0.01)mA,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神经纤维数量比较:N组最多,P组次之,C组最少。N组与P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N组与C组,P组与C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运动终板数量比较:P组最多,N组次之,C组最少,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和运动终板密集区十分接近,但是"运动点"概念不同。临床上可以使用电刺激技术作为肉毒毒素肌肉注射的定位技术。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显示,被动运动与电刺激均能减缓失用性骨质疏松的症状,对骨代谢有改善作用。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在失用性骨质疏松形成中的影响地位及预防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按等体质量原则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坐骨神经切除组,坐骨神经切除+被动运动组(简称被动运动组),坐骨神经切除+电刺激组(简称电刺激组),坐骨神经切除+被动运动+电刺激组(简称联合干预组),每组10只。造模各组大鼠均行坐骨神经及股神经切断术(神经切断5mm),手术后24h,开始作被动运动、电刺激等治疗。假手术组与其余4组手术路径相同,但不切除坐骨神经与股神经。结果与结论:①电刺激组、联合干预组体质量高于坐骨神经切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切除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坐骨神经切除组低于电刺激组和被动运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干预组高于坐骨神经切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提示:①经过电刺激和被动运动干预后,大鼠胫骨组织中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②提高骨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机制之一,适宜的电刺激与被动运动均能促进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坐骨神经损伤小鼠神经形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雄性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损伤模型组和损伤后水中运动训练组。采用右侧坐骨神经卡压模型,观察运动训练对小鼠爬网漏脚率、神经传导速度、神经髓鞘计数和神经形态的影响。结果:运动训练组小鼠术后3周爬网漏脚率明显低于损伤模型组(P0.01),术后3、4周神经传导速度也明显快于损伤模型组(P0.01,P0.05),神经髓鞘计数明显高于损伤模型组(P0.01),电镜下损伤神经得到修复,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明显好于损伤模型组。结论:运动训练可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小鼠的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amoxifen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挫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干预组,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变化以及受损脊髓节段组织含水量变化,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结果:脊髓损伤后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体重较假手术组有所降低(P<0.01),对照组受损节段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缓慢;干预组受损节段组织含水量较对照组有所减少(P<0.05),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更为明显(P<0.01)。结论:Tamoxifen可以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组织水肿,促进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如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一直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今后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目的:观察携带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cDNA表达片段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xCA-BDNF转染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后BDNF的表达,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生长情况。方法:切除成年Wistar大鼠股中部10mm长的坐骨神经,AxCA-BDNF转染组、BDNF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硅胶管内置AxCA-BDNF原液,BDNF溶液或空白病毒稀释液桥接坐骨神经两断端。术后3,7,14d,1,2,4个月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坐骨神经及相应脊髓节段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观察损伤坐骨神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再生的神经元及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和髓鞘厚度。结果与结论:术后3,7,14d及1个月时,AxCA-BDNF转染组损伤坐骨神经近、远端神经干及脊髓(L3~6)中BDNF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DNF组和对照组(P<0.01)。光、电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图像分析证实,BDNF基因转染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新生神经纤维数目及其髓鞘厚度、神经联接的再形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经腺病毒介导转染的BDNF基因可在大鼠坐骨神经内有效表达,并通过轴突逆行转运到了相应的脊髓神经元,不仅能促进损伤神经纤维再生,也能保护损伤的脊髓神经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周围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上,运动训练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在延边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用60只Wistar雄性大白鼠,分离出坐骨神经,在胫神经和腓神经分支前的部位用止血钳压迫制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实验动物分为3组,利用动物用电动跑步机调节运动负荷量进行运动训练,第1实验组(n=20)在15°倾斜度和12m/min的速度下运动,第2实验组(n=20)在30°倾斜度和24m/min的运动速度下运动,另一组(n=20)为对照组。两实验组在神经损伤后第2周开始行25min/d,共3周的运动训练,分别测定倾斜台上维持姿势的最大角度,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行动学检查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在倾斜台上能保持原有姿势的最大角度,两实验组(85.0±1.0)°,(85.1±1.3)°均比对照组(75.8±2.2)°增高(P<0.05),但两实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2实验组的SFI值(-14.1±1.3)%比第1实验组的SFI值(-19.1±1.0)%减少(P<0.05)。两实验组的潜伏期(119.6±8.1)%,(118.7±3.6)%均比对照组(167.2±5.8)%缩短(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损伤后的第4周第2实验组的波幅(50.6±1.9)%比另一实验组(45.7±2.2)%增高(P<0.01)。结论:坐骨神经受损伤大白鼠进行运动训练能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在神经再生时期,随着运动负荷量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针对脊髓损伤病灶的研究较多,而对脊髓损伤后远端神经、肌肉及运动终板三者形态结构实时变化观察和研究的文献很少。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远端肢体神经、运动终板和骨骼肌随时间推移形态学变化的自然病程。方法: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不做处理)、假手术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35只,假手术组行单纯椎板切除术,脊髓损伤组在椎板切除基础上,用横断法制成T10完全脊髓损伤模型,然后在第1,2,4,12,24周分别观察3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终板-内侧腓肠肌的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组大鼠4周时部分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出现板层分离;24周时崩解髓鞘板层已模糊、碎裂髓鞘增多,薄髓与无髓神经纤维较12周时增多。②脊髓损伤组大鼠运动终板在脊髓损伤12周时明显退变突触结构与较完整突触结构并存;24周时已找不到运动终板。③脊髓损伤组大鼠内侧腓肠肌在脊髓损伤24周时,肌细胞融合,细胞核密集,融合细胞间可见大小不一空隙,结缔组织增生更加明显。结果表明大鼠在完全性横断性脊髓损伤后自然病程中,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运动终板、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均呈规律性改变,损伤后12周时已有显著变化,24周时呈结构毁坏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及Cdh1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1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A)、步行训练组(B)、针步组(C)、对照组(D),每组30只,及假手术组(E)、空白组(F),每组15只。A、B、C、D组采用切割型脊髓损伤模型法制备SCI模型;E组仅暴露脊髓。并于术后3d开始A、B、C组相应治疗,D、E不予治疗,F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3、5、7、14、21d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及提取脊髓损伤节段组织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测定PCR检测损伤区Cdh1 mRNA的表达。 结果:21d后治疗组BBB评分明显高于D组,其中C组最高,B组次之,A组最少,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dh1 mRNA的表达C组最高,与其他各组有显著差异(P<0.01);A、B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A、B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或针刺治疗都对SCI大鼠运动功能及损伤部Cdh1 mRNA的表达具有良性作用,二者结合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无水乙醇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与形态学的影响并对两种阻滞效果的差异进行比较。方法:72只雌性健康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成神经内和神经周围无水乙醇阻滞两大组,每组36只。每大组又分为阻滞前、阻滞后24h、72h、1周、4周、12周六个观察组,每组6只,分别在阻滞前及阻滞后五个时间点评估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测试其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以及神经肌肉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以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其修复情况。结果:①神经内阻滞组大鼠各时间点运动功能学指标和坐骨神经MCV均较神经周围阻滞组低(P<0.01);②两组大鼠均于阻滞后24h出现运动功能显著下降(P<0.05)和MCV减慢(P<0.01),72h损伤最重,1周后可见恢复,并延续至第12周;③阻滞后12周时,两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和运动传导速度均未恢复到阻滞前的水平(P<0.01);④两组大鼠于阻滞后早期局部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阻滞后12周,周围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瘢痕形成,内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肌纤维萎缩;⑤阻滞后72h,神经组织结构损伤达高峰;阻滞后1周,出现修复反应,并持续至12周;内阻滞组神经结构在阻滞后12周仍难以恢复正常。结论:①坐骨神经内阻滞较周围阻滞造成的神经结构损害更加难以修复,运动功能下降更加显著;②无水乙醇阻滞造成的神经损伤持续时间达12周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分子化合物丙戊酸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丙戊酸组3组(n=5)。模型组和丙戊酸组大鼠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制备单纯坐骨神经轴突切断模型,然后即刻行神经吻合术,假手术组不切断坐骨神经。丙戊酸组大鼠在神经修复术后喂食含丙戊酸水(300mg/(kg·d))16周,使血浆浓度达到50mg/L。16周后,各组大鼠取坐骨神经及双侧胫骨前肌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观察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和神经再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及大小。结果:1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和丙戊酸组再生的单个有髓神经纤维的大小明显小于假手术组(P<0.001);模型组和丙戊酸组中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量是假手术组的3倍(P<0.001);丙戊酸组大鼠中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②模型组和丙戊酸组大鼠神经再支配胫骨前肌中单个肌纤维大小明显小于假手术组(P<0.05),丙戊酸组再支配胫骨前肌肌纤维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丙戊酸并不能影响神经再支配肌肉组织中肌纤维的大小,但可使神经再支配肌肉中肌纤维数量显著增加,进而增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能力,提示丙戊酸对人体周围神经损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施万细胞增殖、髓鞘修复以及坐骨神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Smad2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6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 = 22)、模型组(n = 22)和观察组(n = 22)。模型组和观察组采用夹持法制备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造模后第8天,观察组每天以点法、拨法、揉法定性定量刺激大鼠术侧殷门、承山、阳陵泉。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21 d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干预前,干预7 d、14 d、21 d行斜板测试;干预21 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S100、TGF-β1、Smad2的表达;干预前,干预7 d、21 d,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1、Smad2和p-Smad2蛋白表达。结果 干预前,模型组和观察组SFI和斜板测试角度低于假手术组(P < 0.05);干预21 d,观察组SFI和斜板测试角度均高于模型组( P< 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干预21 d,模型组坐骨神经S100表达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 < 0.01),观察组高于模型组( P < 0.05),且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干预前和干预7 d,模型组TGF-β1、Smad2和p-Smad2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 P < 0.05);干预21 d,三组间各蛋白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结论 “三法三穴”推拿手法能促进施万细胞增殖,促进髓鞘恢复,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但该作用可能与TGF-β1/Smad2通路无关。  相似文献   

12.
低强度超声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周伟  陈文直  周崑  王智彪 《中国康复》2005,20(4):198-200
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作用。方法:将64只大鼠右侧坐骨神经重度钳夹伤制作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各32只。超声组造模侧神经损伤处以声强250mW/cm^2、频率1.0MHz的超声进行体外治疗,隔天1次;对照组相应部位予以未启动治疗系统的假治疗。术后不同时期进行电生理、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等指标测定及组织学检查。结果:超声组损伤神经远侧Wallerian变性进程加速、雪旺细胞增殖、变性组织吸收,轴索及髓鞘再生、感觉传导速度及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提前(P〈0.01或P〈0.05)。结论:低强度超声通过影响神经再生的多个环节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修复外周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生物粘接端端缝合修复外周神经的早期效果。方法 选用 Wister大鼠 32只 ,在双目放大镜下分别用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和单纯端端缝合法修复坐骨神经损伤 ,2周后进行组织形态学、电生理学、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评定。结果 生物粘接端缝合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其神经纤维的生长速度、数量明显优于单纯缝合组 ,SFI的恢复优于单纯缝合组。结论 生物粘接端端缝合法可以促进神经再生 ,加快神经再生速度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Low-intensity ultrasound (LIU) can stimulate injured nerve regeneration but the mechanism is still unclear. We investigated the stimulating effect and its mechanism of continuous-wave LIU on neurotometic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The right sciatic nerves of 64 adult Wistar rats were first crushed and then exposed (32 rats) or sham-exposed (32 rats) to LIU at the crush site. The LIU had a spatial averaged and temporal averaged intensity of 0.25W/cm2 operated at 1.0 MHz for 1 min every other day. At various stages (the second, fourth, sixth and eighth weeks) after LIU exposure, the 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 (SFI), the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NCV), the expression of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and sample histology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nsity of nerve fibers with myelin sheath, SFI, SNCV and NGF expressi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It has been determined that LIU treatment can accelerate the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of neurotometic injured sciatic nerve at earlier stages after injury, the upgraded expression of NGF induced by LIU may be the primary mechanism of the acceleration effects. (E-mail: wangzhibiao@haifu.com.c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坐骨神经损伤点和L4-6脊髓中神经调节蛋白(NRG) 1及其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 2表达以及坐骨神经损伤点处髓鞘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7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推拿组,每组19只。模型组和推拿组夹持右侧坐骨神经造模;假手术组仅分离后暴露坐骨神经,不夹持。术后7 d,推拿组以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模拟点法、拨法、揉法,作用于殷门、承山、阳陵泉,分别于造模前、术后7 d、28 d行斜板测试,于术后3 d、7 d、28 d,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坐骨神经损伤点和L4-6脊髓NRG1、ErbB2蛋白表达,术后28 d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损伤点处髓鞘的变化。结果 术后7 d和28 d,模型组和推拿组斜板测试角度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 0.05);术后28 d,推拿组评分高于模型组(P< 0.05)。坐骨神经损伤点中,术后3 d,模型组和推拿组NRG1、ErbB2表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 0.05);术后7 d和28 d,各组NRG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 0.05);术后28 d,模型组和推拿组ErbB2表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 0.05)。L4-6脊髓中,术后3 d,模型组和推拿组NRG1、ErbB2表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 0.05);术后7 d,模型组和推拿组NRG1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 0.05),模型组和推拿组ErbB2表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 0.05);术后28 d,推拿组NRG1表达高于模型组(P< 0.05),ErbB2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术后28 d,模型组髓鞘崩脱严重,推拿组神经损伤点超微结构明显改善,神经纤维髓鞘保留较完整;模型组g-ratio值低于假手术组(P< 0.05),推拿组高于模型组(P< 0.05),且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三法三穴”推拿手法能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推拿干预周围神经损伤起效机制与维持坐骨神经损伤点和L 4-6脊髓中NRG1和ErbB2蛋白表达,维持正常髓鞘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神经胶质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功能恢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了重组体人类神经胶质生长因子Ⅱ(rhGGF2)对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73只大白鼠被分为3组.一组(n=5)实施模拟挤压操作.在二组(n=34)、三组(n=34)中,每只动物选一5mm长的坐骨神经段承受100g挤压2h.其中,三组用rhGGF2治疗(1mg/kg挤压后皮下注射,1次/d,连续4d),二组用相同量的载体治疗.通过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和测量趾长伸肌(EDL)强直收缩力来评价神经运动功能恢复.结果与二组相比,三组神经在术后11~21d表现出显著的SFI改善.三组肌肉收缩力强于二组,并从4~14d在70Hz和100Hz刺激下有显著性差异.组织学切片显示三组呈现较轻的轴突溃变和较早的神经再生.结论用rhGGF2治疗坐骨神经挤压伤能有效的促进神经再生,进而显著改善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复方红芪提取液局部用药作用于大鼠损伤后坐骨神经,与神经生长因子(NGF)相比较,来观察复方红芪提取液对周围神经及脊髓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取股外侧切口,钳夹造成双侧坐骨神经损伤,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创伤后即刻分别于神经损伤局部肌肉间隙内给予复方红芪提取液原药每侧0.4ml,NGF每侧100U,生理盐水每侧0.4ml;正常组不予处理。术后4周行损伤远端神经横切片锇酸染色,计数腓总神经轴索总数目及单位视野再生髓鞘数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腓总神经轴索总数目复方红芪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显著低于NGF组(P<0.05);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复方红芪组均数优于对照组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5>0.05),NGF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红芪提取液局部应用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  相似文献   

18.
曹希勤  刁凤声  田迪 《中国康复》2010,25(4):250-252
目的:观察复原再生汤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方法:Wistar大鼠60只,采用钳夹左侧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各20只,分别用复原再生汤(F组)、甲钴胺加VitB1(M组)及生理盐水(K组)灌胃。给药4周后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神经电生理学、肌肉及神经组织形态学的检测。结果:给药4周后,F组大鼠SFI指数、神经传导速度及复合肌肉诱发电位振幅及小腿三头肌湿重、肌细胞截面积、有髓神经轴突计数等恢复率均显著优于M组及K组,M组优于K组(均P0.05)。结论:复原再生汤可促进大鼠周围神经损伤早期的修复、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