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经手术治疗的73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出血部位、术前瞳孔有无散大、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出血量、手术时机8个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将ADL 1-3级划为预后良好组,ADL 4-6级划为预后差组。结果:预后良好组和预后差组在术前GCS评分、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术前瞳孔有无散大及手术时机上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出血部位则在统计学上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GCS评分、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与预后ADL分级相关(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56、0.124、0.341。结论:术前GCS评分、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是估计患者手术治疗近期预后有意义的指标,术前瞳孔有无散大、手术时机对评价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了解影响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因素可以更有效的制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otterdam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分系统及外伤性脑干出血血肿影像学特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9月至2015年12月共50例北京市海淀医院及北京市上地医院收治外伤性脑干出血患者入院2周内全部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脑干损伤类型、入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及Rotterdam CT评分等。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外伤性脑干出血的预测因子。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平均年龄(36.24±15.51)岁,共33例患者(66%)死于2周内,患者入院GCS平均(9.14±2.60)分、Rotterdam CT评分(3.06±1.39)分、脑干血肿最大径线(1.51±0.74)cm,血肿量(3.50±2.67)cm3。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GCS、CT评分系统、脑干血肿最大径线及血肿量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当Rotterdam CT评分系统的截断点设置为2分,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88.2%和93.9%,该CT评分系统与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 Rotterdam CT评分系统、患者年龄、入院GCS、血肿最大径线及血肿量可作为判断外伤性脑干出血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行开颅手术并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颅脑损伤患者62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收集术前和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和术后颅内压(ICP)、术前血糖、术前凝血功能、术后瞳孔变化、是否再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及脑膨出原因等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2例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后死亡45例,院内死亡率为72.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开颅手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与存活患者在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GCS评分、术前和术后ICP、术前血糖、术前凝血功能、术后瞳孔变化、术后并发症及脑膨出原因等11个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糖、术后GCS评分、术后瞳孔变化及脑膨出原因均是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根据脑膨出原因,结合术后GCS评分确定治疗措施,积极控制血糖,有助于降低院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影响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37例行开颅手术的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个月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死亡情况,将GCS评分小于等于术前及死亡的病例作为未好转组,GCS评分大于术前者作为好转组,统计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体重、出血位置、是否破入脑室、是否合并脑疝、出血量、最高收缩压、血肿清除量等方面与手术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前GCS评分、出血量、破入脑室、合并脑疝、术前最高收缩压等因素为影响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前积极控制血压,出血后对符合手术指征者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可能会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7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SAP患者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年龄、有无糖尿病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气管切开及呼吸机治疗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AP预后不良与GCS评分<8分、年龄≥65岁及气管切开有关.结论:GCS评分<8分、年龄≥65岁是SAP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气管切开对意识障碍伴呼吸功能不全的SAP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Nesfatin-1表达水平与术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1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瞳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中线结构移位5 mm患者数、血常规和生化指标。记录手术至复发的生存率(RFS)和手术至死亡或末次随访的生存率(O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并且应用Log-Rank法比较2组患者生存曲线差异。结果: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48例(40.68%)和预后不良组70例(59.32%)。预后良好组中线结构移位5 mm患者数、入院时间、血浆hs-CRP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GCS评分、血糖、血浆FIB、血浆Nesfatin-1、瞳孔评分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中线结构移位5 mm患者数、血糖、入院时间、血浆hs-CRP、血浆FIB、血浆Nesfatin-1、瞳孔评分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中线结构移位5 mm患者数、血浆Nesfatin-1、瞳孔评分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浆Nesfatin-1高表达水平有利于提高患者RFS和OS生存曲线(P0.05)。结论:GCS评分、中线结构移位5 mm患者数、血浆Nesfatin-1、瞳孔评分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患者血浆Nesfatin-1高表达水平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8例已接受开颅手术的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好转组(术后第30天GCS术前)和未好转组(死亡或术后第30天GCS评分≤术前),统计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出血量、出血部位、术前GCS、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是否合并脑疝、最高收缩压、血肿清除率等资料,分析上述因素与患者预后是否相关。结果:出血量、术前GCS、出血破入脑室、合并脑疝、术前最高收缩压等为预后的危险因素(x2=4.430、-8.432、14.560、9.134、2.160,P0.05)。结论: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颅内出血量越大、术前GCS越低、出血破入脑室、合并脑疝、术前最高收缩压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的近期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3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近期疗效进行回顾分析。预后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好转(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和未好转(进步、病情无变化、恶化和死亡),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统计,使用u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术前血压水平和性别不是危险因素,而患者年龄、入院GCS评分、出血量、出血部位、糖尿病史、破入脑室、意识障碍、脑室受压、术后有无再出血和并发症在预后好转组和未好转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影响微创血肿清除术近期疗效的因素很多,术前应积极干预。年龄、入院GCS评分、出血量、出血部位、糖尿病史、破入脑室、意识障碍、脑室受压、术后有无再出血和并发症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ICU中枢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中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aEEG监测,包括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和aEEG监测,确定aEEG、GCS评分,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以及生存预后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通过生存预后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有无癫痫发作、有无自主呼吸及有无高热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而aEEG、GCS评分与预后有明显相关性(P0.05);2对患者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在第24小时、72小时以及1周3个时间节点,使用aEEG评分来评估患者的生存预后要比使用GCS评分方法来评估更好(aEEG4分及GCS8分)(P0.01)。结论:aEEG评分预测患者的生存预后明显好于GCS评分(aEEG4分及GCS8分),可以根据aEEG评分对ICU中枢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以及生存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量平衡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预后评估,能量平衡计算,并观察各项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颅内血肿量、瞳孔变化、GCS评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预后不良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明显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伤后第3周住院时,患者的摄入能量为(8276.56±1542.29)J ,大于目标能量[(8239.36±1493.57)J],呈现能量正平衡状态。结论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因素包括颅内血肿量、瞳孔变化、GCS评分、脑挫裂伤范围、并发症等,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预后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2003-01~2007~(-1)2入院治疗的127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对其损伤后病情演化情况,从GCS评分、年龄、颅脑损伤类型、手术时机、高血糖、呼吸功能不全和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等方面综合分析多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GCS评分越低,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概率也随之下降;合并弥漫性脑肿胀、广泛性脑挫裂伤、脑内多发性血肿、脑干损伤患者较以单发性颅内血肿为主要表现者死亡率高;伴有明显血糖升高、呼吸功能不全、并发大面积脑梗死者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并对疾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结论 颅脑损伤的程度、类型及年龄因素直接影响预后,且手术时机、损伤后高血糖、呼吸功能不全、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等因素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预后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患者早期血糖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8例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行GCS评分,分为重型脑挫裂伤组(GCS 3-8分)、中型脑挫裂伤组(GCS 9-12分)和轻型脑挫裂伤组(GCS 13-15分);住院治疗2周时进行早期预后评分(COS评分),分为死亡或植物生存组(GOS 1-2分)、残疾组(GOS 3-4分)和良好组(COS5分)。入院时测定血糖,将其测定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糖均值对比:重型组、中型组与轻型组两两对比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死亡或植物生存组、残疾组与良好组两两对比均值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挫裂伤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血糖升高程度与与脑挫裂伤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脑挫裂伤愈严重,GCS评分越低,入院时血糖含量越高,其预后也越差,GOS评分越低。早期检查血糖可作为伤情及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术后生存状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90例,根据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进行评估,术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昏迷指数评分(GCS)、术前有无脑疝,术后因素包括脑肿胀程度、脑搏动分级,术中因素包括有无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术中血肿量的多少、有无明确出血点。同时比较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GCS、脑疝、脑搏动等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存活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OR=2.942,P=0.031)、GCS评分(OR=3.522,P=0.020)、有无脑疝(OR=1.933,P=0.043)、脑搏动(OR=1.782,P=0.005)等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年龄、术前GCS评分、术前有无脑疝、脑搏动恢复程度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75岁以上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106例75岁以上A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对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合并脑挫裂伤、血肿侧别、血肿厚度、中线偏移、脑疝、环池状态等指标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入院GCS评分低于8分患者预后不良率为87.1%,合并脑疝的患者预后不良率为95.0%.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厚度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入院GCS评分、合并脑挫裂伤、血肿侧别、血肿厚度、中线偏移、脑疝、环池状态与近期预后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GCS评分、环池状态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Wald值分别为6.518、11.616,表明两者对近期预后影响最大.结论75岁以上AS-DH患者近期预后为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入院GCS评分和环池状态对近期预后影响最大,入院GCS评分≤8分、环池闭塞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开颅手术治疗额叶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手术治疗的额叶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110例,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单侧开颅手术(观察组,n=60)、双侧开颅手术(对照组,n=50),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手术前后患者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乳酸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地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进行患者预后评估,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6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组患者的血清NSE、S100β蛋白、血乳酸浓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血清NSE、S100β蛋白、血乳酸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额叶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采用单侧开颅手术相对于双侧开颅手术其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在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与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PSH)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分析PSH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收治的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诊治信息。按照是否合并PSH将患者分为PSH组(n=27)和对照组(n=99),对相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分析PSH对中重度颅脑损伤预后[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患者126 例(男性 82 例,女性 44例),共有27例发生了PSH(21.4%)。与PSH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入院时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OR=3.21,95%CI=1.31~7.87,P=0.011),GCS<8分(OR=4.34,95%CI=1.73~10.93,P=0.002),创伤后急诊CT提示存在脑挫裂伤(OR=4.29,95%CI=2.55~8.26,P<0.001),颅内出血量≥50 ml(OR=2.33,95%CI=1.42~5.13,P=0.003)以及后期出现脑积水(OR=3.57,95%CI=1.36~9.37,P=0.010)。而PSH又与住院时间>1个月(OR=5.21,95%CI=2.88~7.42,P=0.002)和GOS 1~3分有关(OR=1.75,95%CI=1.24~3.78,P=0.009)。结论 PSH是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PSH的发生与入院时收缩压较高、GCS较低、合并脑挫伤以及后期合并脑积水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合并PSH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黄煌  李幼霞  杜淑华  邓西龙 《新医学》2021,52(8):594-598
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估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临床预后及脑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6例合并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术后6 h 内aEEG数据。主要临床结局为患者离开ICU病房时的状态及转出ICU后1个月的脑功能预后[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评分(CPC)]。用Spearman 秩相关分析aEEG与GCS、APACHE Ⅱ评分之间及其与临床预后及脑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6例患者中男23例、女3例,年龄(59.4±8.61)岁;术前GCS 3分 7例,4 ~ 8分16例,9 ~ 15分3例;APACHE Ⅱ评分<15分11例,16 ~ 30分11例,>31分4例;aEEG正常(Ⅰ级)5例,中度异常(Ⅱ级)10例,重度异常(Ⅲ级)11例;存活18例,死亡8例,存活患者中脑功能预后良好(CPC 1 ~ 2分)6例,脑功能预后不良(CPC 3 ~ 4分)12例。存活组及死亡组术前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aEEG分级和术前GCS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脑功能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术前APACHE Ⅱ评分级别与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而aEEG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aEEG技术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合并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脑功能情况,对预测临床预后及评价脑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后脑内血肿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0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14例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挫伤及脑内血肿的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脑内血肿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颅脑损伤后脑内血肿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原发的脑内血肿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瞳孔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头颅CT中线偏移程度、环池是否消失与是否手术密切相关。结论:若颅脑损伤患者的头颅CT影像显示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或者原发的脑内血肿量大,则需严密监测头颅CT。一旦出现瞳孔变化、GCS评分降低、中线偏移或者环池消失,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王芳 《中国康复》2020,35(1):27-30
目的:评估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未通过率,寻找与未通过筛查的相关预测因素,以及筛查未通过后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我科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用多伦多床旁吞咽筛查试验(TOR-BSST)进行吞咽困筛查,收集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合并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分(APACHEII)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SC)等相关临床参数,运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脑卒中后身体功能恢复情况。根据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N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评估接受吞咽困难筛查失败的预测因素和筛查失败后的相关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中,年龄、语言障碍、GCS评分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此外,轻度和重度脑卒中、姑息治疗的患者吞咽困难筛查未通过率较高(P<0.01)。多因素分析中,与吞咽困难筛查成功与否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语言障碍、GCS评分、卒中严重程度、姑息治疗(P<0.05,0.01)。吞咽困难筛查未通过组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留量胃管和放置经皮喂养管明显增加,其严重残疾比例更高及住院时间和30d死亡率更高(均P<0.01)。结论:高龄、语言障碍、GCS评分、卒中严重程度、姑息治疗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筛查失败的危险因素,并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