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 ,蕲艾是艾叶中最著名的品种 ,道地药材。介绍了艾与蕲艾的植物学特征和药用历史、用途与疗效 ;综述了各地艾叶品种的挥发油含量、成分及其各成分的相对比例 ,艾的成分及含量 ,不同采用期和不同提收方法蕲艾油含量的变化 ,以及水蒸汽蒸馏母液的成份与含量 ;探讨了艾与蕲艾的综合开发战略 ;并综述了艾与蕲艾开发的现有技术 ,产品的相关专利和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2.
栽培蕲艾与野生蕲艾的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扩大艾叶的地道品种蕲艾的资源,探讨栽培蕲艾与野生蕲艾的质量。方法:通过对其挥发油含量、燃烧热值、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栽培蕲艾的挥发油含量,燃烧热值,微量元素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的。结论:栽培蕲艾的质量比野生的要好。大力发展家种,不仅扩大了蕲艾的药材资源,而且还可以提高蕲艾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蕲艾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产于湖北蕲春的艾叶进行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利用大孔树脂、SephadexLH-20、MCI gel CHP-20、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UV、1 H-NMR、13 C-NMR及二维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蕲艾叶中分离到6个黄酮单体化合物,分别为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1)、5,7,3′,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2)、5,7,4′,5′-四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3)、芹菜素(4)、木樨草素(5)和槲皮素(6)。结论: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蕲艾的历史地位与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全喜 《中药材》1995,18(8):426-429
本文回顾并介绍了蕲艾Artemisia argyi cv.qiai历经500多年医家应用比较,被视为艾中珍品,以及近代在化学成分和临床应用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蕲艾挥发油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蕲艾挥发油进行初步毒理学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一次性灌胃急性毒性实验,日本大耳白兔完整及破损皮肤刺激性实验,日本大耳白兔眼结膜法、耳壳法观察药物刺激性实验,昆明种小白鼠过敏反应实验.结果:小鼠口服灌胃给药LD50为3.74ml/kg.该药对日本大耳白兔完整、破损皮肤,对日本大耳白兔眼结膜、耳壳均无刺激性.小鼠过敏反应实验中未发现有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6.
蕲艾、北艾、川艾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宗国  余学龙  陈艺球 《中草药》1996,27(3):138-140
蕲艾、北艾和川艾是菊科植物中有代表性的品种。通过对它们的挥发油进行色谱一质谱联用分析,比较研究了各自的组分数、各组分的含量和出油率等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蕲艾具有出油率高、中烟份含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蕲艾根状茎质量和育苗条件对其繁育种苗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用于育苗的蕲艾根状茎规格等级,制定蕲艾种苗的质量分级标准.方法 在大棚和大田这两个不同育苗条件下进行试验,对蕲艾根状茎按其部位、长度、直径进行分类并播种,于出苗期测定不同处理下蕲艾种苗的幼苗存苗率、出苗增值率、苗高、地径、叶片数、叶片大小、须根数和...  相似文献   

8.
蕲艾挥发油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蕲艾挥发油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灌胃给药7天和14天,测量免疫器官重量,并用MTT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结果:灌胃7天蕲艾挥发油能使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显著上升,细胞增殖指数均有显著提高.结论:蕲艾挥发油能提高小鼠免疫器官重量以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蕲春蕲艾头茬艾与二茬艾植株农艺性状、产量和叶片品质的差异。方法 测定头茬艾与二茬艾的农艺性状与产量,比较其出绒率,测定总挥发油的含量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艾叶挥发油中的共有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头茬艾与二茬艾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的含量。结果 二茬艾的株高和茎粗与头茬艾相比分别降低了50.26%和37.66%,叶片产量降低了38.46%,叶茎比升高47.46%;二茬艾的出绒率比头茬艾提高了66.34%,总挥发油含量降低了12.9%,艾叶挥发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90%,相似度较高;从6批蕲艾叶片挥发油中选取31种共有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头茬艾与二茬艾叶片中挥发性组分无明显差异且主要药用成分桉油精的差异较小,但有16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二茬艾中除隐绿原酸的含量低于头茬艾外,各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含量或上升或变化不明显,整体来说二茬艾中黄酮和酚酸类成分的含量高于头茬艾。结论 蕲艾头茬艾与二茬艾的产量、质量比较结果,可以为蕲艾二茬艾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蕲艾(A.argyi Lev1.etVant.CV.‘q i ai’)无公害生产的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肥料、农药使用的原则和要求,生产和管理等系列措施。本标准适用于蕲春县蕲南地区蕲艾露地无公害生产。2引用标准本标准的引用标准2.1 GB3095—96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含量与化学成分的差异,为蕲艾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蕲艾叶、蕲艾花、蕲艾茎及5月至10月不同采收期的蕲艾叶精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蕲艾叶精油含量显著高于蕲艾花与蕲艾茎,且蕲艾叶精油化学成分种类与相对含量均高于蕲艾花与蕲艾茎。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提取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6月蕲艾精油含量最高。经SD-GC-MS分析表明,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均检测出含量较高的桉油精、樟脑、冰片和α-蒎烯等。结论:蕲艾叶为蕲艾的最佳药用部位,且6月为蕲艾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鉴定蕲艾种质资源并为优质选育和推广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8份蕲艾样品进行扩增,并用PopGen1.32和GenAlEx 6.5等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通过预实验筛选的11条引物共扩增出184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4条,多态性条带占比100%。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Ne)变化范围分别为1.4728~1.5924和1.2867~1.3977,Nei’s总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数(Ht)为0.3521,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4187,基因流(Nm)为0.6940,表明蕲艾遗传多样性较高,不同类群间有一定的分化和基因交流。根据UPGAME聚类分析结果,相似性系数为0.73时,48份艾草材料可被分为五个类群,其中类群4(野艾)和类群3(赤艾)的一致度最高,遗传距离最近,而类群2(白艾)和类群1(香艾)的一致度最低且遗传距离最远。结论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蕲艾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可为蕲艾的鉴定以及资源挖掘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蕲艾干物质及矿质元素累积与分配规律,为高产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选择“蕲青1号”和“蕲黄1号”2个蕲艾栽培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时期蕲艾不同器官干物质的构成特点、各器官矿质元素含量和累积分配特性及蕲艾叶片挥发油含量和2种指标组分桉油精、龙脑的动态变化。结果 2—3月为蕲艾生长初期,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进入4月份蕲艾生长加快,4—6月中旬为营养生长盛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茎及叶;6月下旬蕲艾进入生殖生长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茎,8月花期后不再进行干物质积累。全生育期蕲艾挥发油含量在整个营养生长盛期维持在1.10%以上的较高水平,6月14日最高可达1.33%(蕲青1号)、1.23%(蕲黄1号),桉油精相对质量分数在营养生长期达到峰值为8.67%(蕲青1号)、13.07%(蕲黄1号),龙脑相对质量分数在生长初期达到峰值为2.63%(蕲青1号)、5.94%(蕲黄1号),叶片中矿质元素氮、磷、钾、锌同挥发油含量和桉油精、龙脑相对含量呈正相关。9种矿质元素中,大量元素氮、磷、钾、钙的含量和微量元素铁、锌的含量在生长初期达到最高值,以茎、叶含量高;大量元素镁和微量元素锰、铜的含量在营养生长期含量最高,此时期其他元素含量下降,养分逐渐向蕾、花等器官中转移。全生育期中不同器官的钾、钙、锌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叶>茎>根,氮、磷、铜、镁、锰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叶>根>茎,铁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根>叶>茎。蕲艾干物质总量与营养元素吸收量间呈正相关关系,蕲艾对大量元素吸收表现为钾>氮>磷>钙>镁,各元素吸收比约为2.66∶2.51∶0.6∶0.11∶0.04,对微量元素吸收表现为锰>铁>锌>铜,各元素吸收比例约为0.25∶0.17∶0.05∶0.04。药材生产过程中,每生产蕲艾药材100 kg需要5种大量元素的量分别约为钾4.11 kg,氮3.58 kg,磷0.91 kg,钙0.18 kg,镁0.06 kg,需要5种微量元素的量分别约为锰6.64 g,铁2.56 g,锌1.30 g,铜0.92 g。结论 蕲艾应施足有机肥和磷、钾肥做底肥,4—6月营养生长盛期是蕲艾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也是营养元素需求的最大效率期,应及时追肥和早追肥,施肥以氮肥为主,并加以适量微肥,钙、镁肥从营养中期开始需求较大,后期应及时施入保证留种田植株营养生长,为蕲艾药材的品质提供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蕲艾Artemisia argyi的抗炎活性,筛选其最佳抗炎活性部位,确证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性细胞模型,给予蕲艾水部位、正丁醇部位、醋酸乙酯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归纳蕲春县蕲艾新型种植模式及其技术要点。方法 通过实地调研和课题组在蕲艾种植方面的相关研究总结,对蕲春县蕲艾传统种植方式进行改进和修正,并采用新的种植模式在蕲春县进行示范推广,探讨该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 总结出蕲春县蕲艾“五改两促”的新型种植模式,其核心技术包括改春种为秋(冬)种、改栽苗为植根(根状茎)、改宽畦为窄垄、改化肥为配施、改单茬为多茬、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和促进综合开发利用。结论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蕲艾传统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蕲艾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为蕲艾规模化种植和经济效益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蕲艾提取液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Smad3、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肝纤维化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Wister大鼠72只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小、中、大剂量蕲艾提取液处理组和丹参对照组,采用猪血清腹腔内注射法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病理切片HE染色评价各组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组织Smad3、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各蕲艾提取液处理组与肝纤维化模型组相比,组织病理学上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肝组织中Smad3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Smad7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蕲艾提取液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Smad3的表达,上调Smad7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比较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的化学成分,为艾灸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以2007年、2008年、2009年蕲艾叶为原料,加工成3:1,5:1,8:1,15:1等不同比例的艾绒,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进行半定量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其含量有较大差别:年份越久、艾绒比例越高,易挥发成分的相对含量越少,难挥发成分含量越多。表明蕲艾叶及艾绒挥发油成分基本是安全的。陈年高比例艾绒挥发油以难挥发成分为主,如刺柏脑、石竹素、石竹烯等,这些难挥发物质可能就是艾灸时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肝病(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转变的必经途径,研究证实,肝硬化不可逆,而肝纤维化是可逆的.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我科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蕲艾煎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24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蕲艾煎剂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72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6例阿德福韦酯片,10mg/次,1次/d,口服。治疗组86例蕲艾煎剂,水煎50mL/次,1剂/次,3次/d,口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3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III、IV-C)、不良反应。连续治疗6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3例,有效3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显效35例,有效26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0.9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蕲艾煎剂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栽培品种蕲艾与蕲艾不同部位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蕲艾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分别提取七尖蕲艾,五尖蕲艾,金艾的叶、籽、茎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相同栽培品种蕲艾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质量分数除樟脑外均高于蕲艾籽与蕲艾茎,其中七尖蕲艾叶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质量分数均高于五尖蕲艾叶及金艾叶。经HS-SPME-GC-MS分析表明,不同栽培品种蕲艾的不同部位均检测出质量分数较高的桉油精,樟脑,侧柏酮,α-蒎烯,1-石竹烯和氧化石竹烯等。结论:七尖蕲艾叶为上述3种栽培品种蕲艾的最佳药用部位,其籽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