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究分析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来院就诊的急性轻型脑卒中合并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高分辨核磁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将其分为A组(1~4个)和B组(4个),各45例,记录并比较患者脑内微出血位置、数目、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情况。结果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的3级脑内微出血比例明显偏高(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的2级、3级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比例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3级、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2级均是并发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与脑微血管病变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数目越多,合并脑内微出血、脑白质改变程度越严重,观察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情况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微出血的一般情况,分析其出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脑梗死、防止脑出血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脑梗死的患者进行SWI检测,观察其微出血情况,根据有无脑微出血而分为微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脂、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脑白质疏松症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情况.结果 微出血组患者的年龄低于无出血组,微出血组患者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症的人数较无出血组比例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症等情况,临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时要注意以上危险因素,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WI评估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内微出血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5月在我院就诊行颅脑MRI及SWI检查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比较相关性;结果 CMBs的SWI序列表现及分布情况85例患者均有CMBs的存在;200例腔隙性脑梗死85例发生CMBs,发生率42.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CMBs的级别与腔隙性脑梗死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45,P=0.0009);结论 SWI对CMB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明显提高CMBs的检出,且CMBs的数量与腔隙性脑梗死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高血压性脑微出血的检出率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有脑部症状的高血压患者98例在常规MRI扫描基础上增加SWI序列检查,比较常规MRI与SWI扫描对脑微出血检出率,分析微出血与出血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灶的相关性。结果:SWI扫描脑微出血检出率75.51%,高于常规MRI的2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扫描显示,24例无脑微出血中发现6例(25.00%)出血性卒中灶,1例(4.17%)腔隙性脑梗死灶。74例脑微出血中发现46例(62.16%)出血性卒中灶,27例(36.49%)腔隙性脑梗死,其中8例(29.63%)同时出现出血灶及缺血性梗死灶。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微出血组高于无微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出血各分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微出血组高于无微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Ⅲ度微出血组高于Ⅱ度组,Ⅱ度组高于Ⅰ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组与0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8例微出血患者合并大面积脑梗死,2例为Ⅱ度微出血,6例为Ⅲ度微出血,其中2例发生出血性转化。结论:SWI序列扫描提高了诊断高血压性微出血的敏感性,对判断脑血管病危险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应作为高血压性脑损伤患者常规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检测结果将其分为脑微出血组(31例)和无脑微出血组(39例),分析脑微出血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程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等均与脑微出血发生有关联(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腔隙性脑梗死数目等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微出血组患者认知功能多项指标评分均低于无脑微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腔隙性脑梗死数目等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微出血发生易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发生脑微出血(CMB)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新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进行常规磁共振显像(MRI)和磁敏感技术显像(SWI)扫描,根据有无CMB分为SWI(+)组和SWI(-)组,记录患者年龄及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高血脂、脑白质疏松症发生情况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CMB的发生部位进行统计。结果 48例中,SWI(+)组30例,SWI(-)组1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及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糖尿病、高血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B的发生部位以基底节、丘脑为主。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CMB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年龄、脑白质疏松症有关。脑梗死合并CMB多发生于基底节、丘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65例以及对照组9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微出血患病率最高的为脑出血,脑微出血患病率为80.3%,其次是脑梗死,脑微出血患病率为60.9%,脑白质病的脑微出血患病率为38.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微出血患病率为22.2%,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脑微出血患病率为18.8%,对照组为13.3%,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病、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和胆固醇为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和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脑微出血危险因素为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病、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和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瑞龙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7):1981-198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就诊资料完整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75例,同期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者103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常规行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扫描,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为82.3%(14/17),脑梗死患者为45.9%(112/24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21.4%(3/14),对照组为13.4%(14/103),其中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患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高血压、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无脑白质病、有无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是否使用阿司匹林患者脑微出血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OR=2.211,95%CI(1.181,4.009),P<0.05]、脑出血[OR=18.046,95%CI(4.801,65.897),P<0.01]、高血压[OR=2.216,95%CI(1.231,4.010),P<0.01]、脑白质病[OR=5.003,95%CI(2.988,8.369),P<0.01]、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OR=2.402,95%CI(1.431,3.901),P<0.01]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血管病中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的脑微出血患病率较高,脑梗死、脑出血、高血压、脑白质病及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信全 《医学综述》2013,19(8):1510-15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观察,将其中有微出血灶者51例作为试验组,73例未发现有微血灶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有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灶(CMBs)发生以及影响CMBs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行MRI常规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检查的1 6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进行病例匹配,最终将CMBs阳性和阴性患者各668例分别纳入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临床资料的差异。按照CMBs个数,将CMBs阳性患者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比较三者临床资料有无差异。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脑白质稀疏(LA)和腔隙性脑梗死(LI)等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年龄与CMBs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轻度、中度及重度CMBs患者的高血压、LA及LI级别亦有显著差异(P<0.05)。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LA以及LI级别与CMBs数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高血压及年龄是CMBs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且CMBs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LA和LI的程度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微出血后的血压波动变化特点.方法 有高血压病史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3例,根据1.5 T磁敏感加权成像磁共振扫描分为有病后新发微出血患者组(48例)和无新发微出血患者组(65例),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两组间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日间收缩压负荷值、日间舒张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及非杓型血压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讨论 高血压在微出血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微出血患者昼夜血压负荷升高更加明显,应加强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2.
徐超  庞晓 《当代医学》2013,(25):80-8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入组的122名高血压病人行头颅CT或MRI,根据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60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B组)62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两组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B组24h、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P<0.05);B组与A组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P>0.05);A组、B组之间24h、日间、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SWI)技术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脑微出血(CMBs)病变,评估SWI序列在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微出血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50例腔隙性梗塞患者,同时收集同期5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共100例。两组均行颅脑常规磁共振(包括T2WI、T2FLAIR、T1FLAIR)及SWI检查。图像评价:对常规序列及SWI显示CMBs的例数、部位、数量及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SWI及常规序列上腔隙性梗塞灶数目与微出血灶严重程度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24例腔隙性梗塞在SWI序列清楚显示CMBs病灶,仅3病例在T1WI序列显示,5病例在T2WI上显示,SWI、常规T2WI及T1WI序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WI序列中,对照组、腔隙性梗塞组的微出血阳性率及微出血灶数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腔隙性梗塞组中,腔隙性梗塞数目与微出血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SWI序列显示腔隙性梗塞患中微出血灶优于常规序列,对腔隙性梗塞患者怀疑脑内有微出血时,SWI序列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力 《中外医疗》2013,32(14):30-3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发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入住该院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磁敏感技术显像(SWI)和常规磁共振显像(MRI)扫描,并根据患者有无脑微出血分为两组,监测患者的年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症、高血脂的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部位进行相应的统计。结果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CMBs患者为28例,无并发CMBs患者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脑微出血的部位多位于丘脑。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CMBs与患者年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症有关,并且多发于患者丘脑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Ⅱ型腔隙(LI 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7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LI Ⅱ的发生率25.84%.合并LI Ⅱ组年龄、男性比例、入院时舒张压水平、嗜刚果红物质血管病和陈旧性脑卒中史的患病率高于无LI Ⅱ组(均P<0.05),两组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舒张压水平、陈旧性脑卒中史、嗜刚果红物质血管病、脑白质疏松程度和腔隙性脑梗死数量是LI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有较高的LIⅡ发生率,积极监控血压,行SWI序列检查提前发现LIⅡ的发生及发展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阐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相关机制。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680例脑梗死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MRI的SE (自旋回波序列)、FSE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E (场回波序列)、GRE (梯度回波)扫描,调查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因素,对所有危险因素进行分类、总结、分级,使用χ2检验和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统计。 结果 患者发生脑微出血因素包括:年龄、饮浓茶史、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史、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稀疏、高血压史、心力衰竭史、平均动脉压、脑梗死次数及血液学检查中的血小板含量、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动脉压、心衰、APTT是患者出现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白质稀疏严重程度加大后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随之增加。随着腔隙性脑梗死分级的增大,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结论 脑微出血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平均动脉压、心衰以及APTT,脑微出血的发生与急性脑梗死没有直接关系,抗栓溶栓治疗并不是脑微出血出现的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既存在颅内较大血管病变,又存在微血管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腔隙性脑梗死并微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的198例病人行T2WI、T1WI、T2FIAIR、SWI序列MR颅脑平扫,比较各序列显示微出血的敏感度。结果 102例(51.5%)病人脑实质内有微出血灶,SWI序列显示病灶607个,T1WI序列检出95个,敏感度为15.7%;T2WI序列检出159个,敏感度为26.3%;T2FLAIR检出病灶190个,敏感度为31.3%;DWI序列检出93个,敏感度为15.3%。各序列检出病灶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4.04,P<0.05)。结论 SWI序列检出微出血敏感度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新郑市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86例,分析与整理临床基本资料,所有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确诊,依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影像检测结果将其分为CMBs阳性组51例和CMBs阴性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其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MBs阳性组患者年龄大于CMBs阴性组;患高血压、有抗栓药物服用史、脑卒中史的患者占比均高于CMBs阴性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Fazekas量表评分、腔隙性梗死灶分级均高于CMBs阴性组(P<0.05);以脑血管病患者CMBs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高血压、Fazekas量表评分较高、腔隙性梗死灶分级较高均为影响脑血管病患者CMBs的危险因素(O^R=1.353,1.571,1.560,1.631,P<0.05)。结论高龄、患高血压、Fazekas量表评分较高、腔隙性梗死灶分级较高均为影响脑血管病患者CMBs的危险因素。基于此,临床上可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患者的脑白质稀疏程度,预防患者发生CMBs,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患病率以及对脑出血患者发生脑微出血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00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来我院就诊的非神经中枢性系统障碍的患者为对照组。入组患者均行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扫描,记录的观察组及对照组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特别是要注意搜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吸烟、酗酒、糖尿病、高血压的情况),还要搜集患者的自身与脑微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的情况(如高脂血症、腔隙性脑梗死灶量、脑白质疏松程度、高血压、脑出血、胆固醇)。结果观察组中脑微出血的患病率为(75%):其中脑梗死的患病率为(83.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病率(66.7%);对照组中脑微出血的患病率为(15%),脑梗死的患病率为(44.9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病率(36.11%)。结论脑血管病中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患病率较高,脑梗死、脑出血、高血压、脑实质病及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根据是否合并脑微出血分为脑微出血组和非脑微出血组各50例,2组患者均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并探讨相关因素.结果 脑微出血组年龄、既往卒中史、脑白质疏松(LA)、腔隙性梗死(LI)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微出血组(P<0.05);脑微出血组各项MMSE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微出血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LA、LI等,且脑微出血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受到损害,临床实践中要采取措施合理进行高危因素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