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医院接收的12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抗凝治疗,试验组给予导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与健肢的周径差值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膝上20 cm处与膝下20 cm处患肢与健肢的周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膝上20 cm处与膝下20 cm处患肢与健肢的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导管溶栓治疗,能够有效减小患肢与健肢的周径差值,提高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在超声介入下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及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2例,均采用超声介入下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及置管溶栓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为半年,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腘静脉穿刺(1.72±0.03)次,手术时间(27.29±5.91)min,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治疗后,患侧和健侧膝上15cm周径差(3.46±1.05)cm、患侧和健侧小腿最粗周径差(1.68±0.65)cm,分别小于治疗前的(7.22±2.13)cm、(4.12±1.23)cm,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中,采用超声介入下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及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王晓萍 《现代保健》2012,(18):119-12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方法:对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14例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1例流产,1例发生严重肺栓塞后经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后行剖宫产,1例并发胎盘早剥,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1例患者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剖官产术,1例要求结束妊娠,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人工流产术;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15d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患肢周径与健侧差距缩小到(1.9±0.4)cm。新生儿均正常健康,新生儿出生10min Apgar评分均〉8分。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治疗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首选低分子肝素(或肝素),非必要情况下不宜用溶栓治疗。应用下肢静脉滤器要把握适应证,必要时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防止发生严重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治疗的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患者的溶栓治疗为应用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疗与常规溶栓治疗将其分入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后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改善情况以及肢体消肿率、溶栓率、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肢体消肿率、溶栓率均明显高于参考组(P均<0.05);两组溶栓前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溶栓后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痊愈2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痊愈19例,有效6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6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回流障碍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VTE为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许多物质均参与其形成,同时许多因素影响其发生,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显著减少VTE的发生,以抗凝为基础的及时正确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新的治疗药物也将为患者带来福音.但在中国血栓发生的风险尚未被充分认识,妇科围手术期止血与抗凝管理更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本院骨外科手术患者631例,术后出现下肢DVT患者79例为观察组,未发生下肢DVT患者552例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患者性别、年龄、慢性疾病、手术时间、骨折部位及诊治措施等与下肢DVT等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防策略。结果休克、术中使用止血带、合并慢性病、应用呼吸机及多发骨折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28.47%(39/137)、15.87%(33/208)、17.16%(29/169)、19.05%(28/147)和16.58%(31/187),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58.32±6.11)岁、(162.74±14.36)min、(74.23±9.44)h和(11.58±3.17)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外科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疾病严重程度、术中是否应用止血带、合并慢性病及骨折部位等相关。加强患者术后下肢DVT评估,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有效预防和避免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及产褥期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关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6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7例孕产期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DVT患者中,9例发生在妊娠期,17例发生在产褥期,1例发生在人流后;2例合并肺栓塞.经治疗,25例痊愈;9例妊娠期DVT患者中,1例引产,8例孕期顺利,均剖官产结束分娩,无足月低体重儿、窒息儿及畸形.结论 孕产期是DVT高发期,给予抗凝、溶栓、降低血液粘滞度等治疗多能治愈,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积极预防,早期诊治可减少并发症及远期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子痫前期的临床特征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效果分析。方法 将2016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84例妊娠期糖尿病(GDM)合并子痫前期(PE)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84例单纯GDM患者作为对照组,均为单胎妊娠,分娩孕周≥32周,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孕期血糖水平、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年龄、孕次、孕期增重与对照组相当(P>0.05),但观察组产次、孕前BMI高于对照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期FPG、2hPG、HbA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转NICU、FGR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5min 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胎膜早破、巨大儿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 GDM合并PE的病情严重,孕前BMI较高是重要危险因素,且对妊娠结局有不良影响,临床应加强孕前BMI干预和孕期血糖、血压监测,有助于降低GDM合并PE风险,在发病早期即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行综合化护理中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因患妊娠合并宫肌瘤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对综合化护理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结果: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综合护理产生影响的因素是肌瘤大小、位置、形状、患者白细胞计数等,经综合化护理后,32例患者均顺利分娩,1例出现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是(8.9±1.2),均未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护理难度较大,需提高警惕,以对妊娠结局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0.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统称。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少数见于肠系膜静脉、上肢静脉、颈静脉或颅内静脉系统;若血栓脱落阻滞于肺动脉会导致PE。与非妊娠妇女相比,孕产妇VTE的发病率约增加4~5倍,国外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其发病率为(0.6~1.8)/1 000,  相似文献   

11.
围生期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孕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治及结局.方法 对2009年至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28例孕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同期分娩的280例未发生DVT孕妇进行对比,分析其高危因素、早期诊治及母儿结局.结果 研究组28例患者中DVT发生在妊娠期5例,发生在产褥期2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龄及剖宫产分娩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χ2值分别为4.031、18.070,均P<0.05).而其他危险因素如孕前体质指数(BMI)≥24kg/m2、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双胎妊娠、产后出血≥1 000mL等与DVT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但93%患者都有1~4项高危因素.研究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抗凝治疗,所有患者正常生存,无不良预后.结论 孕产妇在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高危因素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D-二聚体值升高对诊断深静脉血栓无特异性,对于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产妇,抗凝治疗是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抗凝因子变化.方法 110例AECOPD患者按下肢深静脉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分析其危险因素及抗凝指标.结果 110例AECOPD患者中,确诊DVT 12例(10.9%),合并肺血栓栓塞症2例(1.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卧床>3 d、吸烟、机械通气的例数增多及住院时间延长(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S含量下降(P<0.05)及血D-二聚体含量增加(P<0.05).结论 造成AECOPD患者制动的因素如长期卧床及吸烟、机械通气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且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更容易合并DVT;AECOPD合并DVT患者存在纤溶功能失衡状态,应监测纤溶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导管溶栓术与保守方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82例DVT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保守药物疗法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导管溶栓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患侧肿胀均有明显消退,但观察组治疗后周径差大腿(2.02±1.03)cm、小腿(1.54±0.82)cm较对照组(2.54±1.12)cm、(2.03±1.04)cm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63%)较对照组(15.79%),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保守药物疗法相比,导管溶栓术能有效缓解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肿胀疼痛症状,帮助深静脉血管恢复通畅,溶栓效果较好,且手术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临床治疗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二维CDFI对68例急慢性DVT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分析,与手术、X线造影和临床对照.结果急性DVT患者36例,慢性DVT患者32例.病变位于左下肢者44例(64.7%),右下肢者19例(27.9%),双下肢者5例(7.4%).其中30例(44.2%)患者血栓位于下肢近端静脉,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10例(14.7%)患者位于下肢远端静脉,为胫前静脉、胫后静脉和腓肠肌静脉丛,28例(41.2%)患者血栓累及下肢近端和远端静脉.慢性DVT患者中有21例形成侧支循环.DVT形成有一定的声像特征,二维CDFI结合检出敏感性高,可做血栓定位、确定范围和判断管腔阻塞程度,亦可观察有无侧支和交通支开放.结论二维CDFI是一种简便、快捷、实时、安全、无创及全方位检查方法,对早期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10年住院治疗,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DVT的13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3例老年DVT患者的年龄为65~96(75.8±7.6)岁,其中男83例(62.41%),女50例(37.59%)。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主要累及下肢(84.96%),其中以左下肢最为常见占48.12%,上肢及颈内静脉血栓占15.04%。高血压、动脉硬化及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前3位并发疾病。112例患者(84.21%)应用抗凝治疗,19例(14.29%)接受了溶栓治疗,2例(1.50%)实施了手术取栓术,15例(11.28%)植入了下腔静脉滤器。133例患者共发生肺栓塞16例(12.03%),死亡19例(14.2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及感染是住院老年患者DVT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老年住院患者DVT主要发生在下肢,但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有增多趋势,增龄及感染是老年患者DVT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抗凝药物预防下肢静脉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为进一步用药指导和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查阅432例患者病历档案,然后根据患者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将其分为用药组和非用药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肢体肿胀、皮肤瘀斑、DVT发生率方面有无差别。结果抗凝药物使用组有9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4.46%,未使用组有25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10.87%,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10,P=0.014)。结论术后采用抗凝药物治疗,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北京某大型综合医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管理术后VTE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病案首页数据,查询2012 - 2017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以出院诊断包含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或肺血栓栓塞症(PE)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组采用1∶2匹配方法选择出院诊断无DVT或PE的患者,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纳入试验组患者373例,对照组患者710例。高龄、麻醉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长是术后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术前住院日长、术前采用血栓风险评估、术后采用物理抗凝措施是降低术后VTE风险的因素(P<0.05)。(3)术后卧床时间对不同性别患者的术后VTE的发生风险影响不同;体腔开放性手术的术后卧床时间对术后VTE发生的OR值为1.24(95%CI:1.12~1.38),高于腔镜手术(1.14,95%CI:1.09~1.19)。结论 高龄、麻醉时间长、术后卧床时间长的患者发生术后VTE的风险较高,而术前进行血栓风险评估、术后采取物理抗凝措施可以降低术后VTE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5岁以上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及护理。方法:102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除正规抗凝治疗外,辅以早期功能锻炼和下肢静脉泵等处理来积极预防DVT形成。结果:本组术后1周有16例DVT、术后2周有12例下肢DVT,其中6例发生肺栓塞,死亡2例。结论:对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和抗凝治疗,可以减少DVT。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导管直接溶栓与全身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行抗凝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104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导管直接溶栓组61例和全身溶栓组43例。采用不同溶栓方式溶栓。观察两组静脉通畅率,大小腿中段周胫差、肢体消肿率;出院后随访3~12个月,观察两组DVT复发率、出血相关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导管直接溶栓组静脉通畅率为(75.65±8.29)%,高于全身溶栓组的(56.48±7.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导管直接溶栓组大腿、小腿中段周胫差[(1.39±0.95)、(1.59±0.87)cm]低于全身溶栓组[(2.90±1.09)、(2.43±1.04)cm],消肿率[(79.41±15.46)%、(76.92±10.84)%]高于全身溶栓组[(62.12±13.17)%、(65.52±11.9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8.20%、41.86%)、DVT复发率(6.56%、20.93%)和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8.20%、3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全身溶栓治疗,减少了出血相关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和DVT复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联合尿激酶抗凝、溶栓治疗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例,平均年龄32.62岁;其中,4例剖宫产,经产道分娩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例,妊娠期糖尿病1例。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联合尿激酶抗凝、溶栓治疗。结果6例患者在治疗卜2周症状基本消失。随访6-24个月,复查彩超(CUS)证实下肢静脉管腔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1例,未见明显的栓塞后综合症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联合尿激酶抗凝、溶栓是治疗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