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育影响.方法:选取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0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静脉营养,适量补充热卡,对比两组新生儿喂养15d后的体重变化、黄疸消退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结果:实验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15d后的体重变化、黄疸消退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适当的静脉营养可以促进患儿的体格生长发育,改善患儿代谢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低出血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4例低出生体重儿中24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另30例给予早期单纯静脉营养。观察体重变化、需要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等,监测血清胆红素、血脂、肾功能改变。结果: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体重明显增加。出生7天血清胆红素、肌酐均低于单纯静脉营养组,而14天两组血清胆红素、血脂、肾功能指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缩短病程,明显增加体重,使低出生体重儿尽早适应胃肠喂养,同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青萍  许卫东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260-4261
为了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对48例早产儿中28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另外20例给予单纯经胃肠内喂养。观察两组体重变化、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血生化的变化。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诊断标准〔1〕,系我院2004年5月~2006年1月我科新生儿病房住院患儿。治疗组28例,男18例,女10例,胎龄(31.9±2.01)周,出生体重(1601.25±260.87)g;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胎龄(32.4±1.93)周,出生体重(1580.32±280.27)g。除外消化道畸形,窒息及心肺疾患儿。治疗组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研究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早产低出生儿童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5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55例给予早期单纯静脉营养。观察两组体重增长、腹胀、呕吐、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和达到肠内营养时间。结果试验组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P<0.05),达到肠内营养需要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少。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能明显增加患儿体重、缩短患儿对胃肠喂养的适应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静脉营养,直至吞咽呼吸功能协调再经口喂养,观察两组达足量肠内营养需要时间、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等,并监测血清胆红素、血脂、肝肾功能等.结果 观察组患儿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和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86、4.63、4.01、1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48、4.57、4.61,均P<0.05);两组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是一种较好的营养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性和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将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配对分为早期静脉营养组(早期组)和晚期静脉营养组(晚期组)。早期组于出生后24h内即给予静脉营养供给,晚期组于出生后3d开始静脉营养供给,两组均应用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用量均从1.5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同时,均根据病情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于入院后72h内和1周后检测肝功能、总胆红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尿素氮,每日监测体质量、微量血糖,比较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体质量下降幅度、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过渡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将资料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较晚期组短(P0.01),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较晚期组高(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积极、规范和足量的肠外静脉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营养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2例VLBWI随机分为2组,2组均应用静脉营养提供部分营养液,此外实验组采用生后24h内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比较两组的第1周末摄入热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每日体重增长、达足量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情况,测定两组VLBWI血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实验组每日体重增长增多,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率下降(P0.05);实验组生后7天的GAS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SS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影响VLBWI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而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胎龄≤32周住院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和普通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观察喂养后体格发育指标、喂养相关指标、合并疾病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喂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高于对照组;体重增长所需热量、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喂养耐受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感染、贫血和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由于可提供高热量,有效利用度高,肠道负荷小,且应用方便、能保证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良好的生长发育,同时可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杜萍 《工企医刊》2009,22(4):10-11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情况,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70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40例)于生后24h~72h内采用统一的早产儿配方奶粉经口或鼻饲喂养,对照组(30例)于生后1周内给予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比较生后2周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BW)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7.5%(7/40);对照组56.7%(17/3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10.
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 [方法]对2006年9月~2007年9月生后24 h内陕西省妇幼保健院NICU孕周<34周、出生体重≤1 500 g,无消化系统畸形的5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根据喂养情况分为喂养耐受组与不耐受组. [结果]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间出生3周内热卡、蛋白摄入及体重增长差异有显着性.两组间开奶日龄、足量喂养日龄、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日数差异有显着性,胎龄、出生体重差异无显着性. [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早期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性,肠道内营养能提供更足够的能量以满足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同时需要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我院重症监护室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29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29例: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护理干预后喂养不耐受率(13.7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达足量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耗时、胃管置管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O5。结论:对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重儿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儿喂养耐受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江东霞  王永富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169-4172
目的:探讨早产儿住院期间输注高剂量氨基酸对其营养状况改善的效果,并对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12月出生体重为1 000 ~2 000 g的早产儿1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静脉营养治疗的情况将其分为高剂量组(HP) 42例,并于患儿出生后24 h给予剂量为3g·kg-1·d-1高剂量氨基酸静脉注射,中剂量组(MP) 38例,患儿出生后24 h内给予剂量为2 g·kg-1·d-1,低剂量(LP)组38例,患者于出生后24 h内给予1g·kg-1·d-1的氨基酸静脉注射,对比分析3组患儿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血液学指标变化、静脉注射1周后营养状况.结果:与MP、LP相比,HP患儿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血液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HP组患儿静脉氨基酸摄入量、总蛋白质摄入量、平均液体摄取量显著高于其余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给予早期高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能有效改善患儿营养状况,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对早产低体重儿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4例孕28~32周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治疗组44例,采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并及早给予鼻饲配方奶.对照组尽早给予鼻饲配方奶.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早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能明显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从而减少合并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9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静脉营养组50例和非静脉营养组43例。2组均根据病情给予一般性治疗,静脉营养组在24h内开始静脉营养,非静脉营养组则尽早开始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经口或鼻胃管喂养。结果静脉营养组与非静脉营养组病例,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率分别为16.0%和39.5%,恢复到出生体重的日龄分别为(11.4±4.0)d和(13.4±4.6)d,每日增加体重分别为(21.5±5.14)g/d和(19.3±4.71)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消退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可以更好地满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生长发育所需,避免发生宫外生长迟缓,同时未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利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352-2353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营养对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2例不能完全耐受肠道营养的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生后48 h内使用输液泵持续24 h均匀静脉输入营养液;对照组生后第3天给予同样静脉营养治疗。同时,两组患儿均根据病情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两组均每天测量体重及微量血糖。结果:观察组患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期持续时间短(P(0.01);两组患儿生后相同日龄测得FFA、TBiL、DBiL、TG、Chol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早产儿对早期静脉营养能够耐受,并可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期、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对肺动脉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是否适于早产儿对营养的需求,是否能引起肺动脉压力的增高。【方法】将40例符合条件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法,记录两组患儿生后一周内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情况,并于生后第1、3、7 d监测肺动脉压力。此外,监测血气pH、BE的变化,注意是否有乳糜血的发生。【结果】①实验组生后一周内每日摄入的非蛋白热卡量及平均每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②两组生后相同日龄肺动脉压力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③两组中均有3例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经及时予以纠酸处置缓解。两组均无乳糜血的发生。【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比传统静脉营养摄入热卡多,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且不会引起肺动脉压力的增高及乳糜血的发生,也不会增加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对早产低体重儿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4例孕28~32周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治疗组44例,采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并及早给予鼻饲配方奶。对照组尽早给予鼻饲配方奶。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早期肠道外静脉高营养,能明显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从而减少合并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我院新生儿科2004年3月~2008年12月收治了6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34例进行早期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临床资料,提高治疗水平.方法总结我科2004年1月~12月162例肠外营养资料,以同期住院非肠外营养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对照.结果162例肠外静脉营养患儿体重增长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应用肠外营养可使极底体重儿体重增长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的作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258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施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和改进组15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母乳喂养,改进组患儿实施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母乳喂养情况,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率、喂养量和患儿住院期间生长指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改进组患儿首次亲母母乳喂养时间、母乳强化剂开始添加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期间体重、身长和头围增长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改进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能明显改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促进患儿生长,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