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不同起始剂量氨基酸对早产低出生低重儿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早产低出生低重儿6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组:生后24 h内给予1.0 g·kg~(-1)·d~(-1)的小儿复方氨基酸,之后增加0.5 g·kg~(-1)·d~(-1),目标剂量为3.5 g·kg~(-1)·d~(-1);B组: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1)·d~(-1)的小儿复方氨基酸,之后增加0.5 g·kg~(-1)·d~(-1),目标剂量为3.5 g·kg~(-1)·d~(-1);C组:生后24 h内给予3.0 g·kg~(-1)·d~(-1)的小儿复方氨基酸,之后增加0.5 g·kg~(-1)·d~(-1),目标剂量为3.5 g·kg~(-1)·d~(-1)。检测各组患儿入院后的最大体重下降、头围增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天数、住院天数及生化血气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各组早产儿体重下降百分比、头围增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天数、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早产儿出生第1天血清前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氨、p 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素氮C组较A、B组有上升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肌酐、血氨、p 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14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素氮C组较A、B组有上升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肌酐、血氨、p 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24 h内即输注大剂量氨基酸是安全的,可以提高血清白蛋白浓度,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可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性和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将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配对分为早期静脉营养组(早期组)和晚期静脉营养组(晚期组)。早期组于出生后24h内即给予静脉营养供给,晚期组于出生后3d开始静脉营养供给,两组均应用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用量均从1.5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同时,均根据病情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于入院后72h内和1周后检测肝功能、总胆红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尿素氮,每日监测体质量、微量血糖,比较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体质量下降幅度、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过渡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将资料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较晚期组短(P0.01),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较晚期组高(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积极、规范和足量的肠外静脉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对肺动脉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是否适于早产儿对营养的需求,是否能引起肺动脉压力的增高。【方法】将40例符合条件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法,记录两组患儿生后一周内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情况,并于生后第1、3、7 d监测肺动脉压力。此外,监测血气pH、BE的变化,注意是否有乳糜血的发生。【结果】①实验组生后一周内每日摄入的非蛋白热卡量及平均每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②两组生后相同日龄肺动脉压力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③两组中均有3例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经及时予以纠酸处置缓解。两组均无乳糜血的发生。【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比传统静脉营养摄入热卡多,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且不会引起肺动脉压力的增高及乳糜血的发生,也不会增加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重要性。方法对166例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配,观察组96例,全部采用静脉补充营养,而对照组例采用常规的母乳喂养。观察2组的住院时间黄疸出现时间,消退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住院时间,黄疸出现时间,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症方面,呼吸暂停,黄疸,RDS,新生儿硬肿症方面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于肺出血,感染,消化道出血等方面两者意义无差别(P>0.05)。结论单纯消化道营养作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有危险的,不可取的,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必需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育影响.方法:选取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0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静脉营养,适量补充热卡,对比两组新生儿喂养15d后的体重变化、黄疸消退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结果:实验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15d后的体重变化、黄疸消退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适当的静脉营养可以促进患儿的体格生长发育,改善患儿代谢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后立即加静脉营养和3天后加静脉营养对体重增长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早极低出生体重需加静脉营养儿分成两组,生后当天加静脉营养组和生后3天后加静脉营养组,在监测生命体征、血脂、肝肾功能、离子、血糖、血气等指标同时监测体重.结果 极低出生体重儿超早期加静脉营养体重增长较生后3加静脉营养体重增长明显增加,生化指标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营养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2例VLBWI随机分为2组,2组均应用静脉营养提供部分营养液,此外实验组采用生后24h内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比较两组的第1周末摄入热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每日体重增长、达足量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情况,测定两组VLBWI血中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实验组每日体重增长增多,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率下降(P0.05);实验组生后7天的GAS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SS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影响VLBWI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静脉营养,直至吞咽呼吸功能协调再经口喂养,观察两组达足量肠内营养需要时间、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等,并监测血清胆红素、血脂、肝肾功能等.结果 观察组患儿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和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86、4.63、4.01、1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48、4.57、4.61,均P<0.05);两组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是一种较好的营养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寻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与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及远期神经运动发育的关系,为以后临床工作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护理提供帮助。方法 在本院NICU住院的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的新生儿86例,以出院时体重分为宫外生长迟缓(EUGR)、非EUGR组,出院后定期在高危儿随访门诊进行随访。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头围,进行GMs质量评估,头颅MRI检查,发育商(DQ)评估。观察不同组别出院后体重、身长、头围的增长及运动、神经发育情况。结果 EUGR组纠正胎龄6、12月身长、头围均明显低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6月时EUGR组体重明显低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12月时EUGR组体重与非EUG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GR组GMs质量评估,头颅MRI检查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育商<85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UGR组的平均发育商明显低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组出院后体格、智能发育均明显低于非EUGR组。结论 需重视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营养管理,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同时需注重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管理,关注出院后生长发育情况,加强营养指导,使EUGR出现明显的追赶性生长态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VLBWI/ELBWI)采取胃肠外营养(PN)治疗后,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诊治的88例胎龄<32周的VLBWI/ELBWI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内是否发生PNAC,将其分为PNAC组(n=42,发生PNAC)及非PNAC组(n=46,未发生PNAC)。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临床病例资料。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PN及肠内营养(EN)支持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VLBWI/ELBWI采取PN治疗后发生PNAC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儿胎龄、母乳喂养比例、PN持续时间、败血症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N持续时间长(OR=1.423,95%CI:1.151~1.758,P=0.001),合并败血症(OR=5.067,95%CI:1.355~18.951,P=0.016),喂养不耐受(OR=7.258,95%CI:2.659~19.816,P<0.001),均为VLBWI/ELBWI给予PN后发生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母乳喂养(OR=0.149,95%CI:0.048~0.458,P=0.001)则为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对VLBWI/ELBWI采用PN持续时间长,发生喂养不耐受及感染等,更易发生PNAC。同时,应重视对VLBWI/ELBWI的母乳喂养,以降低PNAC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低出生体重(ELBW)儿3种不同的肠外营养(PN)钙磷添加治疗方案,探讨ELBW儿如何用PN的方式补充钙磷.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同济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收治、进行PN治疗、符合纳入标准、顺利完成研究的66例ELBW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添加组(n=28)、钙剂添加组(n=21)和钙磷添加组(n=17),分别给予单纯的PN营养液、PN添加钙剂、PN添加钙剂和磷盐,每周(共4周)测定血清离子钙、血清磷水平,随机尿中尿钙及尿肌酐含量,测定治疗开始时及治疗期末骨密度值(SOS).结果 经过添加治疗后,与无添加组比较,钙剂添加组离子钙水平明显升高[14 d,(1.82±0.35)mmol/L比(1.14±0.47)mmol/L,t=5.800,P=0.005;1 d,(1.77±0.45) mmol/L比(1.07±0.43) mmol/L,t=5.492,P=0.004;28 d,(1.61±0.58)mmol/L比(0.92±0.44) mmol/L,t=4.556,P=0.025],钙磷添加组离子钙水平亦明显升高[14 d,(1.55±0.30) mmol/L比(1.14±0.47) mmol/L,t=3.570,P=0.001;21 d,(1.58±0.38) mmol/L比(1.07±0.43) mmol/L,t=4.151,P=0.000; 28d,(1.55±0.35) mmol/L比(0.92±0.44) mmol/L,t=5.302,P=0.003].钙磷添加组血清磷水平与无添加组比较明显升高[14 d,(1.86±0.10) mmol/L比(1.65±0.17)mmol/L,t=5.217,P=0.012;21 d,(1.88±0.14) mmol/L比(1.61±0.13) mmol/L,t=6.442,P=0.003; 28 d,(1.89±0.15) mmol/L比(1.58±0.14) mmol/L,t=6.891,P=0.000],也明显高于钙剂添加组[14 d,(1.86±0.10)mmol/L比(1.53±0.15)mmol/L,t=8.100,P=0.000; 21d,(1.88±0.14) mmol/L比(1.57±0.14) mmol/L,t=6.787,P=0.000;28 d,(1.89±0.15) mmol/L比(1.62 ±0.18) mmol/L,t=5.043,P=0.000].与无添加组比较,钙剂添加组的尿钙/肌酐比明显升高(14 d,0.69±0.18比0.33±0.14,t=7.601,P=0.000;21 d,0.66±0.16比0.37±0.14,t=6.62,P=0.001; 28 d,0.62 ±0.15比0.39±0.12,t=5.776,P=0.005),而钙磷添加组的尿钙/肌酐比明显降低(14 d,0.14±0.10比0.33±0.14,t=5.294,P=0.010; 21 d,0.13±0.12比0.37±0.14,t=6.102,P=0.002; 28d,0.12±0.11比0.39±0.12,t =7.711,P=0.000).28 d时钙磷添加组的骨SOS值增加量明显高于无添加组和钙剂添加组[(381±87) m/s比(135±87) m/s,t=9.815,P=0.000; (381±87) m/s比(146±68) m/s,t=9.774,P=0.000].结论 给予ELBW儿比例适当的钙磷添加治疗可使血清钙磷水平稳步升高,且避免了高钙尿症,增加了骨矿含量.对ELBW儿的PN钙磷添加治疗还需进行大样本研究和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2.
夏云 《职业与健康》2008,24(5):485-486
该文通过对全静脉胃肠外营养的利弊分析以及胃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必要性,阐述了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在静脉胃肠外营养的过程中,应尽早进行部分、微量肠内营养,说明对VLBWI全静脉胃肠外营养应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早期生长与肠外肠内营养的关系,为早产VLBWI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实践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早产VLBWI出院校正胎龄与出生胎龄的体重Z-评分(Z-score)改变(ΔWt SDS)分为两组:非生长减速(non-catch-down,NCD)组,ΔWt SDS≥-0.67;生长减速(catch-down,CD)组,ΔWt SDS<-0.67。两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NCD组92例、CD组85例早产VIBWI。两组母亲孕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出生胎龄、出生体格指标(体重、身长、头围)及相应Z-sc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D组出院体格指标及相应Z-score显著高于CD组(P<0.05或<0.01)。NCD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D组(P<0.05)。NCD组PN时间显著低于CD组(P<0.01)。出生5~7 d NCD组PN脂肪乳摄入量和PN能量摄入量均显著高于CD组(P均<0.05),而出生2~6周NCD组PN能量摄入量显著低于CD组(P<0.05);出生5 d~6周NCD组EN摄入奶量则显著高于CD组(P<0.05或<0.01);出生5 d~5周NCD组PN和EN总蛋白质摄入量显著高于CD组(P<0.05)。结论 早产VLBWI出生1周内充足PN脂肪乳和能量摄入,EN喂养量增加,可降低PN时间,获早期生长改善。  相似文献   

14.
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营养已成为新生儿治疗的学的一部分。低出生体重儿大多可经周围静脉营养途径达到治疗目的。输入过关成分比例应恰当,尤其是总热量与氨基酸,脂肪乳的组成和比例不但要考虑到代谢所需,尚应注意追赶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供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由于他们胃肠道运动及胃肠道功能的不成熟 ,以及营养需求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特殊的营养供给方式。该文综述了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消化系统的特点、营养需求及供给方式、非营养性吸吮的作用 ,总结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最佳的营养供给方式为早期 (2 4小时内 )静脉营养配以间断鼻胃管早期微量肠内营养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供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胃肠道运动及胃肠道功能的不成熟,以及营养需求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特殊的营养供给方式。该文综述了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消化系统的特点、营养需求及供给方式、非营养性吸吮的作用,总结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最佳的营养供给方式为早期(24小时内)静脉营养配以间断鼻胃管早期微量肠内营养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低出血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4例低出生体重儿中24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另30例给予早期单纯静脉营养。观察体重变化、需要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等,监测血清胆红素、血脂、肾功能改变。结果: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体重明显增加。出生7天血清胆红素、肌酐均低于单纯静脉营养组,而14天两组血清胆红素、血脂、肾功能指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缩短病程,明显增加体重,使低出生体重儿尽早适应胃肠喂养,同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胃肠外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防治作用。方法:收集自2007年10月~2010年10月入住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即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霉素5 mg.kg-1.d-1静滴治疗,连用7~10 d。比较两组间PNAC发生率、PNAC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①观察组PN持续时间(19.3±2.3)d、住院时间(31.2±3.3)d,少于对照组〔(22.7±3.4)d,(35.2±3.7)d〕,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喂养不耐受5例(14.3%),而对照组15例(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发生胆汁淤积1例(2.86%),对照组发生胆汁淤积6例(17.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儿第21天血清结合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尽早建立完全胃肠道喂养,减少PN持续时间,减少PN用量,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NAC的危险因素,降低PNAC发生率,因此对PNAC的发生有预防作用。同时,研究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胃肠外营养在极低体重儿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的营养及能量供给是提高极低体重儿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总结16例极低体重儿应用胃肠外营养情况。结果:16例患儿在短时间内体重均有明显的增加,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存活率提高。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密切监测胃肠外营养的各项指标,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可提高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研究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早产低出生儿童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5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55例给予早期单纯静脉营养。观察两组体重增长、腹胀、呕吐、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和达到肠内营养时间。结果试验组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P<0.05),达到肠内营养需要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少。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能明显增加患儿体重、缩短患儿对胃肠喂养的适应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