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80例腮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腮腺区良性病变70例,恶性病变10例。CT扫描良性病变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以混合瘤(20/70)居多,其次为腺淋巴瘤(16/70);恶性肿瘤中以黏液表皮样癌多见(4/10),表现为边界不清晰肿块影,3例腺泡细胞癌均表现为边界清晰肿块。结论:CT扫描对腮腺常见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CT增强检查对于肿瘤的定性有更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MRI在评价腮腺肿瘤的定位、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原发性肿瘤的CT、MRI表现,其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4例。结果:10例均表现为腮腺内或腮腺区肿块,良性肿瘤形惠规则,密度(信号)较均匀,边界清楚;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信号)欠均匀,边界模糊不清:结论:CT、MRI扫描对腮腺肿瘤定位敏感,对其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数字钼靶X线摄影"边缘征"对乳腺肿块样病变良、恶性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74例乳腺肿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80岁,平均49.2岁,良性36例,恶性38例,对数字钼靶X线摄影显示乳腺肿块"边缘征"进行分析.具有深分叶和/或毛刺的肿块归为恶性边缘征组,无深分叶又无毛刺的肿块归为良性边缘征组.结果 采用"边缘征"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7%、91.67%、90.54%、91.89%、89.19%.以2 cm为分界,病变大小对依靠边缘征定性良恶性病变准确性无明显差别(P>0.05).以40岁为分界,恶性病变组:≥40岁患者89.47%,<40岁患者10.52%.≥40岁依靠良、恶性边缘征对肿瘤定性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6.92%、93.94%;<40岁,依靠良性边缘征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性为87.50%,依靠恶性边缘征诊断恶性病变的准确性为25.00%,两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钼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边缘征"可作为乳腺肿块样病变定性诊断的一种参考,其简单易行,具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动态螺旋CT检查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动态螺旋CT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38例患者均为女性 ,其中乳腺癌 13例 ,纤维腺瘤 8例 ,其他良性病变 17例。CT检查先平扫 ,而后分别于静脉注射对比剂后 1.5、3、7、10min时进行动态扫描。结果 乳腺癌与良性病变在 1.5min和 3min时的增强百分比显著不同 (P <0 .0 1)。良恶性病变的时间 密度曲线类型分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80 %的良性病变呈Ⅰ型 ,而 92 .3%的恶性病变呈Ⅲ型。4 6 .15 %的恶性肿块呈不规则形 ,76 .92 %边缘不规则 ,5 3.85 %呈不均匀强化 ;而 75 %的良性肿块呈类圆形 ,83.33%边缘规整 ,83.33%呈均匀强化。动态螺旋CT检查的敏感性为 10 0 % ,特异性 88% ,准确性 92 .11%。结论 虽然动态螺旋CT检查的照射剂量大、检查费用高以及应用对比剂带来的副作用 ,但它在鉴别良恶性乳腺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数字钼靶X线摄影形态及边缘征象对乳腺肿块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80例乳腺肿块患者,均为女性,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良性48例,恶性132例,对其数字钼靶X线摄影形态及边缘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数字钼靶X线摄影形状呈深分叶或不规则形、边缘毛糙或毛刺者归为恶性组;表现为类圆形、浅分叶、边缘光整者归为良性组.结果 采用形态及边缘征象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4%、77.08%、85.56%、91.41%及73.33%.恶性病变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呈依次递增趋势;良性病变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依次递减;恶性病变边缘以毛刺、毛糙及模糊为主(84.85%),良性病变以光整及部分光整为主(72.91%).恶性病变约85.61%≥加岁,14.39%<40岁;良性病变约39.58%≥加岁,60.42%<40岁.以40岁为分界,依靠良、恶性形态及边缘征象对乳腺病变定性的准确率≥40岁组(88.64%)高于<40岁组(77.08%).结论 数字钼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形态及边缘征象可作为乳腺肿块性病变良、恶性定性诊断的一种参考,其简单易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患者年龄结合形态及边缘征象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CT对腮腺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腮腺区肿块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18例作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直接增强扫描,层距,层厚为2-5mm,结果:良性21例,CT主要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呈圆形,类圆形肿块,增强后呈均匀强化。恶性5例,CT主要表现为病灶局限向外增大,其内密度不均,边界欠清晰。CT对腮腺区肿块能100%定位,对腮腺区肿块能80.6%定性。结论:CT对良,恶性腮腺肿瘤术前定性基本正确,但不能同具体组织学分类。  相似文献   

7.
腮腺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腮腺良、恶性病变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腮腺病变的CT表现,其中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13例,结核4例,慢性腮腺炎6例。结果52例中,48例表现为腮腺内或腮腺区肿块,良性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占82.8%(24/29);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占76.9%(10/13);腮腺结核表现为密度不均、边界较模糊的结节或肿物,并有结节样钙化和腮腺周围淋巴结肿大,病灶及肿大淋巴结均呈环形强化;4例弥漫性炎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腮腺弥漫性肿大,密度增高;2例为局限炎症,呈形态不规则肿块状,边界不清。结论CT扫描对腮腺病变定位敏感性为100%,对各类腮腺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增强扫描可提高其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CT扫描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对照病理结果,评价CT扫描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6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增强前后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变25例,包括腺瘤14例及结节性甲状腺肿11例;恶性病变31例,包括乳头状癌19例,滤泡癌12例。结果良性病变边界比较清晰,形态较规整;恶性者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可见颈部淋巴结增大;良、恶性病变内均可见钙化、囊变、出血性改变。结论CT扫描是检查甲状腺病变的有效方法,对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孤立小结节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与诊断价值。方法对收治的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56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复查,并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3.10%,特异性为88.46%,准确性为90.91%。恶性病变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与良性病变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恶性病变患者的边缘大部分呈现不规则或分叶,而良性病变患者的边缘则呈现清楚的状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良性病变患者的内部结构表现为钙化的例数明显多于恶性病变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炎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患者在动态增强扫描期间,在各时间点的CT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炎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的不同时间点动态增强CT值可以发现炎性结节组在30s、90s、180s的动态增强CT值均升高,但是两组无差异(P>0.05);而在300s和480s,炎性结节组的动态增强CT值明显下降,而恶性结节组则下降不明显,而且炎性结节组在300s和480s的动态增强CT值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以为鉴别和诊断良、恶性肺孤立性小结节病变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良恶性甲状腺肿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为:1密度:良性结节中有61.29%表现为不均匀,恶性结节中有60.00%表现为不均匀;2囊变程度:62个良性结节中48个(占77.42%)表现为囊实性、实性,而恶性结节均表现为囊实性、实性;3病变边缘:25个良性结节边缘规则,占40.32%;恶性结节中3个表现为规则,占15.00%;4砂粒样钙化:12个良性结节表现为砂粒样钙化,占19.35%,而恶性结节中50.00%表现为砂粒样钙化;5强化程度:55个良性结节的强化程度等于或高于甲状腺,18个恶性结节的强化程度低于甲状腺。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在囊变程度、病变边缘、砂粒样钙化、强化程度等CT表现中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结节在BF、MTT两个灌注参数方面与恶性结节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BV、PS及TTP等方面比较则无显著差异。多层螺旋CT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为86.67%,特异性为90.57%,准确性为89.71%。结论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可早发现,临床应用中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1.
腮腺病变的CT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CT对腮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66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腮腺病变的CT表现。结果  62例 (94% )表现为腮腺内肿块影 ,4例 (6% )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边缘清楚者 5 0例 (76% ) ,边缘不清者 16例 (2 4% )。CT诊断腮腺肿瘤的敏感性为 96% ,特异性为 5 4% ,准确性为 89% ;阳性预测值为 91% ,阴性预测值为 75 %。以病灶边缘模糊不清作为判断恶性肿瘤的预测指标 ,敏感性为 91% ,特异性为 89% ,准确性为 89% ;阳性预测值为 62 % ,阴性预测值为 98%。结论 CT易于显示腮腺内的病变 ,并能准确地定位。但对于良性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的鉴别有限度 ,病灶边缘模糊不清是诊断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2.
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表现,其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4例.结果:本组中CT术前诊断符合率为90%.良性肿瘤的主要CT表现为边界清楚15例(94%),平均大小为8 cm3;位于浅叶10例(63%),深叶1例(6%),5例同时累及深、浅叶;钙化1例(6%),囊变3例(19%),头颈部淋巴结增大2例(13%).恶性肿瘤中边界清楚1例(1/4),平均大小为13 cm3;1例(1/4)位于浅叶,2例(2/4)位于深叶,1例同时累及深、浅叶;头颈部淋巴结增大3例(3/4).结论:腮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良恶性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20例,其中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8例。结果:12例良性肿瘤中,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者11例,边界不清者1例;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其中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3例。8例恶性肿瘤中,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并伴邻近组织器官受侵者7例,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者1例;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均见不同程度强化,肿瘤密度均匀者1例,密度不均者5例,其中2例中心可见大片低密度坏死;8例恶性肿瘤中,4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面神经受累。结论:CT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涎腺区肿块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涎腺区病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涎腺区肿块的临床与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34例中有26例术前CT准确诊断,诊断符合率73.5%,腮腺区24例,颌下腺区10例。良性肿块的CT表现:结节状(13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3例)。大多数肿块边缘光滑,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病理对照:有完整包膜18例,无完整包膜3例。恶性肿块CT表现呈不规则形(13例),边缘毛糙,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病理对照:肿块多数无包膜(11例)。结论:涎腺CT扫描的最大优势在于定位准确,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可根据肿块的形态及密度较好地鉴别其性质。  相似文献   

15.
涎腺良恶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涎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个别经穿刺细胞学证实)的涎腺良恶性病变36例,其中良性肿瘤19例,慢性炎症5例,结核1例,恶性肿瘤11例,从形态、密度、边缘、皮肤是否受累及颈淋巴结有无肿大等方面分析其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大多形态规则(17/19),边缘清晰锐利(16/19),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慢性炎症轮廓较规则,但边缘模糊,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不一。恶性肿瘤CT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7/11),边缘模糊,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相邻的脂肪间隙模糊、消失,皮下脂肪层受侵,表皮线样影消失。部分病例(3/11)表现为涎腺弥漫性增大而形成“铸型”。大多数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的密度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甚至是大范围的囊变、坏死。结论CT对涎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对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物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经病理证实且直径≥1 cm的鼻腔鼻窦肿物,术前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能量CT双期增强扫描。根据病变的常规形态学表现判断良恶性。测量病灶实性部分的最佳CNR单能量CT值(CTose)及能谱曲线斜率(K),另测量双期融合图像病灶实性部分的CT值。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34例)和恶性组(26例),评价常规形态学分析的诊断效能。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病灶CTose值、K值、CT值,并绘制各参数的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常规形态学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1.5%、88.2%、76.7%。动脉期:良性组的CTose值、K值、CT值分别为61.91±25.62、0.92±0.69、56.56±16.67,恶性组分别为80.16±16.07、1.97±1.18、67.85±11.41;静脉期:良性组的各参数分别为68.25±26.60、1.26±0.78、62.57±19.98,恶性组分别为95.31±16.72、2.50±0.95、79.08±12.61;双期恶性组3参数均高于良性组(P值均<0.05)。动脉期病灶CTose值、K值、CT值的AUC分别为0.813、0.883、0.736,静脉期分别为0.841、0.885、0.777;其中静脉期病灶K值的AUC最大(0.885),以K=1.77为诊断阈值,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5%、88.2%、88.3%。结论双源CT的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可更准确地反映病变血供情况及组织差异,有助于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物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熊伟  张雪林  张静  张兴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5):472-475
目的:分析腮腺肿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判别函数在腮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病例资料。对良、恶性肿瘤组间的性别、部位、边界、平扫密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指标行χ^2检验;对年龄、横断面最大径及CT增强幅值等指标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肿瘤最大径、边界、CT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指标建立判别函数。结果:良恶性肿瘤间患者年龄、平扫边界、横断面最大径、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和肿瘤发生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建立判别函数,对良、恶性肿瘤的判别符合率分别为93.8%和90.0%,整体的判别符合率为92.9%。结论:以肿瘤边界、横断面最大径、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等四项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对良、恶性腮腺肿瘤的鉴别能力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提高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原发性腮腺肿块性病变,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其中39例行CT增强扫描,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5例良性肿瘤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肿块22例,浅分叶13例,多形性腺瘤病灶内密度较均匀,腺淋巴瘤(6/9)易出现囊性变;14例恶性肿瘤CT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影,边界毛糙模糊,其内密度欠均匀,发生坏死囊变(7/14),与邻近咬肌及胸锁乳突肌分界欠清楚(8/14);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弥漫性增大,并颌下和颈部淋巴结大。CT均能对52例腮腺肿瘤准确定位,多数病变CT能准确定性,但对低度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囊变淋巴瘤与淋巴上皮癌,深叶嗜酸性腺瘤与恶性肿瘤难以鉴别。结论:肿块的形态、边缘、内部低密度灶分布以及与邻近咬肌及胸锁乳突肌分界情况是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点,CT对大多数腮腺良、恶性肿瘤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卵巢肿瘤的CT诊断:附3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卵巢肿瘤的CT表现,对照术前B超结果,探讨卵巢肿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人及限度。结果.:CT对卵巢肿瘤的发现率为97.22%,对良性肿瘤诊断正确率为88.88%,恶性肿瘤为66.66%。结论:对多数卵巢病变,如畸胎瘤、囊腺瘤、囊腺 部分囊肿有典型的CT表现,可做出准确诊断;少数卵巢病变,如纤维瘤、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