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各种急性中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回顾调查,分析其特点,以便更好地提高控制和救治中毒的能力。方法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病房成立1年来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对患者年龄、性别、职业、中毒途径、毒物种类、中毒规律、中毒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及其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75例急性中毒患者女性多于男性(1.53:1);年龄以20—49岁最多(66.4%);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92.53%),其次为城市居民(4.53%)、工人(2.13%)、学生(0.81%);口服自杀是主要原因,少数为误服或皮肤接触中毒;毒物种类以农药为主,百草枯、有机磷及其他低毒类的除草剂占居前3位;发病季节以6,7,8,9月份最多;其中71例发生MOF(18.93%);MOF的原发病因,主要为百草枯中毒(70.42%),其次为有机磷中毒(15.49%);375例急性中毒治愈191例(50.93%)、好转117例(31.2%)、未愈35例(9。33%)、死亡32例(8.53%);X2检验不同毒物种类中毒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要重视广大民众心理健康及预防保健教育,建立中毒急救的绿色通道,完善各种中毒的诊疗程序,提高医务人员的抢救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急性中毒注册登记表收集的信息资料,研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诊疗结果、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提高本地区急性中毒诊治水平、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急性中毒注册登记表.对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进行登记,收集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职业、中毒原因、毒物种类、毒物接触途径、毒(药)物鉴定与否、处理措施、预后等信息。结果:3772例急性中毒病例以治疗药物急性中毒为第一中毒类别;21-45岁为第一位高发年龄组(61.00%);学生为第一位职业类别(21.97%);女性多于男性;中毒途径以消化道摄入为第一位(87.38%);毒物鉴定率仅7.34%。结论:急性中毒的预防及其心理教育与咨询重点应在21~45岁的女性以及学生、商界人士群体:政府需加大对镇静催眠类药物及其处方的监管力度;本地区对中毒毒物的鉴定有待加强与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抢救急性中毒的疗效。方法 28例中毒患者根据病情采用血液灌流每日1次,或每2小时更换灌流器,连用2—3次,血液灌流次数平均为2次(1-5次),另27例中毒患者不用血液灌流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 血液灌流治疗患者的治愈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0.4%(P〈0.05)。昏迷清醒时间:血液灌流组(9±4)h,对照组(13±6)h(P〈0.01)。平均住院时间:血液灌流组(5±4)d,对照组(10±7)d(P〈0.05)。结论 血液灌流是治疗急性中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液灌流抢救急性中毒2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向军  朱爱平 《河北医学》2010,16(12):1460-1462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抢救急性中毒的疗效。方法:28例中毒患者根据病情采用血液灌流每日1次,或每2h更换灌流器,连用2—3次,血液灌流次数平均为2次(1—5次),另27例中毒患者不用血液灌流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液灌流治疗患者的治愈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0.37%(P〈0.05)。昏迷清醒时间:血液灌流组8.6±3.5h,对照组12.6±5.8h(P〈0.01)。平均住院:血液灌流组5.3±3.6d,对照组9.8±6.6d(P〈0.05)。结论:血液灌流是治疗急性中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1010例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建立标准化急性中毒登记表,了解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现状。方法:设计标准化的急性中毒登记表,并在1998年1月到2001年12月对急性中毒的急诊病人进行登记;利用已开发的急性中毒信息管理软件对1010例急性中毒病人进行前瞻性、描述性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010例急性中毒病例中以镇静催眠药物急性中毒为第一中毒类别;年龄以20-45岁为急性中毒第一位高发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职业以失业人员为第一位职业类别;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最(96.83%);毒物明确(鉴定)率仅16.04%。结论:预防急性中毒及其心理教育与咨询重点应在13-45岁的女性以及失业人群,并应注意管理好安眠类药物,本地区对中毒毒物的检定有待加强与提高。  相似文献   

6.
急性中毒患者22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探讨中毒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295例急性中毒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295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4:1.0,占同期急诊患者5.6%,平均年龄42.5岁,35-60岁占53.20%,中毒种类为蛇毒(55.0%)、酒精中毒(12.2%)、农药中毒(10.5%)等;最常见的中毒途径是经皮肤接触(含蛇伤)占62.8%;前3位职业为农民(66.5%)、学生(11.7%)、工人(9.5%)。中毒发生率以7-9月份最高。中毒原因以蛇毒(55.0%)为第1位,其次为自杀(19.0%);治愈率为94.6%,死亡率为0.9%。结论了解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采取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可减少急性中毒的发生,建立急性中毒监测体系,提高中毒诊断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非农药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6年12月≥60岁的急性非农药中毒病例89例和同期<60岁急性中毒病例761例;项目包括:中毒原因、毒物种类、接触途径、接触毒物时间、就诊时间、就诊时状态、转归等。结果 89例老年急性中毒男、女性别比为1:1.07,涉及的毒物主要是镇静催眠药中毒(38.2%)、一氧化碳中毒(36%)、心血管类药中毒(12.4%)、酒精中毒(9.0%)及其他类药物中毒(4.5%),住院率为44.9%,死亡率为2.2%。结论 老年人急性非农药中毒最主要致毒物质为药物和一氧化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综合性基层医院急性中毒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中毒时间、中毒原因、毒物种类、中毒途径、急诊诊断、急诊处治情况、转归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急性中毒患者共534例,占急诊患者总数4.12%,男女比为1:1.02,主要集中于30~39年龄组(占24.7%),毒物种类以农药为主(34.6%),其他依次为药物、酒精、一氧化碳、食物、其他化学物质等:中毒时间呈无规律性波动,以1~2月、8月、12月相对较多,毒物进入人体最常见的途径是经消化道摄入(占80.6%),中毒患者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6.1%),其他依次为城镇居民、个体从业者、无业人员、学生等,94.6%患者治愈出院,3.4%死亡。结论:青年人与农民是县级市急性中毒的高危人群,毒物种类以农药、药物、酒精、一氧化碳、食物和其他化学物质为主,中毒途径主要为消化道摄入,中毒季节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桂林市城区急性中毒流行病学资料,为急性中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标准的<急性中毒患者登记表>,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调查病例中男性346例(58.3%),女性247例(41.7%);高发年龄21~30岁(199例,占33.6%);职业分布以工人,学生,农民,以及无业人员排前4位(占全部人群的72%);中毒类型中乙醇中毒排第一位(213例,35.9%),一氧化碳(CO)中毒排第二位(199例,33.6%);1、2、3、11、12月CO中毒高发,乙醇中毒时间分布无特殊规律;中毒原因以意外中毒最常见(321例,54.1%);死亡病例7例,6例CO中毒导致.结论:急性中毒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且不同种类急性中毒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急性中毒的规律做好宣教和防范预案,能有效提高急诊救治急性中毒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315例急性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总结急性中毒的救治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中毒原因、毒物种类、毒物侵入途径、急诊诊断、急诊处理情况、转归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急性中毒患者共315例,占急诊患者总数的2.33%o,男女比为1:0.84,年龄主要集中于20~29岁年龄组(占35.9%);毒物种类以酒精为主(占38.4%),其他依次为药物、食物、其他化学物质、农药中毒等;中毒时间呈无规律性波动;毒物进入人体最常见的途径是经消化道摄入(占85.1%);中毒原因有自杀意念者占39.0%,其余为误食、误吸等:98.1%患者治愈出院,1.9%死亡。结论迅速明确诊断是中毒抢救的基础,维持呼吸和循环的稳定、立即终止接触毒物、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和促进体内毒物的排泄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是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264例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急性中毒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64例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性别、年龄、脏器损伤情况等12项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调查患者男女比例1.9∶1,高发年龄段为20~49岁,主要为无业人员(34.8%),中毒原因以自杀为主(164例),毒物类型前三位依次是有机磷农药(32.6%)、抗精神药物(12.2%)和镇静安眠药(11.5%),中、重度中毒患者比例1.7∶1,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35.6%,最常受累器官为肺(38.6%)和脑(36.0%),中毒死亡率5.3%。结论本研究提供了该院急性中、重度中毒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的基本资料,为本地区急性中毒防治工作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2.
庄福聚  李萍  王香  孙斌 《中原医刊》2013,(23):40-41
目的探讨全血胆碱酯酶(CHE)活性变化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6例急诊科住院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动态CHE活性监测,比较胆碱酯酶水平与中毒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86例AOPP患者入院时有45%CHE变化与中毒程度成正相关,55%患者CHE变化与中毒程度不符。结论胆碱酯酶活性不宜作为中毒程度的划分和治疗指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16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对肾脏影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对肾脏的影响。方法对16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肾损害患者的年龄、中毒程度、肾损害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肾损害168例,占同期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42.2%(168/398)。其中93例为重度中毒合并肾损害,占55.3%;61岁以上者占同期老年中毒患者的78.1%(25/32)。血尿、蛋白尿、氮质血症三者同时存在16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56.2%。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肾损害易发生于重度中毒者及老年人,肾损害表现为单纯血尿、蛋白尿者预后良好,但如果合并氮质血症者病死率则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农药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提高救治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12月四川省隆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91例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农药种类、中毒原因、中毒程度、抢救时机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91例农药中毒患者中死亡26例,病死率为8.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毒原因(OR=0.393,P=0.041)、中毒程度(OR=0.240,P=0.023)以及抢救时机(OR=0.126,P=0.012)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应尽早采取防控救治措施,降低农药中毒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雷林  周海滨  彭绩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1):1336-1338
目的 了解深圳市伤害监测系统酒精中毒流行特征及模式,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1年深圳市伤害监测系统中的酒精中毒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1年深圳市伤害监测系统共报告酒精中毒病例3 285例,占伤害总数的1.80%.酒精中毒病例户籍主要为外省(56.38%);职业主要以商业服务业、办事人员和生产运输业为主,分别占45.42%、23.14%、10.47%;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23∶1),年龄以25~30岁居多(23.53%);酒精中毒的高峰出现在8月及一天中的22时,酒精中毒发生的意图主要为意外事故(81.07%),40.18%的病例严重程度中重度,45.97%的病人需住院治疗.结论 应加强过量饮酒危害的宣传,提倡科学饮酒.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天津市蓟州区非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ACOP患者,根据研究需要设计《非职业性ACOP患者登记表》,由当班医生对每位符合纳入标准的ACOP患者信息填写预先设计的登记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中毒原因、严重程度、碳氧血红蛋白值、去向与转归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年共收治非职业性ACOP患者2 241例,2016—2019年中毒发生率分别为0.542‰、0.526‰、0.785‰、0.727‰;男性792例(35.34%)、女性1 449例(64.66%),男女比例1:1.83,女性中毒发生率大于男性,平均年龄在(51±18)岁,41~65岁有980例(43.73%)为最多;区域以渔阳镇494例(22.04%)最多;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发病高发期;绝大多数中毒发生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以煤炉燃煤取暖家庭;中毒患者单纯高压氧治疗由61.29%升至88.91%,普通病房治疗由38.06%降至10.46%;年龄与中毒程度的关系显示>65岁组与18~40岁组(P=0.000)及7~17岁组(P=0.004),41~65岁组与18~40岁组(P=0.000)及7~17岁组(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段与中毒程度呈负相关(r=-0.194,P<0.05)。结论:2016—2019年天津市蓟州区非职业性ACOP患者虽然中毒发生率未降低,但中毒严重程度及住院率明显下降,其中年龄越大,中毒程度越轻。  相似文献   

17.
向远湘  李勇飞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5):122-123,125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肾损害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患者临床表现特点、综合性治疗措施以及预后。结果共收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456例,其致肾损害105例,发病率23%,临床表现以蛋白尿(100%)、镜下血尿(93%)为突出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39%),中毒程度较重的患者可出现1个或多个重要脏器并发症。105例患者治愈97例,治愈率达92.4%,死亡8例,病死率7.6%,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肾损害的预后不仅仅是由肾功能损害程度决定的,它合并其他重要脏器衰竭或严重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所以,治疗上除尽早、足量使用抗胆碱能药和胆碱脂酶复能剂外,积极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肾损害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