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用功能性矫治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殆,并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 对30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恒牙列早期临界病例采用非拔牙矫治,进行双期治疗.第一期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抑制上颌骨生长,推磨牙向后,扩大上、下牙弓,引导下颌正常生长;第二期采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技术,适当配合Ⅱ类牵引,矫正下颌后缩,直至达前牙的覆盖、覆(牙合)正常.对两期相关的软、硬组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 利用功能性矫治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使颌骨、牙齿、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选择合适的功能矫治器可以使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邻界病例非拔牙矫治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 4”矫治技术在替牙期错牙合〗畸形矫治中的应用特点。方法 :应用“2× 4”矫治技术矫治替牙期错牙合共 4类 30例病例 ,并随访 1~ 2年。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 2~ 10个月的矫治 ,均取得满意的疗效。随访表明 ,疗效稳定 ,未见复发。结论 :“2× 4”矫治技术对替牙期错牙合畸形的矫治具有疗效明显、治疗简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据统计Ⅱ类错(牙合)的发病率仅次于Ⅰ类错牙台,居第二位。对于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双期矫治,即Ⅰ期应用功能矫治器施以矫形力促进下颌发育,改善上下颌间关系和侧貌,Ⅱ期为常规性治疗,双期矫治后达到矫治目的。本研究以Andresen肌激动器为Ⅰ期功能矫治器,Ⅱ期采用标准方丝矫治技术进行常规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Tip-Edge差动直丝技术,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重度深覆盖深覆牙合错牙合进行非拔牙矫治,观察对比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及模型变化.方法 选取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12例,采用Tip-Edge差动直丝技术进行治疗,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及模型测量的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平均19.5个月的治疗,12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覆牙合、覆盖及中性牙合关系,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数据比较显示,患者面下高平均增加2mm;覆盖由治疗前的5.98mm减少至治疗后的2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结论 利用Tip-Edge差动直丝技术不拔牙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重度深覆盖错牙合,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分别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和单纯直丝弓(牙合)间牵引矫正技术,比较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转变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的时间.结果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平均3个月时间,使咬(牙合)打开上下磨牙达接触,覆(牙合)覆盖减少,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调整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对照组平均时间为5个月,二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临床疗效较好,能缩短矫正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患者骨骼改变.方法:选择30例以下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Ⅰ期采用Twin-block矫治器,Ⅱ期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硬组织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治疗后前牙覆合、覆盖芙系正常、磨牙关系恢复Angle Ⅰ类,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安氏Ⅱ类1类错合患者在替牙期、恒牙早期采用双期矫治能改善患者上下颌骨间不调,取得较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分别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和单纯直丝弓(牙合)间牵引矫正技术,比较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转变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的时间.结果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平均3个月时间,使咬(牙合)打开上下磨牙达接触,覆(牙合)覆盖减少,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牙合)关系调整为安氏Ⅰ类(牙合)关系.对照组平均时间为5个月,二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临床疗效较好,能缩短矫正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肌激动器矫正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疗效. 方法应用肌激动器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替牙期、恒牙早期牙列拥挤<4mm的1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正,在正畸前后进行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比较. 结果 1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经10~24个月矫治,均恢复到正常的覆盖覆(牙合)关系,上下牙齿咬(牙合)良好,外貌得到改善. 结论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简单有效,对上颌骨向前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矫治效果与矫治器使用时间以及患者是否配合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肌激动器矫正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疗效. 方法应用肌激动器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替牙期、恒牙早期牙列拥挤<4mm的1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正,在正畸前后进行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比较. 结果 1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经10~24个月矫治,均恢复到正常的覆盖覆(牙合)关系,上下牙齿咬(牙合)良好,外貌得到改善. 结论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简单有效,对上颌骨向前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矫治效果与矫治器使用时间以及患者是否配合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联冠斜导加上颌简单矫正技术“2×4”对27例替牙期错[牙合] 畸形进行矫治,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联冠斜导加上颌简单矫治技术“2×4”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模型、照片、头颅侧位片和全景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矫治疗程4~24周,矫治完成后所有病例均解除反覆[牙合] 和反覆盖,排列前牙,对齐中线,建立中性或偏近中的磨牙关系。结论在替牙期应用联冠斜导加上[牙合]简单矫正技术“2×4”矫正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型,可以控制牙齿的移动,不仅疗程短,而且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使用联冠斜导加上颌简单矫正技术"2×4"对27例替牙期错畸形进行矫治,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联冠斜导加上颌简单矫治技术"2×4"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模型、照片、头颅侧位片和全景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矫治疗程4~24周,矫治完成后所有病例均解除反覆和反覆盖,排列前牙,对齐中线,建立中性或偏近中的磨牙关系。结论在替牙期应用联冠斜导加上牙合简单矫正技术"2×4"矫正安氏Ⅲ类错畸型,可以控制牙齿的移动,不仅疗程短,而且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总结使用方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拔 4⊥4 牙矫正的疗效,对21例年龄在14~16岁的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前突、下颌轻度后缩病例,采用上颌拔除4⊥4牙、下颌不拔牙.依据方丝弓技术矫治原则和矫治顺序进行矫治.结果 ,21例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平均矫治时间为16个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关系由Ⅱ类改正为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窝关系良好.ANB角由(5.2°±2.5°)矫正为(3.1°±1.5°);代表面部软组织侧貌外形的Z角由(61.4°±4.0°)改变为(75.6°±5.0°).临床应用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拔 4⊥4 牙,矫正时间短,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3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通过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后,前牙覆盖减小6.0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度(U1-NA)减小15.43度(P<0.01),上中切牙突度U1-NA(mm)减小4.71mm(P<0.01), ANB 明显减小(P<0.05).结论: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肌激动器矫正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应用肌激动器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替牙期、恒牙早期牙列拥挤<4mm的1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正,在正畸前后进行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比较。结果1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经10~24个月矫治,均恢复到正常的覆盖覆牙合关系,上下牙齿咬牙合良好,外貌得到改善。结论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简单有效,对上颌骨向前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矫治效果与矫治器使用时间以及患者是否配合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对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运用Twin-block矫治器通过上下(牙合)垫接触面间的导斜面来转移咬合力,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结果:应用合适的上下颌垫间的导斜面斜度可产生有利于正常颌面生长的矫形力,12例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是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儿童咬(吮)下唇的不良习惯及其因此而导致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矫治方法。方法:用上颌平斜导板治疗替牙期儿童不良习惯及其所导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8例。结果:经过平均6个月的治疗,所有患儿均由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转变为安氏Ⅰ类正常牙合,且戴入该矫治器后阻止了咬(吮)下唇习惯的继续发生。结论:上颌平斜导板矫治器体积小、制作容易,能快速而有效地矫治替牙期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及其所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前牙反牙合是正畸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 ,本文介绍了“2× 4”矫治技术[1] 在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 2 5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矫治 ,讨论了该技术的特点 ,矫治弓丝的选择和弯制以及磨牙支抗问题。结果 表明“2× 4”矫治技术适于替牙期的特点 ,对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治疗非常简便有效。结论 “2× 4”矫治技术是简化的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 ,在临床应用中 ,根据“细丝”与“轻力”的原则 ,选择合适的弓丝 ,弯制合理的弓形 ,控制好磨牙支抗 ,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儿童咬(吮)下唇的不良习惯及其因此而导致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的矫治方法。方法:用上颌平斜导板治疗替牙期儿童不良习惯及其所导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8例。结果:经过平均6个月的治疗,所有患儿均由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转变为安氏Ⅰ类正常He,且戴人该矫治器后阻止了咬(吮)下唇习惯的继续发生。结论:上颌平斜导板矫治器体制小、制作容易,能快速而有效地矫治替牙期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及其所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进行双期矫治,观察矫治前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方法用肌激动器(Activator)和固定矫治器对16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双期矫治,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用肌激动器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主要是下颌向前生长及位置变化所致.上切牙舌倾和下切牙唇倾对减小覆盖也有一定作用.结论对于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I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在早期用功能性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主要纠正骨骼的矢状关系不调.第二期用固定矫正器对牙位及咬(牙合)关系作精细调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作用.方法选择14例替牙期、恒牙早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通过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多数患者后牙调整为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疗效显著,促进下颌生长,改善下颌后缩,同时达到相应的软组织侧貌美观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