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锋 《气功》2009,(10):954-955
在养生健身方面,有“动”与“静”两种观点。“动”态养生观者强调运动锻炼,还有工作时多思考、多与社会接触等等;“静”态养生观者提倡静坐,包括精神恬淡、寡欲,饮食提倡素食、节食等。两者孰优孰劣?笔者认为,“动”与“静”两者无优劣之分,也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杨锋 《养生月刊》2009,30(10):954-955
在养生健身方面,有“动”与“静”两种观点。“动”态养生观者强调运动锻炼,还有工作时多思考、多与社会接触等等;“静”态养生观者提倡静坐,包括精神恬淡、寡欲,饮食提倡素食、节食等。两者孰优孰劣?笔者认为,“动”与“静”两者无优劣之分,也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以和养生──我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研究之一杭州大学翁士勋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历代养生家大多提倡之,他们认为养生不能单以动养生,也不能单以静养生。动与静是一对哲学范畴。我国古代养生家认为,静者为阴,动者为阳。他们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工具,运用阴...  相似文献   

4.
“形动”和“神静”是中医养生学中比较重要的两种养生方法。历代中医学家在养生方法中常常会强调,“形宜动,神宜静”,即人的形体需要适当的运动,而“神”则需要静养。中医学认为,形动有益於人体气血运化,脏腑经络功能协调正常;神静亦有益于人体养精养形,阴阳调和,精气血旺盛;形动和神静二者结合适宜,则可延年益寿、却病防癌。  相似文献   

5.
朱丹溪的宇宙动静观、阴阳动静观以及“相火”动静论,与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宇宙的恒动推衍人身阴阳之动静、相火之动静,提出了生理与病理之相火、精神与疾病之关系及养心寡欲的养生观,对医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师认为:“男人养生靠吃,女人养生靠睡”。这是因为男属阳,女属阴,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因此,男性要靠吃来维持动的能量,以攒阳气,而女性养阴要靠睡觉来维持静的状态。当然在男性养精、女性养血方面,不要过度依赖吃上述食物,还要坚持营养平衡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动静辨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斌 《陕西中医》1989,10(7):303-304
中风发病急,证情复杂,可呈“动”、“静”两种不同类证。根据亢害承制理论,治则应以动为主者,治之以静;以静为主者,治之以动。作者认为,从微观病机入手,以虚实动静为总纲,指导中风病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没有只动不静的动功,也没有只静不动的静功。练功时的“动”和“静”,都是在人体的生理范围之内的调节。动或静,一旦超出了生理允许的范围,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养生祛病,反而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9.
我今年86了,耳朵还灵,眼睛不花,健步走路一阵风,还能翻山越岭.许多人看我也就七十出头,问我的养生经是什么?我告诉他们:“静则衰、动则寿,静动结合更长寿”. 退休后我曾患风湿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回老家的山村居住,这里开门见山、四面环山、出门爬山,白云蓝天,青山绿水,环境清幽.我更注重养生保健,订阅了好几份健康类的报刊,取他人养生之经,自身量力而行,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静动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庞学丰 《中医药学刊》2004,22(8):1391-1392
徐富业教授认为在中医阴阳的基础上,调整其偏颇,定理为动静并治法,其作为一种学术创新思维,观点明确,临床应用,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认为药物同样具有动与静两个方面:譬如“走”与“守”,反映了“动”与“静”的含义。一般地说:具有辛、散、泻、利等作用之药谓之“动药”,具有酸、涩、温、补等作用之药谓之“静药”,这对选药组方具有指导作用,临床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阐明天人相应论在养生保健活动中的指导性作用。认为:人类生活于天地之间,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规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医学养生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顺天道而行,即顺四时阴阳之消长,顺万物自然之动静,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二是应地道而动,考察地势之高下,阴阳之偏颇,五味之盛产,而养形、养神;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孙光荣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擅长中医内科、妇科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对情志病及中医养生亦有精深研究;他所倡导的养生总则是“合则安”,养生要诀是“上静、中和、下畅”,认为“静心是养生的核心”,日常注重中和之道,自创了养生十法,对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独到见解,笔者作为其弟子,从孙老的言传身教中初步感受了其养生之大旨,特借此文略作介绍以供同好。  相似文献   

13.
王明洪 《气功》2011,(3):253-255
纵观古今百岁寿星的养生,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古人(尤其是文人)的养生大多是以“静”为主,而现代寿星的养生则以“动”为主或是动静结合,南北朝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  相似文献   

14.
养生防病是自古以来人们孜孜追求的目标,《内经》倡导形神共养。形属阴,阴主静,故形易静难动,宜以动养之;神属阳,阳主动,故神易动难静,宜以静养之。动以养形,以形养神,动中有静;静以养神,以神养形,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只有形神协调,才是一个健康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15.
养生防病是自古以来人们孜孜追求的目标,《内经》倡导形神共养。形属阴,阴主静,故形易静难动,宜以动养之;神属阳,阳主动,故神易动难静,宜以静养之。动以养形,以形养神,动中有静;静以养神,以神养形,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只有形神协调,才是一个健康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16.
慈俭和静     
[解读]四字宝典中的慈,即不害物不损人,以养其天和;俭,不仅限于财,俭于饮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养精气等等;和,则是和谐之意,包括人际关系和谐,自身和谐等等;静,即身心不过劳。李庆远认为此四字乃养生者之根本。据说李庆远生于1679年,卒于1935年,享年256岁,不可考。但可以肯定是高寿之人,而经别人整理的《自述》,则记述了他的养生至要之言。“慈俭和静”则是他养生纲要,值得吾人借鉴。慈俭和静!清@李庆远  相似文献   

17.
胡志勇 《养生月刊》2003,24(4):172-173
三、动、静及节与科学养生 先民重视养生,易经颐卦、艮卦、具体为我们提供了健身的方式与要求。 颐卦卦辞云“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颐:指颊,腮,下巴;引伸牙床骨。这段卦辞的大意是:为颐养之道问卜,得吉善之占。观察别人颐养天年,便明白自己通过叩齿以保持牙齿坚固的重要性。“初九,舍尔  相似文献   

18.
筋与骨、动与静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在慢性筋骨病的诊疗过程中被广泛运用,而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原则就是其最经典的体现和运用。但在慢性筋骨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对于筋骨孰先孰后的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参照物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有所不同。本文以"以骨为先"立论,从古代哲学家对动与静的认识、筋骨生理状态下的动与静、筋骨病理状态下的动与静、慢性筋骨病诊疗中的动与静及慢性筋骨病康复中的动与静5个方面,探析了以静制动原则在慢性筋骨病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智龙 《山西中医》1991,7(4):35-36
动极者镇之以静首见于张景岳《类经附翼》,是寓含辨证思想的治则之一。笔者临床常以此法治疗以动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收效甚佳,兹介绍如下。笔者认为所谓“动”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动极”则是指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亢进,亢进就必然表现出一系列妄动的证候,根据祖国医学运动平衡观,则需采  相似文献   

20.
孙令伊 《养生月刊》2017,(6):557-559
夏天的主要特点是燥热,“热”以“凉”之,“燥”以“清”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可试按如下方面进行. 思想宜清静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静,做到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