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红外线辐射式全身热疗致病人皮肤烫伤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 根据临床资料,对热疗过程中发生皮肤烫伤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相应预防措施以指导临床防护。结果 红外线辐射式全身热疗致皮肤烫伤的主要原因有:热疗前准备不充分、局部温度过高、热疗者体型肥胖或有瘢痕组织、热疗时血液循环不足及防护不当。结论 正确采取措施如做好热疗前病人的准备、治疗过程中加强对病人的观察、保证充足血容量、做好防护等能有效降低皮肤烫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肿瘤射频热疗是指通过物理方法使肿瘤中心温度达到40~43度并维持40分钟以上,引起肿瘤细胞生长受阻.凋亡的一种治疗方法。射频热疗是治疗肿瘤的新手段。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皮肤反应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多周期射频热疗后致皮肤反应更为常见和严重。因此我科采取了一些皮肤反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内生场热疗结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腺癌)中的疗效。方法将68例晚期肺癌(腺癌)患者随即分为两组:A组(36例),采用化疗结合内生场热疗;B组(32),采用单纯化疗。结果A组有效率72.1%(26/36),明显高于B组46.8%(15/32,P〈0.08),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且A组低于B组。结论内生场热疗结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腺癌)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化疗,且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射频热疗联合化疗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112例中晚期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射频热疗联合化疗,在不同治疗期间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并总结护理过程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治疗,护理后较护理前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t=3.221,P=0.002),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改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有针对性地进行热疗护理可提高盆腔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交变脉冲强磁场对肿瘤组织杀伤作用的机理。方法:应用交变脉冲强磁场对30只接种Louis肺癌的昆明小鼠作了杀伤实验研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荷瘤鼠抑瘤率和抑瘤曲线进行观察。结果:两组肿瘤生长曲线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肿瘤生长体积和肿瘤重量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肿瘤体积抑制率=5294%,肿瘤重量抑制率=3724%。结论:交变脉冲强磁场对肿瘤组织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和抑制肿瘤生长作用。提示脉冲强磁场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的一个新的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E1B - 5 5KD基因缺陷腺病毒联合微波热疗是否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杀伤转移性肿瘤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 4 0只近交系 6 15小鼠随机分为腺病毒治疗组 (A) ,热疗组 (B) ,腺病毒 热疗组 (C) ,对照组 (D) ,每组 10只。建立荷肝癌细胞模型 ,双侧腋下接种肝癌细胞 ,对右侧瘤灶进行药物注射及 /或微波热疗 ,观察左侧瘤灶的变化。 [结果 ]B、C组热休克蛋白产生量明显增多 ;A、B、C组瘤体积较D组均有减小 ,C组与D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B、C组瘤重较D组均减小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右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测定 :A、B、C组与D组比较 ,转移淋巴结数均少 ,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C组最为显著 (P <0 .0 1)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计数 (CD8 )在C组有显著增加。 [结论 ]E1B - 5 5KD基因缺陷腺病毒基因治疗辅以微波热疗对转移性肿瘤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该种腺病毒基因治疗联合微波热疗 ,通过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来杀伤远处转移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健康教育对射频深部热疗肿瘤患者治疗依从性等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6月至 2014年6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接受射频深部热疗的106名患者,按照接受治疗的先后编号进行分组,编号为奇数入对 照组(n=69),偶数入观察组(n=65)。两组施以相同的教育内容,观察组实施强化健康教育,强化健康教育包括对患 者进行疗前准备、疗中配合及疗后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宣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前健康教育。治疗结束后对两组 患者的依从率、满意度、相关知识知晓率进行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 85.51%和63.08%,相关知识知晓度、患者总体满意度和家属总体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强化健 康教育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患者对疗前健康宣教的掌握和疗后健康行为的保持,能提高肿瘤射频深部热疗患 者依从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评价3种邻位皮瓣修复头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35例头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菱形皮瓣(15例)、双侧推进皮瓣(8例)和A-T皮瓣(12例)进行修复,并比较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无感染坏死,创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年,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颈部转移和局部复发.2例患者术后出现抬头纹消失面瘫体征,菱形皮瓣中有2例患者术后眼部略有牵拉变形.菱形皮瓣在瘢痕平整度方面要明显优于双侧推进皮瓣和A-T皮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邻位皮瓣修复头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患者功能和外形恢复较好,是头面部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3种皮瓣各有优缺点,术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0.
皮肤光损伤肿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模拟人皮肤肿瘤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立光损伤小鼠皮肤肿瘤模型。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两因素析因设计。选择对光线敏感的BALB/c小鼠,背部皮肤脱毛后UVC照射(56 mJ/cm2),隔天1次,8周结束;二甲基苯蒽/丙酮液(100μg/200μL)外涂,每周1次,共7周,12周后处死。连续测量并记录小鼠背部肿瘤数量和直径,描绘时间-荷瘤数动态变化图;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形成的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单纯UVC照射组无肿瘤出现;UVC+DMBA模型组小鼠6周后背部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瘤体,第9周荷瘤率达到100%,11、12周荷瘤数渐趋稳定,肿瘤体积有增大趋势,平均荷瘤数为(4.57±3.0)个,肿瘤平均体积为(44.91±4.6)mm3。HE染色、瑞氏染色、基底膜带染色均显示为早期皮肤鳞状细胞癌。而单纯DMBA组荷瘤数第8.5周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肿瘤自然消退率高,数量不稳定。结论 DMBA是皮肤肿瘤建模的主要因素,但停止该处理因素后荷瘤数量呈下降趋势;UVC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在12周内未能诱导出皮肤肿瘤,但UVC与DMBA联合应用具有交互协同作用,可较快速地建立皮肤肿瘤模型。该模型具有出瘤率高,出瘤整齐,荷瘤量多,除去处理因素后瘤体数量依旧稳定,且体积有增大趋势等特点,为皮肤肿瘤的防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1.
86例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6例应用交变磁场治疗,40例应用交变磁场加超短波治疗,其结果为两组疗效均佳,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病程与疗效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病程越短,显效率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场抑制金属腐蚀的作用。方法同样硝酸溶液中的金属样品分别放入不同的磁环境中,对比观察分析。结果金属在不同的磁环境中被腐蚀程度有明显的差异。结论磁场有抑制金属腐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围术期磁场环境对行经蝶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on dialdehyde,MDA)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6例经蝶垂体瘤切除患者,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曝磁组(M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8例。M组围术期曝露在150 mT磁场环境下,C组围术期则未曝露在磁场环境下。两组分别于诱导前(T0)、诱导后即刻(T1)、诱导后70 min(磁场暴露60 min)(T2)及诱导后130 min(磁场暴露120 min)(T3)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清SOD活力、MDA和NO含量。结果 在150 mT的磁场暴露120 min后曝磁组的血清SOD活力高于对照组(P<0.05),曝磁组的血清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曝磁组的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磁场可以使经蝶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血清SOD活力和NO含量增加并降低其MDA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