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虚、脾虚痰湿证血浆及胃粘膜胃肠激素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脾虚与脾虚痰湿证等不同证候状态下血浆,胃粘膜胃泌素(Ga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皮生长因子(EG),含量的变化及相互调节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患者血浆及胃粘膜Gas,CGRP,EGF含量。结果 脾虚证,脾虚痰湿证是由虚证向虚实夹杂证转变的两个证候状态,体内胃肠激素Gas,CGRP和EGF的调节表现为不同模式。使如脾虚痰湿证患者血浆Gas水平比脾虚证明显升高,脾虚湿热证患者胃粘膜Gas水平比脾虚证明显升高,脾虚痰湿证患者胃粘膜CGRP水平比脾虚证,脾虚湿热证明显升高等。结论 脾虚证,脾虚痰湿证患者血浆,胃粘膜胃肠激素的改变,反映了中医证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脾虚与脾虚痰湿证等不同证候状态下血浆、胃粘膜胃泌素(Ga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及相互调节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患者血浆及胃粘膜Gas、CGRP、EGF含量。结果 脾虚证、脾虚痰湿证是由虚证向虚实夹杂证转变的两个证候状态,体内胃肠激素Gas、CGRP和EGF的调节表现为不同模式。例如脾虚痰湿证患者血浆Gas水平比脾虚证明显升高,脾虚湿热证患者胃粘膜Gas水平比脾虚证明显升高,脾虚痰湿证患者胃粘膜CGRP水平比脾虚证、脾虚湿热证明显升高等。结论 脾虚证、脾虚痰湿证患者血浆、胃粘膜胃肠激素的改变,反映了中医证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微量元素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日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为了探讨妇科血瘀证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我们测定了患者发中微量元素锌(Zn)、钢(Cu)、铁(Fe)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针刺四缝穴与体内锌含量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利血平造模的大鼠为观察对象,观察针刺四缝穴前后的大鼠血液中微量元素锌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模型组大鼠和针刺组大鼠以利血平腹腔注射致脾虚模型,再经针刺治疗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及红细胞中锌的含量.结果 造模的大鼠血浆及红细胞中锌含量减少(P<0.05).通过针刺后大鼠血液中血浆锌含量及红细胞中锌含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针刺四缝穴能提高脾虚证大鼠血液中锌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探索胃肠动力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同步观察脾虚证大鼠血浆和肠组织中胃动素的含量及其磷酸川芎嗪的PK特征,并用四君子汤反证,探讨“证”、“辨证施治”与PK间的关系。TMPP在脾虚证,正常和四君子汤治疗大鼠的房室模型均为开放型二室模型,正常和四君子汤治疗大鼠间的MOT含量、TMPP的PK参数及血药浓度等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模型和正常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显著(P〈0.01)。大鼠的脾虚状态明显地影响TMPP  相似文献   

6.
厌食干预合剂对脾虚幼年小鼠血清锌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晓艳 《山西中医》2006,22(6):52-53
目的:探讨厌食干预合剂治疗脾虚型厌食小鼠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幼龄昆明种小鼠用经典的大黄液灌胃建立脾虚型厌食动物模型,予厌食干预合剂治疗,观察其对宏观指标(CA食、体重、活动、毛发等)和微观指标血清锌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造模组小鼠的饮食和体重明显减少,血清锌含量明显降低;与脾虚自然恢复组相比,厌食干预合剂明显改善厌食症小鼠的饮食和体重,提高了脾虚小鼠血清辞含量(P〈0.05)。结论;厌食干预合剂可治疗脾虚型厌食症,提高小鼠血清锌的含量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脾肾阴虚证患者血清铜锌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多少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多数报道脾虚证患者存在血清铜(Cu)升高,锌(Zn)降低的趋势,但也有相反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探讨脾阴虚证、肾阴虚证诊断的客观化,笔者对25例脾阴虚证患者、20例肾阴虚证患者血清中的Cu、Zn含量进行...  相似文献   

8.
中医“脾”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 ,脾虚时消化功能发生紊乱。而脑肠肽除通过肠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 ,还可在中枢水平调节胃肠功能。因此 ,研究脾虚证与脑肠肽的关系对探讨脾虚证的本质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在以前有关脾虚证与下丘脑SS、MOT、CCK含量关系的研究基础上 ,首次从形态学角度就脾虚证与SS、MOT、CCK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关系进行探讨。1 材料和方法动 物 雄性SD大鼠 2 5只 ,体重 2 5 0± 2 0 g ,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药物与试剂 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均由本院中药房提供 ,将药物于清水中浸泡 30分钟 ,煮沸后 ,文火煎 30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证、脾虚证、肝郁证与神经肽CR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足电刺激、大黄灌胃、电刺激 大黄灌胃方法分别复制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各组实验大鼠下丘脑和蓝斑CRF含量。结果肝郁组下丘脑CRF含量降低,脾虚组下丘脑CRF含量存在升高趋势,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组蓝斑CRF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脾虚组、肝郁脾虚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郁组下丘脑CRF降低,脾虚组CRF在下丘脑存在升高趋势;肝郁组蓝斑CRF明显升高。下丘脑CRF在肝郁组和脾虚组之间的差异,可能是肝郁证和脾虚证的中枢差异点之一;肝郁组蓝斑CRF升高,可能是肝郁证证本质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脾虚证胃液微量元素,前列腺素E2及IgG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明国 《浙江中医杂志》1994,29(12):557-558
消化性溃疡脾虚证胃液微量元素、前列腺素E_2及IgG的变化511700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董明国大量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的基本征型是脾虚征[1]。为了探讨其与胃液生化免疫成分的关系,我们曾对35例消化性溃疡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虚证和非脾虚证,检测其胃液前列?..  相似文献   

11.
湿热证微量元素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揭示湿热证的本质,探讨湿热证与微量元素锌(Zn)、铜(Cu)、铁(Fe)、硒(Se)和维生素E(Vit E)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综合因素造模,观察湿热证动物模型血清微量元素锌、铜、铁、硒及维生素遥变化情况。结果:湿热证动物模型血清锌、硒以及血浆维生素E含量明显下降(P<0.01,P<0.05),血清铜含量明显上升(P<0.05)。结论:湿热证与微量元素及维生素E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虚证与微量元素发锌铜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证的内涵,我们对阳虚证、阴虚证与锌、铜、铁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初步体会到发锌低下,发铜、铁比例失调是虚证的本质,但程度不同,证候各异。1 临床资料和方法 北京地区36人,分为2个年龄组。青年组16人,年龄15~35岁,其中阳虚证6人;阴虚证4人;健康  相似文献   

13.
郭文峰  陈蔚文 《新中医》2006,38(8):8-10
从脾的生理功能与营养物质吸收、脾运化失常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的关系,阐述了营养物质在胃肠的吸收作为探讨脾虚证本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阐明了该研究对脾虚证本质研究的重要意义,并简述了代谢物组学等研究领域的进展,为从营养物质的吸收研究脾虚证本质提供了技术方法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21例脾虚证慢性胃病患者胃粘膜及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发现胃粘膜与血浆 cAMP 在脾气虚证和脾虚气滞证间有显著差异;cAMP 在胃粘膜的正常组织与病灶组织间、正常人与脾虚证病人的血浆间均有显著的量变。因此认为环核苷酸的含量可反映脾虚证的部分本质,测定其含量有助于临床上判断病情和疗效。  相似文献   

15.
滋补脾胃法治疗痴呆大白鼠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用饱食不节、疲劳过度等复合因素,建立脾虚大白鼠动物模型,探讨滋补脾胃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机理。方法:用AlCl3建立痴呆模型,最终建立了脾虚痴呆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分别用滋补脾胃方药和脑复康进行治疗后,测定了大白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中间产物CD和MDA含量及抗氧化酶GSH—Px和Cat的活性。旨在探讨脾虚证与痴呆病的关系及滋补脾胃方药治疗痴呆的作用机理。结果:脾虚证与痴呆病均能显著增强大白鼠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抗氧化酶活性。结论:中西药均能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改善痴呆的病理损害,提高大白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中药明显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脾失健运,聚湿生热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补充脾主运化的研究内容。方法:纳入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例,脾虚证组及脾胃湿热证组各20例;健康受试者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3组进行胃镜检查,检测胃黏膜组织中AQP3、AQP4的表达,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胃黏膜炎症病理分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AQP3、AQP4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证组AQP4表达与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虚证组的腺苷酸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QP3、AQP4以及线粒体内腺苷酸的含量异常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形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为主要证候;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且不同的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证候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其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脾虚大鼠血及延髓VIP/NO信号转导通路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脾虚证小肠运动异常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破气苦降加饥饱失常法”塑造大鼠脾气虚证模型,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硝酸还原酶法及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大鼠延髓和血中血管活性肠肽(VIP)、一氧化氮(NO)含量与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脾虚组大鼠延髓中VIP、NO含量与NOS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四君子汤组,四君子汤组和正常组之间无显著差别;血中VIP、NO含量与NOS活性则比正常组和四君子汤组显著升高,四君子汤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不显。结论:脾虚证与VIP/NO信号通路之间具有广泛相关性,该信号通路变化可能是脾虚证小肠运动异常以及脾虚证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老年前期肝肾两虚证与骨密度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前期肝肾两虚证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45-59岁的受试者624例进行骨密度测定。其中肝肾两虚证96例,肾虚证268例,肝虚证100例,脾虚证160例,并选择同性别同年龄无肾虚、脾虚证的健康人20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成像骨密度测定法,测定足跟骨的骨密度。结果:肝肾两虚证组的骨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肝虚、脾虚证组(均P<0.01),但高于同性别的肾虚证组(P<0.01)。结论:肝肾两虚证与骨密度下降有相应的关系。骨密度测定可作为肝肾两虚证本质辨证的客观评价指标和判定肝肾两虚证治疗效果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炎不同证型与细胞因子PDGF TGF-β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PDGF、TGF-β含量与慢性肝炎不同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辨证设慢性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组各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证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DGF、TGF-β的含量.结果:肝郁脾虚等3组PDGF、TGF-β含量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瘀血阻络证组高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差异有显著性;定量水平结果亦与其相符;肝炎程度不同,其PDGF、TGF-β水平也不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慢性肝炎不同证型肝纤维化程度不同,与PDGF、TGF-β水平有较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