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痛经患者月经周期关元、十七椎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为临床选穴及穴位特异性研究提供试验证据。方法检测痛经组50例痛经患者非经期、经期、经后关元和十七椎的伏安曲线,分析痛经患者穴位伏安特性,并与对照组51例健康女性进行比较。结果痛经组非经期十七椎穴的增程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小于对照点(P0.05),经期十七椎穴惯性面积小于对照点(P0.05),经后十七椎穴增程伏安面积、惯性面积均小于对照点(P0.05);痛经组非经期关元穴的减程伏安面积大于对照点(P0.05)。对照组经后十七椎穴的增程伏安面积、惯性面积小于对照点(P0.05)。非经期,痛经组关元穴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经后,痛经组关元穴增程伏安面积、惯性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元、十七椎穴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并随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与健康女性比较,痛经患者关元、十七椎穴伏安特性在非经期和经后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太渊穴伏安特性变化特征,为穴位功能特异性研究和穴位辅助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仪,检测3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及40名健康志愿者双侧太渊穴和对照点的伏安曲线,并对其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健康人双侧太渊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点(P0.01,P0.05),右太渊的惯性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点(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双侧太渊穴的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点(P0.05,P0.01),而惯性面积与对照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双侧太渊穴的惯性面积均显著大于健康人(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太渊穴伏安特性发生了明显改变,太渊穴是治疗甲状腺机能减退的有效穴位;穴位与脏腑的联系比非穴对照点与脏腑的联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大陵穴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了54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与42例健康人大陵穴及对照点的增减双程伏安曲线。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大陵穴与对照点的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健康人左侧大陵穴的增、减程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点(P<0.05)。健康人右侧大陵穴的增、减程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大于左侧(P<0.05)。甲亢患者右、左大陵穴及其右对照点的增、减程伏安面积均显著小于健康人(P<0.05),甲亢患者左大陵穴对照点的惯性面积显著大于健康人(P<0.05)。结论:甲亢患者穴位对能量传输的"畅通性"明显低于健康人,其机体恢复能力亦明显低于健康人。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三阴交穴伏安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与正常人三阴交穴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与正常人三阴交穴及对照点的伏安特性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正常人和甲亢患者穴位的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均小于对照点,同一采样电流点增程电阻均大于减程电阻;甲亢患者减程扫描电阻小于正常人.结论 人体电阻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均能灵敏地反映出穴位的特异性;减程电流扫描更能反映出甲亢患者和正常人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太渊穴伏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太渊穴伏安特性的变化,探讨这种变化与甲亢患者血清FT3、FT4值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56例甲亢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太渊穴和对照点的增减双程伏安曲线。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太渊穴与对照点的增程、减程伏安面积以及增减程伏安面积差值(惯性面积)进行比较,并对甲亢患者穴位伏安特性各参数与血清FT3、FT4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双侧太渊穴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点(P〈0.05-P〈0.01),健康对照组双侧太渊穴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及右侧太渊穴惯性面积也显著小于对照点(P〈0.05~P〈0.01)。甲亢患者组左侧太渊穴减程伏安面积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右侧太渊穴惯性面积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甲亢患者双侧太渊穴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与与血清FT。值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P〈0.001)。甲亢患者双侧太渊穴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和右惯性面积与血清FT4值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P〈0.001)。结论太渊穴具有明显的低电阻特性,甲亢患者左侧太渊穴减程伏安面积显著小于健康人,这一变化与甲亢患者血清FT3、FT4值增大和能量代谢加快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经期中极穴伏安特性的变化。方法:应用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30名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女生、30名健康女生中极穴及相应对照点的伏安特性,分别在经期前、中、后分3次进行检测。结果:痛经组中极穴经期増程伏安面积明显大于健康组(P〈0.05);健康组中极穴经期増程、减程伏安面积明显小于经前(P﹤0.05);痛经组中极穴经期、经后减程伏安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点(P〈0.05)。结论:痛经女生中极穴电阻增高,提示患者病变局部穴位处气血运行不畅。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足三里穴伏安特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与正常人足三里穴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与正常人足三里穴及旁开的非穴对照点的伏安特性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正常人和甲亢患者穴位的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均小于对照点;甲亢患者减程伏安面积小于正常人。结论:穴位对能量的传输能力强于对照点;甲亢患者的机体恢复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与健康人大陵、神门、内关穴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仪检测56例甲亢患者与40名健康人大陵、神门、内关穴的伏安曲线,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亢患者左大陵穴的惯性面积显著大于健康人(P<0.01),甲亢患者右大陵穴的增、减程伏安面积均显著小于健康人(P<0.01)。甲亢患者左神门穴减程伏安面积和右神门穴的增程伏安面积显著小于健康人(P<0.01)。甲亢患者左内关穴减程伏安面积小于健康人(P<0.05)。结论:甲亢患者穴位的伏安特性较健康人发生变化,且对该疾病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大陵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阻断前臂血行对内关和太渊穴伏安特性的影响,研究穴位功能、人体气血与穴位伏安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23名健康受试者在阻断左臂或右臂血行前后,同侧内关及太渊穴伏安特性的变化.结果:血行阻断状态下内关及太渊穴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均显著大于正常状态(P<0.05,P<0.01),且内关穴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变化率均显著大于太渊穴(均P<0.05);血行阻断状态下内关穴惯性面积大于其正常状态(P<0.01),而太渊穴惯性面积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关和太渊穴的伏安特性变化能反映机体局部血供改变,内关穴对血液流行状态的改变比太渊穴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单侧足三里穴后两侧足三里穴伏安特性的变化,研究针刺得气对穴位伏安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20名健康人针刺左侧足三里得气、针刺左侧足三里不得气两种刺激方式后,两侧足三里穴及对照点增减程伏安曲线,并与针刺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针刺得气及针刺不得气两种方法刺激左侧足三里穴后,其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惯性面积均较针刺前显著减小(P〈0.01,P〈0.05);针刺左侧足三里得气后,未接受针刺的右侧足三里惯性面积也显著减小(P〈0.05),而针刺左侧足三里未得气时,未接受针刺的右侧足三里穴惯性面积反而显著增大(P〈0.01)。结论针刺得气与不得气两种刺激方法对穴位局部影响接近,但对远部或全身的影响则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1.
伏安特性与穴位功能特异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研究穴位伏安特性在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上的特异性。方法 应用自行研制的穴位伏安特性检测仪测试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太渊、冲阳穴伏安特性。结果 太渊、冲阳穴惯性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点而代表穴位电阻高低的伏安面积则无显著差异 ;献血组与对照组比较冲阳穴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出现了显著变化而太渊穴则无明显差异 ;太渊穴惯性面积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而冲阳穴则无此特征。结论 穴位惯性面积在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方面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同位素治疗前后太渊穴伏安特性变化。方法应用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25例甲亢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太渊穴增、减双程伏安曲线,比较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及患者同位素治疗前后伏安特性的差异。结果同位素治疗前甲亢患者双侧太渊穴增、减双程伏安面积均小于健康志愿者,其中两组减程伏安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同位素治疗后甲亢患者除右太渊穴减程伏安面积基本无变化外,太渊穴左、右增程和左减程伏安面积均得到明显恢复,与健康志愿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太渊穴伏安特性能较灵敏地反映甲亢患者能量代谢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正常人和尸体穴位伏安曲线特性的差异。方法:在67名正常人和10具尸体上作穴位伏安曲线的检测。结果:(1)正常人和尸体冲阳、足三里穴的伏安曲线均具非线性和“惯性”特征。(2)正常人冲阳、足三里穴的惯性面积明显小于旁侧对照点(P分别<0.05和<0.01),而尸体冲阳、足三里穴的这种特性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P均>0.2)。(3)尸体冲阳、足三里穴的惯性面积和伏安面积均明显小于正常人(P均<0.001)。结论:存在于人体活体上的穴位的某些功能特性在尸体上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正常人和尸体穴位估安曲线特性的差异。方法:在67名正常人和10具尸体上作穴位伏安曲线的检测。结果:(1)正常人和尸体冲阳、足三里穴的伏安曲线均具非线性和“惯性”特征。(2)正常人冲阳、足三里穴的惯性面积明显小于旁侧对照点(P分别〈0.05和〈0.01),而尸体冲阳、足三里穴的这种特性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P均〉0.2)。(3)尸体冲阳、足三里穴的惯性面积和伏安面积均明显小于正常人(P均〈0  相似文献   

15.
腧穴实质与微血管相关的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从生理学角度调查腧穴实质与微血管的相关性.方法在按解剖位置定穴的基础上,用WQ6-F30型针灸经络定位仪精确定位,然后用瑞典Perimed公司生产的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同步探讨穴位和对照点的血流,并在计算机中处理数据和图形.结果①人体穴位的血流量极显著地高于相应对照点(P<0.01),不同个体、不同穴位间的血流量不同;②穴位点的血流速度相对较慢(P<0.05);③穴位点的微血管具有同步舒缩的特点,而对照点内之微血管舒缩不同步;④不同个体、不同穴位的频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同一个体的同一穴位具有确定的舒缩频率;⑤刺激可提高微血管自律运动的振幅,增加穴区的血流速度.结论腧穴的实质是具有特异性舒缩频率的微循环单元.  相似文献   

16.
穴位伏安特性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自行研制的经穴伏安特性检测仪 ,对太渊、大陵、神门及对照点伏安曲线进行 4 8h测试 ,对穴位伏安特性昼夜对应时间的观察值以及昼夜均值进行比较。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穴位伏安面积昼夜对应时间及昼夜均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而惯性面积则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提示 ,穴位惯性面积比伏安面积能更敏感地反映人体的生理变化 ,可作为穴位电学特性的一个主要观察指标 ;不同时间穴位惯性面积的差异是针灸择时取穴的重要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生理状态下胞宫相关经穴体表微循环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探求生理状态下胞宫相关经穴体表微循环变化的特异性规律,为经穴反映功能的特异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招募90例健康女大学生,选取与胞宫相关的足三阴经原穴、郄穴、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脾经非特定穴(血海),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非经非穴作为测试点,通过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这些测试点在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变化规律。结果:右侧地机穴月经期血流灌注量低于排卵期和黄体期(P<0.05),卵泡期低于排卵期(P<0.05);左侧中都穴月经期血流灌注量低于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P<0.05)。地机、三阴交、太溪、水泉穴在各时期同名穴位左侧血流灌注量均大于右侧(P<0.05),悬钟穴在各时期右侧血流灌注量均大于左侧(P<0.05);血海穴在排卵期左侧穴位血流灌注量大于右侧(P<0.05),太白穴在月经期、非经非穴在黄体期右侧穴位血流灌注量均大于左侧(P<0.05)。结论:脾经地机和肝经中都穴体表微循环可特异性反映生理状态下胞宫气血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通过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仪和红外热像仪,初步探讨慢阻肺患者肺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的变化特点,为穴位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80例慢阻肺患者,采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仪和红外热像仪对慢阻肺患者同步监测肺俞穴及其旁开1 cm对照点的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并连续记录,观察慢阻肺患者肺俞穴体表温度和血流灌注量,并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慢阻肺患者肺俞穴血流灌注量和体表温度高于对照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其中左肺俞血流灌注量高于右肺俞,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俞穴体表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改变与慢阻肺疾病有关,可为慢阻肺患者进行中医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并分析针刺对该血流灌注量的调整作用。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采集30例健康人自然状态和针刺合谷穴30min前后面部血流图像,统计穴区血流灌注量,分析对称性以及针刺对面部左右侧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正常人面部穴位血流灌注量大多都在0.73~1.17PU范围之间,以巨髎、口禾髎、四白、承泣等血流量较大,下关、牵正、丝竹空等穴血流量较小。自然状态30min前后,正常人面部血流灌注量无明显的升降变化,左右侧同名穴血流灌注量存在小幅差异。针刺30min后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显著增加(P<0.05,P<0.01),其中左侧巨髎、左侧承泣、左侧丝竹空、左右侧夹承浆和右侧大迎血流灌注量的增加值与自然状态下的变化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面部左右侧穴位血流灌注量存在较小差异,针刺可以增加面部双侧穴位血流灌注量。  相似文献   

20.
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研究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的基本特征及随生理、病理变化出现的改变,探讨其生物物理学基础。方法:对本研究组近10年来有关穴位伏安特性研究工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与对照点比较,穴位低电阻特征并非普遍存在,而低惯性特征则较具普遍性。穴位伏安面积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而大部分穴位的惯性面积则具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其峰值相位和体温节律的谷值相位相应。心脏病患者和胃病患者穴位伏安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病变缓解后穴位伏安特性也恢复正常。尸体穴位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明显小于正常人,正常人穴位所具有的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在尸体上消失。结论:人体穴位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穴位非线性特征反映了人体作为高等生物所具有的生理与行为的复杂性,而惯性特征则与穴位能量代谢有关。穴位惯性面积比伏安面积更能敏感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应是今后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