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新的组合疗法。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条件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给予热敏灸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TDP配合手法复位治疗。两组均每星期治疗5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包括不足2个疗程痊愈者)。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积分变化,并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来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PRI、VAS、PPI积分均有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PRI、VAS、PPI积分都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愈率为57.1%(24/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5%(11/40,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P0.01)。结论热敏灸配合手法复位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有很好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试验设计,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32例,治疗组为针刺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为单纯手法治疗,2天1次,3次为1疗程,共治疗6次,于治疗前后进行简化McGill量表评定。结果:治疗组治愈7例,好转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简化McGill量表评定示:每组患者治疗后PRI、VAS和PPI均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两组间PRI、VAS和PPI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较单纯手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手法复位与理疗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手法复位组、偏振光组和磁振热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的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关节活动度和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2个疗程后PRI、PPI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手法复位组PRI、PPI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3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治疗1个疗程(P<0.01);手法复位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1)。手法复位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偏振光组和磁振热组(P<0.05)。结论采取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优于理疗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正骨手法联合电针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电针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电针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2组均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VAS评分、OD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85.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正骨手法联合电针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可以纠正患者错位的小关节,恢复腰椎内外平衡,明显减轻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7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双氯芬酸钠,50mg/次,1次/d。治疗组30例针刀,患者俯卧位,胸椎处压痛点,局麻,4号针刀垂直皮肤表面刺入,缓慢进针逐渐到达至浅筋膜,试探性针刺,刺中背皮神经则出现疼痛剧烈,在此处用针刀切割松解筋膜,同时将筋结、筋束等一并切开,1~2次/周。连续治疗3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MPQ评分(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MPQ评分(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调手法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6例,A组给予微调手法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方案治疗,B组给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PRI、PPI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A组PRI、PPI和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调手法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神经压迫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梅特兰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3例和对照组125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梅特兰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配合腰部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SF-MPQ)各项评分及Ose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80.5%和52.0%,对照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72.8%和20.0%。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6、20 d后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及Ose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0 d后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及Ose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梅特兰手法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古法针刺、夹脊电针及口服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差异,探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60例CSR患者随机分成古法针刺组60例、夹脊电针组60例和颈舒颗粒组40例。古法针刺组采用古法针刺操作手法治疗,取腕骨、昆仑、外关、曲池、肩井、风池;夹脊电针组采用电针C4-7夹脊穴治疗;颈舒颗粒组采用口服颈舒颗粒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PQ(SF-MPQ)量表评定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各项PRI评分(PRI感觉分、PRI情绪分及PRI总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古法针刺组治疗后各项PRI评分与夹脊电针组和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夹脊电针组治疗后PRI感觉分与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VAS评分、疼痛强度(PPI)评分及总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古法针刺组治疗后VAS评分、PPI评分及总积分与夹脊电针组和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夹脊电针组治疗后VAS评分、PPI评分及总积分与颈舒颗粒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古法针刺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能迅速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掌按脊柱复位手法治疗产后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产后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掌按脊柱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C)量表、Oswestry量表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RC及OD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NR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NRC及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SF-36量表中PF、RP、BP、VT、SF及MH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SF-36量表中PF、BP、SF及MH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灸配合掌按脊柱复位手法是一种治疗产后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Mc Gill量表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4.17%,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治愈率为25.00%,总有效率为79.17%;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RI、VAS、PP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可显著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恢复颈部关节活动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胸椎三维定点整复手法结合浮针治疗急性期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胸椎三维定点整复手法结合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奇正消痛贴治疗,治疗6 d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依从性相当(P0.05);治疗组在改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痉挛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总效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1.67%(P0.05)。结论胸椎三维定点整复手法结合浮针能有效治疗急性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肘压复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分筋错骨法)、对照组2(膝顶法)、治疗组(肘压复位法)各60例。观察治疗前后疼痛指数(PPI)、体征、症状评分、胸椎正侧位片的变化,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疗程结束后,三组自身前后的疼痛指数(PPI)量表及体征、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对照比较,疼痛指数(PPI)量表及体征、症状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3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的改善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疼痛、体征和症状,但是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说明肘压复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好、定位精确、操作时间短、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用孙氏正脊手法配合中药药包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孙氏正脊手法配合中药药包治疗,对照组釆用传统腰椎斜扳法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并采用NRS评分标准进行疼痛强度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0%,对照组为8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强度NRS评分治疗前后不同疗程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孙氏正脊手法配合中药药包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疗效明显,可以有效地减轻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与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治疗前后通过对Mc Gill疼痛量表分值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同时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1%(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1%(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PRI、VAS、P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PRI、VAS、P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RI、VAS、PPI数值明显减小。结论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痛经的症状,减少患者痛苦,疗效优于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活化器整脊技术(activator method chiropractic technique,AMCT)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AMCT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AMCT治疗。治疗3次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即时及治疗3次后VAS评分和JO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即时及治疗3次后VAS评分和JO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为22.2%,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AMCT是一种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及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PRI、VAS、PP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2个疗程后肩关节各项功能活动度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5%和95.5%,对照组分别为52.5%和9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齐刺肌筋膜扳机点配合温针是一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联合几丁糖关节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0例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小关节针刀松解联合小关节腔注射几丁糖,对照组采用单纯超声引导腰椎小关节针刀松解。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后、疗程结束3个月后的VAS评分与JOA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1)疗程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疗程结束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联合关节腔注射几丁糖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安全、准确而有效,且疗效优于单纯的小关节针刀松解。  相似文献   

19.
赵斌斌  李万瑶 《新中医》2017,49(11):109-111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侧卧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配合侧卧斜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侧卧斜扳法治疗。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经用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Mc Gill疼痛量表中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评分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R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针配合侧卧斜扳法和电针配合侧卧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疗效,且腹针配合侧卧斜扳法在改善PRI评分上优于电针配合侧卧斜扳法治疗,且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可靠。结论:腹针配合侧卧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20.
钟琪 《新中医》2021,53(24):153-15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 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2 组疗程均为12 d,观察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并对2 组治疗前后简化McGill 疼痛评分量表(SF-MPQ) 中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 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3.3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PRI、VAS、PP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上述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率为10.71%,对照组为45.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