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纤康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纤康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用CCl4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予以肝纤康灌胃治疗,测定血清ALT、MDA、HA、LM及肝组织GSH、Hyp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清ALT、MDA、HA、LM及肝组织Hyp含量显著升高,肝组织GSH含量显著降低,肝纤维化病变明显;肝纤康治疗组血清ALT、MDA、HA、LM及肝组织Hyp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GSH含量明显升高,肝纤维化病变明显减轻。结论肝纤康对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减少细胞外基质在肝组织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2.
立足“肝主身之筋膜”理论,总结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为肝气郁滞,肝体用失衡,肝木克脾土,胃肠筋膜经隧挛急,表现出腹痛、腹部不适感、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症状,或伴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胃肠外症状,其病位在肠,其标在脾,其本在肝,涉及五脏,治病求本,进而提出柔肝理气解郁、柔肝缓急止痛、柔肝养血安神等治法探讨本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中医藏象理论中,“肝藏”具有丰富内涵,区别于现代医学中的“肝”。中医“肝藏”功能主要为“主疏泄”、“主藏血”以及“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等。现代研究赋予了“肝藏”新的内涵,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肝窦内皮功能、以及金属硫蛋白等方面解释肝主疏泄;将机体内凝血因子、抗凝血物质改变等因素与肝主藏血功能相联系;从“肺-肝轴”、“肝-肠轴”等方面解释“肝藏”与其他脏腑间关系。本文以中医“肝藏”的功能为纲,结合脏腑关系,综述其研究进展,讨论中、西医对“肝藏”的不同理解,为认识和发展中医“肝藏”基础理论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柔肝冲剂对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PAI-1)]在肝组织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血瘀组和柔肝组。主要观察项目:大鼠血瘀体征;用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组织中uPA、uPAR、PAI-1的表达。结果:血瘀组出现明显的血瘀表现,正常组与血瘀组体征差异显著。经柔肝冲剂治疗后,血瘀体征有明显改善。通过免疫组化、蛋白定量发现PAI-1、uPA、uPAR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均有表达。PAI-1、uPA、uPAR表达在血瘀组较正常组为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柔肝冲剂治疗后它们表达均有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PA、uPAR、PAI-1在正常大鼠肝组织中有表达。血瘀型肝纤维化时,其在肝组织中蛋白表达增高,柔肝冲剂可降低其表达。柔肝冲剂可能通过影响纤溶酶原激活系统,起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查姜黄素对家鸭脂肪肝模型肝脂、血脂的干预效果,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家鸭脂肪肝模型,并用姜黄素进行干预,考查肝脂、血脂、肝脂酶、肝病理变化、一般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姜黄素具有降低家鸭脂肪肝模型肝TG、血TG、体重、肝指数,改善肝组织病理的作用,其中高、中剂量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P<0.05)。姜黄素有升高家鸭脂肪肝模型肝脂酶的作用,其中高剂量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姜黄素具有降低家鸭脂肪肝模型肝脂、血脂的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肝脂酶活性,促进脂质代谢,保护肝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6.
论肝脾不调     
杨树德 《新中医》1992,24(5):11-12,39
肝脾为患,其病多端,其病理虽皆肝脾不调,但证候却有别。本文就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与从,将肝脾不调常见之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壅肝郁四证,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五、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的经脉相互络属,故有表里之称。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利、条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疏利气机、条达情志、疏泄胆汁三方面。肝又主藏血,即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这两方面的作用。肝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胆为“中精之府”,其生理功  相似文献   

8.
肝为五脏之一,肝病当有虚实。历代医家多认为肝病实多虚少,肝虚证亦是多阴虚、血虚而少气虚、阳虚。从脏腑辨证的角度而言,肝虚有肝气虚、肝血虚、肝阴虚、肝阳虚,其治疗遵循"虚则补之";从药味的角度而言,补肝大体以酸味药补肝体,以辛味药补肝用,辅以甘味、苦味药。  相似文献   

9.
总结池晓玲教授辨治黄疸的经验。池晓玲教授认为黄疸的病机是在肝脾不调的基础上出现的湿瘀为患,辨证时可参合五运六气与五行体质。具体辨治可根据黄疸病情的演变情况,将黄疸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3期;肝脾不调按层次分为肝郁、肝火、肝寒、肝瘀、肝阴血亏及脾运不及、脾气呆滞、脾气亏虚等不同;湿邪为患按层次可分为湿阻、湿滞、湿蕴等不同。其治法总以调和肝脾、祛湿退黄为法,根据其阶段、层次的不同,可分别采用疏肝、清肝、温肝、散肝、柔肝、运脾、醒脾、健脾及化湿、利湿、运湿等治法。  相似文献   

10.
论高血压病不离于肝,不止于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的范畴。笔者根据中医的生理和病因病机,总结其规律为"不离于肝,不止于肝"。"不离于肝"指其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从而导致肝阳上亢,血压升高。统观历代和现代各医家对此病的治疗,均是以镇肝潜阳为主,而无逆此道行之者。衡量疗效也必定以此为主要指标。"不止于肝"则指除"肝"外,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可引起此病。但其前提是"肝"最终必成为主要受害者。以下从生理、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两方面论证之。  相似文献   

11.
肝与肺在脏腑、经络及五行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久咳与肝的病变密切相关,从肝治咳,其常用治法可归纳为疏肝祛风、理气化痰、平肝清肺、疏肝健脾、镇肝熄风、柔肝滋肾等六法。  相似文献   

12.
从肝虚论治月经不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清  贾尚美 《山西中医》2011,27(11):58-58,60
以脏腑、气血、阴阳的相关理论及历代医家对肝虚证的论述为基础,探讨从肝虚论治月经不调的重要性,认为应运用补肝法治疗月经不调,并分别从补肝气、补肝血、补肝阴、补肝阳4个方面来总结其病机、治法及方药。  相似文献   

13.
杨慧 《河南中医》2013,33(5):667-668
观百合温胆汤药物组成,竹茹、百合微寒,陈皮、枳实、半夏、乌药性温,茯苓、甘草性平,实为平调脏腑寒热,梳理脏腑气机之方.借其化痰之功以健其脾运,借调理气机之功以助肝之疏泄,因此臧力学主任医师用百合温胆汤作为肝脾同治方.脾病兼调肝,防肝木有可乘之机,肝病兼调脾,助其中焦健运,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临床常用其为基础方治疗多种疾病,取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从"枢"字本意出发,以肝寓阴阳、胆系于肝、肝主升发等理论为切入点,揭示"肝主枢"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枢转气机的生理功能,明确阴阳不相交接或逆乱以及气机的运动无度为肝不主枢的病理特点,进而提出枢滑机脱、抑其机运,枢涩机滞、助其枢导的治疗原则,对于深入研究"肝主枢"理论为临床疑难杂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肝为风木之脏,眩晕的发生与肝脏生理功能的常否密不可分。临床上多以实证治之,鲜有论及肝虚眩晕者。从肝论治眩晕不能仅仅遵循于平肝、清肝、疏肝等法,更要对肝虚型眩晕有足够的重视,其基本证型包括:肝气虚、肝血虚、肝阴虚、肝阳虚。眩晕与肝虚的关系密切,必须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仔细地辨证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还可以丰富肝病的诊断和辨治内容,并使其更好地指导临床,以便更为快速地解除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从肝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有其理论渊源,内难二经奠定了从肝治利理论基础,仲景首开从肝治利先河,黄芩汤、四逆散、白头翁汤、乌梅丸为其代表方剂,后世充实从肝治利内涵,提出清肝、疏肝、柔肝等学术观点。因现代人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过度饮酒吸烟,发病率逐年攀升,成为消化科常见的难治病之一,因此提出从肝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行心身同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张锡纯治疗肝病的独特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张锡纯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通过阅读其著作,观其治肝经验思路开阔,别具一格,发前人之未发,其若干创见对临床颇多启迪。本文试就其治肝的独特经验论述如下,供同道参考。1疏方遣药重升肝 肝属木,具升发之性,所谓升肝,就是升发肝气,使其条达,顺肝木之性。张氏对肝的这一生理特性非常重视,指出“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不能由肝上达”,以示肝气升发对人身之重要性。因此,张氏在治肝之时非常重视肝气升发这一特征,主要反应在其疏方遣药上。如:治肝气郁兼胃气不降时,除用代赭石、半夏降胃安冲外,尚用生麦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含义入手,论述其生理说及对小儿养护的指导意义,阐述肝脾养护及调和肝脾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又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病理含义入手,论述其病理说及对小儿疗疾的指导意义,举例说明肝病、脾病、肝脾相兼为病的发病、治疗、用药等。最后得出结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说,是儿科学的重要理论,有非同寻常的临床价值。其临床意义可用两句话概括:顺其生理特点以养护,逆其病理特点以疗疾。  相似文献   

19.
中医史上曾有“肝无补法”之说,王旭高不为其所缚,认为肝亦有虚证,可以补之。补肝之法可溯源至张仲景,王旭高将肝虚细分为气血阴阳不足诸证,补肝法有补肝气、补肝阳、补肝阴、补肝血之别。临床肝虚病机复杂多样,补肝法不可单一而行,抓住肝体阴用阳的特性,补气、补阳、补阴、补血可兼夹使用。举古今文献中著名医家的验案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从肝与心的生理联系、病因病机论述从肝论治胸痹。治宜疏肝与柔肝,疏之以刚克柔,柔之以柔克刚。用辛以助其条达之性,起到疏肝作用;用酸以抑其上逆之性,起到了柔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