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通过查询近10年有关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针刺研究的文章,对近年来fMRI技术在经络穴位特异性研究如单穴、组穴、不同针刺手法的比较、得气实质以及针刺治疗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今后应以整条经脉为研究对象,更深层次地探索经脉—中枢—脏腑的联系规律,从而推动经络实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查阅、分析近10年国内有关针刺对胆道系统功能调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胆囊胆总管运动、胆汁分泌、胆囊收缩素(CCK)等3个方面就针刺调整胆道系统功能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概述,并指出经穴效应规律是关系针灸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键问题,在相关研究中应当以穴位脏腑的相关性研究为核心,充分重视人体研究和临床研究,充分重视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经脉的穴位、同一经脉的不同穴位(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的比较研究,以更好地揭示和把握经穴效应的基本规律,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十二经脉经穴对健康成人体表胃、小肠电图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相对特异性关系。方法: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30例健康成人针刺不同穴位前后的体表胃、小肠电图,比较胃、小肠电图频率、振幅变化的差异。结果:针刺足三里、养老、曲池穴能使胃、小肠电振幅上升。针刺足三里、养老、通里、内关等穴位能分别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针刺足三里、养老、阴陵泉等穴能同时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促进二者协调运动。表现出与健康人胃相关的有曲池、太冲、外关、足三里、阴陵泉、养老;表现出与健康人小肠相关的有通里、阳陵泉、阴陵泉、养老。其中阴陵泉、养老与胃、肠两脏都有关系。结论:从体表经穴观察相应脏腑的功能变化发现经脉(穴)与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性关系,其效应规律可概括为"多经司控一脏"与"一经调节多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探讨脏腑功能于相应经脉系统的反映以及针刺十四经脉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本研究进一步围绕肺、胃和肠探讨经脉-脏腑的治疗特异性,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思路。近年来探讨经脉-脏腑相关从经络诊察法到关注患者异常感觉变化再到基于表征的物理检测手法,研究手段逐步提高,结论更具客观性,但研究仍集中于肺、胃和大肠等脏腑,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注重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扩大研究范围,增加脏腑器官的普适性,为寻找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婷  余小夏  刘旭光 《中医药学刊》2010,(10):2054-205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面积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面积的变化,比较分析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1)不同经穴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经脉(穴位)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3)胃经不同穴位之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脉穴位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对50余年来的穴位体表温度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比较穴位与非穴位以及不同状态下穴位体表温度的特点,各种针灸、拔罐等干预因素对穴位温度的影响,并对这些研究中穴位皮肤温度表现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梳理与总结。健康人体穴位皮肤温度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穴位比非穴位体表温度高;同一条经脉上穴位的皮肤温度越接近头面躯干,温度值越高;左右侧对称穴位的温度大约相差0.5℃;不同经脉上相近穴位皮肤温度相近。患病后穴位皮肤温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判断。针刺、艾灸和拔罐等治疗方法均可以刺激穴位,改善机体代谢,使人体阴阳平衡,调节穴位温度,对疾病起到缓解或治疗的作用。穴位皮肤温度表现的特异性和规律性可能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穴位敏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今后的研究还需借助不同疾病的状态和属性,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采用更加敏感、客观的温度测量方法,通过实验和数学模型更加深入地挖掘穴位温度的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7.
以经脉穴位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为出发点,查阅2000年~2011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研究有许多突破性进展:1)在神经介导效应方面,神经传入通路拓展到低位脑干-延脑孤束核,实验技术开始采用单个神经元放电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2)针刺对脏腑功能的调节效应方面,突显出穴位特异性效应和效应机制的研究,并且发现经穴对相关脏腑功能的调节与脏腑组织形态学变化有关,与效应物质的活性、含量、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有关,与效应物质的荧光强度变化有关;实验已开始应用分子生物学、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成像等技术。此时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未来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脏腑-经穴相关机制的生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改变往往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有所反应(即:脏腑-经穴相关);反之,刺激体表一定穴位也能引起相应内脏功能的改变,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即:经穴-脏腑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经穴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为出发点,查阅1990年~199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已借助形态学、神经放电、肌肉放电、组织生化等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探讨了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调节的神经传导途径、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的调节和经脉线上物质的变化等,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心肌组织生化和经脉线上物质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针刺治疗对亚健康状态有良好效果。《内经》云:"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是亚健康状态发生的病理基础,针刺通过手法、针法激发与引导经络系统,以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从而使机体的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将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或接近于最佳生理状态,使机体内部正气旺盛,增加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化针刺治疗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the acupoints of 12 meridians on gastrointestinal and cardiac electricity in healthy adults was studied. Specific regulation between meridian points and viscera was also investigated. An electrogastrogram (EGG), electrointestinogram (EIG), carotid pulse graph, phonocardiogram and electrocardiogram were obtained in 30 healthy adults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at various acupoints of 12 meridians.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the EGG, EIG, pre-ejection period and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 were then analyzed. Acupuncture revealed that LR3 decreased the amplitude of the EGG while LI11 (Quchi), SJ5 (Waiguan), ST36 (Zusanli), SP9 (Yinlingquan) and SI6 (Yanglao) increased the amplitude. Multiple comparisons among the latter five acupoin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P9, LI11, SJ5 and ST36 (p < 0.01, p < 0.01, p < 0.05) and SI6, LI11 and SJ5 (p < 0.01, p < 0.05). SP9 effected EGG amplitude the most, followed by SI6, ST36, SJ5 and LI11. Four acupoints increased the amplitude of the EIG (p < 0.05), including HT5 (Tongli), GB34 (Yanglingquan), SP9 and SI6.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se acupoints, but SI6 showed the most obvious effect on EIG amplitude, followed by GB34, SP9 and HT5.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frequency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slow wave or on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were observed. Effects were observed, however, on pre-ejection period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 Routine acupuncture had no detrimental effects on the stomach, intestine and heart in healthy adults, but instead regulate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within a normal range.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specific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meridian points and the viscer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ultiple meridians control the same viscus, and the same meridian can regulate the functions of multiple viscera.  相似文献   

12.
徐冬梅  张志山 《新中医》2011,(8):117-119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人体胃经五输穴的阻抗值是否有显著差异。方法:试用自行研制的实用新型脏腑疾病诊断仪DM—I测试180例无胃病及其循行经脉病的健康人胃经五输穴的阻抗值。结果:不同年龄组足三里、陷谷穴位的测试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解溪、内庭、厉兑穴位的测试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8—29岁人内腑及外经功能最好,30—59岁最差,而60岁以上人群身体调整恢复。  相似文献   

13.
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神经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正常密切相关,神经递质是针刺效应产生的物质基础。本文在梳理针刺效应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就不同机体状态下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作一总结。神经递质在腧穴局部参与针刺信号的启动,在中枢层次参与针刺信息的传导与整合,在效应器官参与疾病的调控。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具有趋正常化调节效应特点。神经递质在穴位局部产生的针刺效应是非特异性作用;在特定机体状态下,神经递质参与靶器官、效应器官的功能调控,体现了针刺的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袁青教授认为针对儿童抽动症的治疗,应从调神入手,通过针刺既调节精神情志,又可调节生命之神,在原有的"靳三针"体系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以"靳三针"调神针法为主来调通气血、调理脏腑、调和阴阳,并联系经络、脏腑辨证施治,根据病候所在的部位及经络,按照经脉主病和经络循行的特点进行归经,应用传统针刺手法治疗,同时还善于根据局部症状而采用随证配穴,根据每个部位的抽动情况在局部灵活加减穴位。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咽喉肿痛的"同功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咽喉肿痛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72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咽喉肿痛"同功穴"的选用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咽喉肿痛"同功穴"主要为少商和合谷;"同功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和足阳明胃经;"同功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上肢部和头颈部;"同功穴"的特定穴类别选用主要是五输穴和原穴。结论:针灸治疗咽喉肿痛,选取主治功效相同或相近的"同功穴",使腧穴配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可起到增强针灸治疗咽喉肿痛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刘锋  李响 《环球中医药》2013,(8):632-635
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分针灸为主治疗、针灸结合高压氧治疗、综合治疗三部分进行综述。针灸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多选用督脉、心经、心包经穴位,以头面部穴位和四肢末端穴位为多,另有选用特殊针法"回阳九针"、"靳三针"和重用灸法者等。根据PVS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性质,还应配以补益正气的穴位。PVS为临床重症难症,针灸疗效显著,但仍必须树立综合治疗的思想,并要补益与促醒并用,意识与功能并重,以提高PVS患者的苏醒率,并最大程度的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古今针灸治疗失眠处方规律之不同。方法收集古今针灸治疗失眠处方文献,运用频数、百分数对针灸治疗失眠常用穴位、所用穴的十四经分布及取穴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古代医家选穴较为分散,取穴主要集中在胸腹部、下肢部;现代医者选穴相对集中,处方相对固定,取穴主要集中在头颈部、下肢部;取穴主要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古代医家还多选用任脉穴,现代医家则更多选用督脉穴。结论古今医家组方选穴差异较大,但在用穴的归经、类型上较为相似,选穴多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均看重俞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刺足少阴肾经治疗便秘的疗效。方法:55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30例,药物治疗对照组25例,对比观察近期疗效。结果:针刺组近期治愈率66.7%,有效率93.3%;对照组近期治愈率44%,有效率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足少阴肾经是治疗便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何俊娜  罗明富 《针刺研究》2007,32(3):214-216
本文根据近期国内外对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的研究进展,及其与针灸经络有关的研究报道,在阐述MCs的形成、分布、分型、形态学特征、脱颗粒及其生物学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针灸效应与穴区组织内MCs的数量、脱颗粒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对循经感传的作用机制。综述结果表明,MCs作为穴区组织的特征成分之一,与针灸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MCs通过对神经、免疫、循环等系统的影响,参与机体生理和病理的调控过程。本文为今后进一步了解和探索MCs与经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