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恶心呕吐不仅是脾胃病的症状,也可以是七情内伤所致之肝(胆)病、心病、Ⅱ类脾病(脾心病)以及病机属于痰饮、瘀血的郁证表现。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且从郁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的呕恶即为郁证性呕恶,可见于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并有呕恶表现的一类疾病。郁证性呕恶存在单纯郁证和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单纯郁证病位在肝、胆、心、脾,与胃无涉;病郁同存即郁证与脾胃病同时存在。单纯郁证呕恶需要从郁论治,病郁同存呕恶可从郁论治结合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2.
探讨郁证性嗳气的病脉证治。嗳气不仅是脾胃病的表现,也可以是肝病、心病等单纯郁证的表现。郁证性嗳气由七情不遂所致,嗳气具有高声连连、能够由自我意识控制、嗳出心宽等特点。如伴随其他脾胃病症状,多为肝胃同病之病郁同存,治疗需要病郁同治;如伴随肝气郁结、心气不足的表现,多为单纯郁证,临证仅需从郁论治。治疗嗳气远非消食和胃降逆所能囊括,古代中医有关郁证性嗳气病脉证治的理论与实践已得到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郁证发微(二十八)——郁证纳呆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纳呆不仅是脾胃病的常见症状,也可能是郁证的表现之一。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且从郁论治有效的纳呆即为郁证性纳呆。郁证性纳呆存在两种形态:一是单纯郁证,病机主要有肝气郁结或化火、心脾郁结;二是病郁同存,即同时存在郁证与脾胃病,无论因郁致病还是因病致郁,其病机主要为肝胃不和。现代医学的抑郁症、恶劣心境、神经性厌食、躯体化障碍等精神类疾病,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功能性胃肠病,以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者,可以参照郁证性纳呆进行诊疗。  相似文献   

4.
探讨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显性郁证与隐性郁证,狭义郁证与广义郁证等多种郁证形态。单纯郁证为情志性功能性疾病;病郁同存指郁证与器质性疾病或中医病证同时存在,又可分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显性郁证是指显现的七情变化所导致的临床容易辨认的郁证;隐性郁证指由并不显现的七情以及患者具有隐匿的郁证禀赋所导致的临床不易察觉的郁证。狭义郁证是指由情志不遂、气机郁滞病机所导致诸如脏躁、百合病、梅核气、失眠等单纯的、因郁所致的显性郁证;广义郁证除狭义郁证外,还包括病郁同存、因病致郁、隐性郁证等凡与情志不遂有关的疾病。探讨郁证的形态学,旨在更好地适应中医临床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郁证发微(二十六)——郁证嘈杂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嘈杂的病脉证治。从病证特点看,嘈杂具有郁证不定愁诉的特征;从病因病机看,嘈杂可因肝胃不和、肝气郁结化火、思虑伤及心脾以及七情内伤导致痰湿诸郁所引起;从治疗方药看,嘈杂可以疏肝理气解郁、健脾养心安神、行气开郁化痰甚至非药物情志开导方法进行治疗并获效。嘈杂不仅可见于脾胃病,也可见于郁证。郁证性嘈杂有单纯郁证及病郁同存之分,单纯郁证嘈杂为肝病、为心病、为Ⅱ类脾病(脾心病,属于郁证范畴),治疗但须从郁论治;病郁同存为肝胃同病,治疗需要调理脾胃与解郁并举。  相似文献   

6.
郁证发微(二十七)——郁证痞满论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性痞满的病脉证治。郁证性痞满主要是指由情志因素触发或加重的胃痞与腹胀;其病机是“无邪无滞无形”之气郁,也可以是气机郁滞继发引起的食滞、痰阻、瘀血及气血亏虚;其临床表现除脾胃病症状外,也可以伴其他广泛多样的症状;其形态既可以是单纯郁证,也可以是病郁同存;其治疗既可以从郁论治,也可以病郁同治。从郁论治的原则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消痞、运脾祛湿、化痰导滞等。鉴别痞满是否属于郁证,当参考实验室检查。郁证性痞满相当于由精神心理因素参与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胀、吞气症、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等功能性胃肠病,以及部分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等精神障碍性疾病。郁证性痞满的诊治理论与实践已得到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医妇产科有关围产期抑郁的论述散见于郁证性妊娠及产后的诸多病证。种种躯体不适凡由七情内伤所引起或诱发加重,或由精神衰弱及中恶所致,或伴有抑郁障碍类或精神行为障碍类表现,即属于郁证性妊娠病和郁证性产后病。其病机有气血痰瘀多端,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明了郁证妊娠产后病,不仅有助于确定从郁论治的策略和选方用药,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树立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相似文献   

8.
阐述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的病脉证治。凡是七情内伤参与发病,具有郁证特点,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者,即可视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其病机主要有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心脾亏虚、瘀血阻滞及痰湿蕴结;部分患者或许七情内伤及情志类表现不甚明显,但纷繁多彩的躯体症状本身就是郁证的临床特征之一。无论有无显性郁证,只要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即可判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部分热入血室是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的特殊类型。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心境恶劣障碍,也可见于月经周期性精神病及部分抑郁症和躯体化障碍。  相似文献   

9.
脑具有思维、想象意念、记忆、智愚、感知、运动知觉、语言等生理功能。神明其体在脑其用在心,心脑协同共主神明。脑病一般是指脑所在头部的病证,与脑有关的五官病证,神志昏迷或神志异常的病证,心神蒙昧或精神心理有关等病证,与运动知觉异常有关的病证。郁证性脑病是指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或加重的脑病,如部分头痛、眩晕、耳鸣脑鸣、不寐、多寐、健忘、痴呆、一时痴笑、癫狂、痫症、颤证、郁厥、中风等;既有单纯郁证又有病郁同存,既有因郁致病又有因病致郁;治疗需要从郁论治,包括从肝论治、从心论治、从肾论治;具体包括疏肝解郁、清肝泻肝、熄风潜阳、养肝柔肝、益心养心、清心泻火、豁痰祛瘀开窍、安神定志、补肾益精填髓、交通心肾等。  相似文献   

10.
蒋健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12):5-7, 34
情志不遂除可引起胁痛、脘痛外,还可引起心痛、胸痛、腹痛、腰痛、眉目痛甚至周身无处不痛;其病机除肝气郁结犯胃或气郁化火外,还与情志伤及心脾肾有关;疼痛的轻重变化可与心之躁寂有关。疼痛不仅与心理、精神因素互为因果,还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物质基础,可以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郁证疼痛的临床特征包括疼痛因情志波动而变化,具有功能性、多样性、广泛性、复发性、怪异性等特性,多表现为“不定疼痛”,从郁论治后可以缓解。郁证疼痛的病机包括但并不限于 “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痛证可考虑从郁论治。  相似文献   

11.
探讨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的因机证治。味觉异常包括口苦、口甘、口酸、口咸、口辛等,舌觉异常包括舌痛、舌麻、舌干燥、舌强、舌肿满、舌灼热等。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均为情志病因所致,除了情志类表现外,尚可伴随一系列纷繁复杂的躯体症状;病位多在肝胆、心肾、脾胃;病机、证候以少阳枢机不利、肝郁肝火、肝胆湿热、心虚胆怯、心神不宁、心火、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以及脾胃蕴热为多见;治疗需要各随其证从郁论治,必要时化痰祛瘀。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可见于现代医学之精神创伤、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癔病、神经衰弱及与精神因素相关的更年期综合征、灼口综合征等疾病。  相似文献   

12.
探讨郁证性肛病的病脉证治。郁证性肛病是指由情志因素导致的肛肠感觉异常,本质上是披着肛肠病外衣的郁证,具有一般郁证性病证因机证治的共性特点,诊断需要排除肛门直肠器质性病变。现代中医治疗方法大致包括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益气健脾及活血化痰数端,从方药药性来看从郁论治者居多。郁证性肛病常见于肛门直肠神经症或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以及精神障碍类疾病,现代医学也已证实精神心理因素与肛门直肠感觉异常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七情内伤引起的绝经前后诸证称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两大类,其中躯体症状又可分为月经紊乱类和非月经紊乱类。肝气郁结、心肝火旺、气血亏虚、痰瘀阻滞、阴虚风动、肝郁脾虚等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常见病机。当代中医已经逐渐意识到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存在,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补肾益天癸,而是越来越多开始运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的方法。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抗抑郁、激素补充以及心理认知疗法有助于缓解其临床症状,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学说提供了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探讨其主要症状与其他症状间的联系。方法:收集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诊断中医证型,采用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可视化分析法等对其相对中心度、节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图谱。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病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年人>年轻人>老年人。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有明显诱因者136例,其中与情绪相关者50例,与饮食相关者58例,与劳累相关者16例,与感受外邪相关者8例,另因手术或药物诱发者4例。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肝胃郁热证38例,胆热犯胃证26例,气郁痰阻证32例,瘀血阻络证10例,脾虚湿阻证29例,痰气交阻证21例,寒热错杂证30例。嗳气、乏力、反酸、胃痛贯穿于各个证型中,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而嗳气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网络中相对中心度最高。子群2的内部密度数值最大,子群2的症状包括:乏力、反酸、口苦。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病机为"脾胃虚弱,胃虚气逆",嗳气、反酸、乏力、胃痛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乏力、反酸、口苦三症状内部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