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琦教授在传统中医学辨病、辨证基础上,提出以辨体为核心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从体-病-证多维角度来反映疾病的本质、阐释人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指导疾病的临床诊疗。文章以失眠为例,从辨体、辨病、辨证3个维度和层次,对以辨体为核心的思维贯穿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诊疗模式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总结国家级名老中医辨治肺癌的证治规律,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肺癌提供参考。方法:依托名医传承平台收集6位擅治肺癌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医案,经名医传承平台导出医案数据至Excel软件,提取辨证分型及首诊中药处方数据,建立证型数据库及中药数据库,基于Gephi 0.9.2构建名老中医辨治肺癌的“证型-中药”复杂网络。结果:共收集有效医案1 056则,6位国家级名老中医辨治肺癌的主要共现证型为气阴两虚证,其次为痰瘀互结证及肺脾两虚证;核心用药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及清热药等。结论:名老中医辨治肺癌以“正虚邪盛”为基本病机,以“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肺脾两虚”为核心病机,临证以益气养阴、祛痰活血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3.
失眠是脑病科门诊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冯方俊教授临证多年,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认为失眠的病位在心,病性有虚实之分,病理因素包括虚、火、痰、瘀、郁、食滞等,并主要分6型辨治,疗效颇佳。总结冯方俊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并附验案解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失眠患者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为失眠的辨体一辨病一辨证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的149例失眠患者采用王琦九种体质分类法进行体质的分布研究,按照证素辨证方法确定失眠患者的证型.进而研究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49例失眠患者中,中医体质具有差异性,以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为主.其次为湿热质、阴虚质:中医证型以气虚、阴虚、痰湿、血虚为主;中医体质与证型具有相关性。结论失眠患者的体质与证型有差异,中医体质与证型具有相关性。因此“辨质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通过调理体质这个根本,将为失眠的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王琦教授认为失眠总病机为阴阳失交、营卫失和,自拟交合安魂汤以交合阴阳,调和营卫。总结失眠常见痰热交阻、瘀血阻滞、阴血亏虚、心胆不宁、肝郁血虚、肝胃不和、心肾不交七种证型,并依此辨证遣方用药。失眠最常见的体质是气郁质和血瘀质,提出临证以体质为中心,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灵活施治,同时强调服药时间为16:00至17:00点及21:00。  相似文献   

6.
失眠的八纲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八纲辨证的角度梳理失眠的常见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失眠以里证为多见,病位主要在心、脾、肝、胆、胃、肾、经络,但并非全无表证,可有"表里同病"情形;热证失眠的常见成因为心火、肝火、痰火、脾倦火郁等,寒证失眠多从胆气虚冷立论;虚证失眠常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肝血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胆气虚证、心肾不交证、阴虚火旺证等,核心为神失所养;实证失眠常见肝郁化火证、心火炽盛证、痰热内扰证、胃腑不和证、瘀血内阻证等,核心为神识扰动;阳证失眠多为阳不入阴,而阴证失眠则多为阳气入阴困难。  相似文献   

7.
田建辉是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师从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传承其“扶正治癌,形神并调”的肿瘤治疗理念,创新“调神治癌”方法体系,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颇有成效。其临证以扶正治癌、安寐调神为核心,重视情志治疗,形、气、神并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中西药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胡福田 《河南中医》2010,30(5):427-428
《金匮要略》每篇篇首都标明:“辨……病脉证并治”,告诫我们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同等重要,辨证论治是核心,辨病论治是关键。全书分别以主证、病因、病机或主药给疾病命名,并以病机相类。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等作为分篇论治的原则,强调了辨病论治概念。方法主要有:主证、主脉、主方、主药明确痰痛法:辨痛与辨证相结合法;同病异治法;异病同治法;一方对一病法等。  相似文献   

9.
侯仰韶 《中医杂志》2015,(6):531-533
根据部分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提出"乏证可辨型肺癌"的概念。通过分析导致肺癌发病的病邪性质、致病特点和病变机理,认为热毒内侵是其根本病因,气血痰毒胶结凝聚是其根本病机,正气亏虚存在于疾病始终。对乏证可辨型肺癌的辨治应"舍外而求内",审病因、辨病机、证病兼顾、攻补兼施,而且顾护后天之本应贯穿始终。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阶段外在临床表现会有所侧重,但其治疗应在上述治疗大法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施治,即采取类证类治的治疗理念,方可既治癌之本证,又治癌之标证。  相似文献   

10.
<正>失眠是指经常无法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睡眠紊乱现象,严重时更会影响人体健康。有研究发现失眠主要证型中阴虚火旺型占有近1/3比例[1]。中医体质学是"辨体一辨证一辨病"最重要的理论基础[2],是治病求本的关键。本研究基于中医体质辨识采用耳穴贴压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肿瘤相关性失眠是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相关的常见症状,且失眠对肿瘤演变具有负向推进作用。基于《黄帝内经》中营卫循行规律,提出以营卫昼夜“肌表-募原”循环阐释睡眠机理;并根据肿瘤相关性失眠不同表现将其分为寐质、寐时、寐期异常分别施以不同治法。其中入睡困难型寐时异常,核心病机为肝郁而失枢转之职,治以柔肝体、疏肝阴;早醒型寐时异常,核心病机为脾虚失摄,治以健脾疏肝并辅以分时施治;寐浅易醒型寐质异常,核心病机为肺魄不安,治以养血降肺;多梦型寐质异常,核心病机为痰瘀扰心,治以通达募原;主要表现为昼不精、夜不瞑的寐期异常,核心病机为肾阳内损,治以少火生阳。从营卫运行规律探讨肿瘤相关性失眠的病机及辨治,可进一步拓展该病的病机理论内涵与临证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马洁 《山西中医》2009,25(6):3-3
失眠又称不寐,临床有轻重之别。顽固性失眠是指病延日久、顽固难愈者。笔者临床据其病因病机和常法辨治收效甚微的情况,运用痰瘀辨证治疗该证,常获理想疗效,兹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13.
顽固性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病机为阴阳失和,阳不交阴。临床证型复杂,常互相兼夹,病情缠绵难愈。中医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顽固性失眠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本次王琦讲堂围绕“失眠”展开讨论,大家在王琦教授的讲解下,对失眠的范畴、失眠诊治的误区、失眠诊治的关键、主病主方思想等进行了探讨。首先,应正确认识失眠。失眠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病,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明确病因、全面认识失眠非常重要。其次,诊治中,要突破传统辨证论治的局限,注重失眠“病”,抓住总病机“阴阳失交、营卫失和”。处方应紧扣病机(主病主方思想),而不是简单的安眠。,王老师师治疗失眠的主方为“交合安魂汤”,由夏枯草、清半夏、百合、苏叶组成。此外,还提到了失眠诊治中应关注的几点,比如抓主要伴发症、辨体质的重要性、辨不同人群失眠特点等。最后,王老师以临床科研方法结束了本次讨论,提出中医临床继承不能仍停留在老中医经验整理的阶段,而应借助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何迎春 《中医杂志》2012,53(21):1812-1813
介绍朱良春从痰论治内伤杂病经验,从顽痹、咳喘、失眠、癫痫、痿证等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出发,探讨痰证辨治的方法和具体方药.  相似文献   

16.
耳鸣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伴发多种疾病亦可单独出现,发病率很高,其致病及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属于疑难杂病,治疗需全面、多方位考虑。中医认为耳与周身气血、脏腑及经络之间的关系密切,故治疗当从整体出发,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并从辨虚实、辨病因、辨六经及辨兼证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7.
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刘德山教授将失眠的基本病机总归为阴阳失衡,或为阴虚不能纳阳,或为阳盛不得入于阴。因而刘教授在临证诊治失眠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基于阴阳理论灵活选用药对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以求阴阳合则失眠愈之功,临床均取得良好疗效。现对刘德山教授治疗失眠之常用药对加以总结,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8.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19.
沈其霖在临床诊疗中对肺癌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认为肺癌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重视补益脾胃,兼顾补肾,并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辅以情志、饮食调理,多管齐下,活法圆机,以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