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蜂针经穴散刺法与直刺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蜂针经穴散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蜂针经穴直刺法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程度(VAS评分)、疼痛关节个数及关节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疼痛关节个数及关节功能障碍指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疼痛关节个数及关节功能障碍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经穴散刺法与直刺法均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程度、疼痛关节个数及关节功能障碍指数,且蜂针经穴散刺法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蜂针输穴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的影响。方法 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蜂针输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蜂针经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持续时间和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的75.0%(P0.05)。两组治疗后关节肿胀及关节压痛数均减少(P0.05),晨僵持续的时间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持续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RF、CRP及ESR水平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RF、CRP及ES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蜂针输穴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蜂针经穴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类风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蜂针、MTX(甲氨蝶呤)加塞来昔布(西乐葆)治疗,30 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RF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改善RA患者总有效率及改善RF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经穴疗法能有效治疗RA,降低RF。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蜂针六阳经输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蜂针六阳经输穴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以血清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值、疼痛关节数、关节压痛度及关节功能障碍指数为观察指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蜂针经穴疗法治疗痹证1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蜂针经穴疗法治疗痹证150 例, 治愈26 例(17. 33 % ) , 好转115 例(36 . 67 % ), 无效9 例(6 % ); 总有效率94 % 。介绍了蜂毒过敏试验, 蜂针循经散刺法, 蜂针经穴直刺法, 活蜂经穴螫刺法的操作方法。观察了患者治疗前后ESR、ASO、RF的变化; 从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蜂针经穴疗法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火针靶点焠刺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类风湿关节炎并出现关节畸形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采用火针靶点焠刺散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自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Ig A、IgG、IgM),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CRP、IgA、IgG及IgM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ESR、CRP及IgG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ESR、CRP、IgA、IgG及Ig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靶点焠刺法是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观察蜂针经穴散刺法结合针刺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优效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蜂针经穴散刺法结合普通针刺(蜂针经穴疗法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常规针刺每周5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胶囊(每天3次,服用2周),两组均观察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肌电图和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优于对照组76.6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经穴散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临床有效,可为临床提供优效治疗方法,丰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蜂针经穴直刺法配合"蜂针减毒增效口服液"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蜂针经穴直刺法配合"蜂针减毒增效口服液"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及血沉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结论蜂针经穴直刺法配合"蜂针减毒增效口服液"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而且避免了口服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用瑶药千斤拔油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IL-1、IL-6和TNF-α等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于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骨伤科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6例,纳入符合观察标准的患者80例,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所有患者进行编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给予瑶药千斤拔油针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疗程结束后通过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评估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和晨僵持续时间等症状改善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IL-1、IL-6和TNF-α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8%高于对照组的62.2%(P0.05);两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降低ESR、CRP、RF、IL-1、IL-6和TNF-α浓度(P0.05或P0.01),但观察组下调尤其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瑶药千斤拔油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较佳,能明显下调ESR、CRP、RF及相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关节滑膜的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蒙医温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蒙医针刺组为对照组,蒙医温针组为研究组。对照组给予蒙医针刺治疗,研究组给予蒙医温针治疗,共1个疗程,14d。评估两组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4d后关节压痛、关节肿胀数、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VAS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数、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VAS指标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比较CCP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过临床观察,蒙医温针比单纯蒙医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指标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ESR、RF、CRP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RF、CRP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5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是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蜂针阿是穴与蜂针循经取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蜂针阿是穴为主,对照组则以蜂针循经取穴为主,两组治疗均是利用活蜂螫刺。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变化及总体功能状态评估、血沉及类风湿因子等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症状及总体功能状态,降低血沉及类风湿因子等指标,治疗组中总体功能状态评估达到1级和2级的占90.0%,对照组中达到1级和2级的占73.3%,治疗组总体功能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蜂针阿是穴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能较好地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相关实验室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益气解毒化瘀法综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甲氨喋呤、尼美舒利口服;研究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益气解毒化瘀汤内服、外洗,消癌平穴位注射,两组均连续用药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6.7%,研究组总有效率9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体征以及ESR、CRP、RF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解毒化瘀法综合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ESR、CRP、RF下降有明显作用,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配合抗风湿病联盟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参照欧洲抗风湿病联盟2013年更新的用药指南制定用药方案:甲氨蝶呤片7.5 mg口服,每周1次;柳氮磺吡啶肠溶片100 mg口服,每天2次;硫酸羟氯喹片20 mg口服,每天2次;美洛昔康片15 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壮医热敏探穴针刺法治疗,使用点燃的壮医药艾在病变关节附近施行温和灸,探寻热敏点,然后进行壮医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均2周为一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双手握力、晨僵时间、28个关节肿胀关节个数(SJC 28)、28个关节压痛关节个数(TJC 28)、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患者对自身病情活动度的VAS评分(PtGA)、医生对患者病情活动度的VAS评分(PhGA),及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水平,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4周治疗后,最终163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观察组81例,对照组82例。两组治疗4周后双手握力、晨僵时间、SJC 28、TJC 28、PtGA、PhGA、DAS 28及RF、A-CCP、CRP、ESR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观察组晨僵时间、双手握力、SJC 28、TJC 28、PtGA、PhGA、DAS 28评分及CRP、ESR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RF、ACCP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19%(69/81),高于对照组的70.73%(58/82,P0.05)。结论: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蜂针组60例和西药组60例。蜂针组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不同,每次蜂刺用量为5~15只,选穴以阿是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每位患者用活蜂蛰刺后留针15 min,蜂刺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8周。西药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塞莱昔布(西乐葆)0.2g,每日1次,共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蜂针组(83.33%,50/60)与西药组(80.00%,48/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双手握力、15m步行时间、视觉模拟量尺评分、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蜂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尿、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藤消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收治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双藤消痹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AS28、ESR、CRP、RF评分情况。结果两组DAS28、ESR、CRP、R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DAS28、ESR、CRP、RF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与对照组的85.00%相近(P0.05)。结论双藤消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和针刺组,每组45例。芒针组芒针针刺中脘穴,针刺组中脘穴直刺0.5~1寸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两组均以2星期为1个疗程。以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芒针组、针刺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积分均较针刺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上腹痛、上腹部灼烧感症状积分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有效率(95.6%)高于针刺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脘穴芒针速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其中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的改善,芒针速刺优于常规针刺;中脘穴芒针速刺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熏药配合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方法:将需要观察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均予蜂针治疗。治疗组在蜂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药进行热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药配合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黄卫东  李倩 《新中医》2023,55(12):126-129
目的:观察穴位揿针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 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对阴陵泉、阳陵泉、阿是穴进行揿针治疗。2 组疗程均为8 周,比较2 组临床疗效,症状、体 征改善情况与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治疗4 周,观察组总缓解率为84.0%,对照组为60.0%,组间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 周,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6.0%,对照组为7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治疗8 周,2 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休息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4 周 减少(P<0.05);且观察组相同时间点上述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 周,2 组红细胞沉 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 水平均较治疗前及治疗4 周降低(P<0.05);且观察组 相同时间点ESR、CRP、RF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揿针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提 高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臭氧自血回输联合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口服甲氨蝶呤片) 34例、B组(臭氧自血回输联合蜂针) 34例,分别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并评价DAS28、HAQ评分及血清CRP、ESR、RF差异。结果:经过系统治疗B组总有效率为91. 2%,A组总有效率为76. 5%,B组明显优于A组(P 0. 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DAS28、HA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 05),且B组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CRP、ESR、RF均显著下降(P 0. 05),且B组较A组更加明显(P 0. 05)。结论:臭氧自血回输联合蜂针能够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