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春  李悦  常淑枫 《新中医》2019,51(9):39-42
目的: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吴鞠通辨治温毒临证经验,为临床诊治温毒及类似病证提供参考。方法:将《吴鞠通医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温毒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库V2.5系统,并进行药物频次、症状频次及用药模式的数据挖掘。结果:符合条件的温毒病例共21例,所载温毒病例多在1833年、1804年和1828年,其运气形势与"火、风、燥"相关。共出现症状54个,包括谵语、口渴、思凉饮、面赤、不大便、肢厥、身痛、颊肿、喉肿痛、瘰疬、脉伏、潮热等。共出现中药64味,主要有玄参、生石膏、麦冬、生地黄、桔梗、金银花、连翘、芦根、人中黄、炙甘草、牛蒡子、知母、马勃、牡丹皮等。结论:吴鞠通辨证治疗温毒遵循运气形势,其临证经验值得在临床类似病证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杨威  刘寨华  于峥 《北京中医药》2010,29(6):421-423
<时疫温病气运徵验论>为李天池先生所著,1919年维新印务局印制.该书以天火、人火而区分瘟疫为客病、标病,温病为主病、本病,自成纲目,对<内经>义理的阐发颇合临证治疫之用.治疫之法次第有序,传五花傩疫饮、洗肠涤胃五根饮等治疫良方,初起多用花药以散疫之邪火,中期多用根药当泻早泻以逐疫毒,后期药食双调以养阴生津、顾护脾胃,其治疫经验值得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3.
探析五运六气的治则治法,认为运气学说是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根据运气胜复、三因制宜、疫气性质等治则,确立逆从、郁证、药物偏性等治法,对临床防治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运六气就是古代中国关于时空运变节律性周期的认识。在《内经》体系里通过取类比象的原则,可以看出"时空合一"的理论体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即是发生温病的诱因。文章即是从运气学说的角度对温病(疫)的发生防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清代医家吴鞠通对甘草的运用有独特见解,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有多处论及甘草加减取舍的情况。吴鞠通临证运用甘草时不单纯局限于药物功效,主张从病证、病位、病性三方面入手,合理使用。在病证方面,偏于实证或有水湿痰饮等有形病理产物阻滞的,因甘草浊腻、易生壅滞,多弃而不用;偏于虚证,需要发挥甘草补益之功时,不可舍用。在病位方面,上焦病常需与桔梗相配,开提肺气;中焦病可巧用甘缓之性,集中药力于病所,取其逗留中焦之意;下焦病常因温病后期热伤真阴,需用甘草坐镇中洲,以待真阴来复。在病性方面,病性急迫需药物迅达祛邪外出的,因甘草能缓和药力而削弱他药疗效,故不宜使用。至于用量,在发挥佐助佐治功效时,用量较少,常为五分或一钱;取清热解毒之意时,多为生用,且用量多在二钱或三钱;取坐镇缓急功用时,多为炙用,且用量要大,范围可在一两至三两之间。  相似文献   

6.
从五运六气探讨消渴之诊断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不同大司天关于消渴的诊断治疗.历代中医大家对于消渴诊断治疗,有各自不同的立论,这往往使后学者不知所从.从运气学说中大小司天的变化,探究不同司天下不同医家对于消渴的诊断治疗方式,从而得知不同司天对于消渴诊断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7.
8.
9.
从《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谈对非典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天文学、气候学、历史及物候学,并具体运用于哲学及医学领域。文章介绍运气学说自唐代逐渐受到重视;宋代其影响和应用达到空前兴盛时期,如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运气学说的治疗原则具体落实到方药上;明清温病学家吴瑭则通过“运气”来探讨温病发生的原因。按照“五运六气”推算,今年为“太阴湿土司天”,SARS病毒的基因突变是否与此有关?其“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的用药原则,是否可指导当前中医治疗非典?“五运六气”学说可能为当前积极寻找和制定防控“非典”方案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伏燥论--对SARS病机的五运六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运气的角度分析SARS的病因病机,庚辰年刚柔失守产生的"燥"和"热"是伏气,故初起即见内热肺燥证象,发病急暴;癸未年的升降失常及二之气的"寒雨数至"造成的"寒"和"湿"则是时气,由疫毒时气引动伏气,燥、热郁于内,寒、湿淫于外,伏气和时气的交互作用,导致了SARS内燥外湿、内热外寒的病机证候特征.SARS早期即出现极度乏力是伏燥伤肺的重要指征.可见,运气学说对疫病的病机证候分析及治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丁子惠  李萍 《光明中医》2020,(23):3702-3703
清代医家吴鞠通学术思想及辨治经验首宗于《黄帝内经》,且《黄帝内经》所论诸旨对吴鞠通影响深远,吴鞠通在他的著作《温病条辨》一书中,开篇即引用《黄帝内经》原文作为温病的总论,吴氏所创三焦辨证理论体系也来源于《黄帝内经》,通过对吴鞠通的代表作《温病条辨》一书的研究,考证《黄帝内经》对吴鞠通学术思想理论、临床辨证论治及遣方用药都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了人体生命在时间空间中的规律。从时序的测定、时序中的周期性、地理位置的影响三方面论述五运六气理论时间与空间的问题,表明其理论既有固定的模式,又有灵活变化的思想,并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应当根据实际征象,灵活运用,从而论证五运六气理论的科学合理性,正确理解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郑晓红 《中医杂志》2019,(12):1008-1014
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气化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从五运六气,天人相应,六气属性,标本中气从化,神机气立,根结之穴,药物性味,五脏六腑,经络腧穴,脏气法时,气动于中、象形于外,体质与患病的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认为气化论是运气学说所阐述的核心,影响和促进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胃气乃人之本,《温疫论》中吴又可护胃气思想贯穿疫病治疗始终.吴又可主张初期邪盛,当速逐邪气以承胃气;传变入里邪亦盛,不可妄用下法,以防苦寒伤胃;末期胃气已虚,以温药养胃气,瘥后更以复胃气为主.《温病条辨》为明清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所著,亦为温病学形成之标志性著作,吴又可对其影响在书中可见一斑.吴鞠通继承吴又可护胃气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起源于上古五行、六府等文化,虞舜之时的六府就是五行的雏形,在夏启时期,五行概念已经形成,在周时提出了五运、六气的概念,到西周至春秋战国期间融汇阴阳学术,至西汉初期或之前形成了完备的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体系,并记载于《黄帝内经》中。这符合文明发展的脉络,也有一定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国古今文献中的疫病记录,探索疫病的发生与五运六气的关系。方法:依现有疫病文献收集整理中国古今发生的疫病资料,选取范围从公元184年至1983年,分别从大司天与岁运的角度进行常规频数统计、名次比较以及构成比加和之比较,综合分析找出最易致疫的各运气因素。结果:大司天分析中(将大司天60年分为大司天30年及大在泉30年)最易致疫的是阳明大司天,其次是阳明大在泉、厥阴大在泉、少阴大在泉、太阳大司天,最不易致疫的是太阳大在泉;岁运中最易致疫的是少木、太木,其次是太金、少土,最不易致疫的是少水、太水,其次是太土、少金。结论:疫气的总特性首先是郁木之阴金性,其次是郁火之寒水性,并兼有风木性共成金郁木之疫气共同的基本特性;疫病总特点为金水压抑郁克木火,尤其是金克木形成火热证或阴寒证,但以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吴医汇讲》载录了吴门医派医家关于五运六气论述的一些重要文献,丰富了运气理论的内涵,拓展了运气理论运用的外延,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指导价值。《吴医汇讲》对于倡导学术争鸣、传扬运气学说、开阔临证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可惜的是,限于该书属于期刊汇编的性质,人殁而刊停,终难成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五运六气理论提出对时令性疫病的独特认识并积累一定临证经验,其治疫的遣方用药原则是因时随病、按症施治、灵活化裁。可按不同年份的五运、六气特点制定系列方剂,按四时非时之气或时气自病而遣方。或按五运、六气特点调配相应的治疫成药,如按不同年份岁运而确定君药,依四时之气化裁疫病通治方等。深入探讨五运六气防治疫病的指导原则与遣方规律是提高中医疫病防治能力的有力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斌胜 《中医杂志》2012,53(6):536-538
探讨了1924-1983年春分农历日期分布规律与日、地、月运行规律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得出日月运行及其对地球的叠加作用形成了地球30年和60年为周期的气候变化规律.五运六气理论的核心内容正是对这一规律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明史从有纪年记录至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五运六气学说系统见于《内经·素问》七篇大论中,集中国古代天文、传统文化、历法、医学之大成,是对天象、气象、物候、人体、疾病、防病治病理论融会贯通的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