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褐斑,中医称为"肝斑",对称而呈蝴蝶状,俗称"蝴蝶斑"。亦称"面尘""黧黑斑",发于孕妇称"妊娠斑"。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面部损美性疾病之一,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与妊娠、内分泌、口服避孕药、某些药物、化妆品、遗传等因素有关。火针古代称之为"大针""燔针""焠针""白针"等。火针疗法称之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手法,刺入身体的特定腧穴或部位,以达到祛除疾病目的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操作简单,见效迅速。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烧红,迅速刺入一定部位、腧穴,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针灸的一种。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火针原理  相似文献   

3.
<正>火针疗法是在针刺法和直接灸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用火烧红针体后,灼刺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现将火针的现代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如下。1火针的源流及作用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如《灵枢·官针》载:"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素问·调经论》载:"病在骨,焠针药熨"。这里的"燔针""焠针"即是指火针。而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为"烧针"。真正言明"火  相似文献   

4.
正火针是一种特制的针具,将其烧红后点刺患处治疗疾病。《灵枢·官针》曰:"焠刺者,制燔针,则取痹也。"而在《素问·调经论篇》中又称焠针,"病在骨,焠针药熨"。《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关于燔针的解释是:"燔针,烧针而刺之,即火针也。"而焠的解释为:"焠,火灼也。"由此可见,无论是燔针还是焠针,都是火烧  相似文献   

5.
火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后,快速灼刺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火针疗法源远流长,第一次明确记载火针疗法的医籍为<黄帝内经>,其中称火针为燔针、焠针,称火针疗法为埠刺.如<灵枢·官针>有云:"九日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1]唐代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第五>中正式提出了"火针"这一名称[2].火针疗法延续至今,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近年来,对于火针在皮肤科的应用研究甚多,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皮肤病的火针治疗.  相似文献   

6.
火针焠刺治疗关节痹痛526060广东省肇庆华佗医院黄柳和火针粹刺治痹痛,最早见载于《灵枢·官能》:"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其操于关键是将针烧红,趁针尖尚红之际速刺于穴位,如《针灸大成·火针》所云:"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  相似文献   

7.
正为探索《黄帝内经》中"燔针"的有关涵义,笔者认真研究《内经》里的相关条文及历代医家的注解,认为"燔针"的本义是用火烧针,非指针具,具体意义为何,应当联系相应的篇章条文。笔者大胆揣测,"燔针劫刺",指用火烧针使其暖也而后刺,疾入疾出的一种刺法。"焠刺",指用火将针烧红后再刺,刺后需待烧红的针冷却,然后再出针的一种刺法。"燔针劫刺"与"焠刺"的区别在于烧针的程度以及刺后  相似文献   

8.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机体,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灵枢·寿妖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有"烧针令其汗","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等记载,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正式定名为"火针".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曰:"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两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说明火针在明代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在解放前夕,却濒临消亡.20世纪60年代,经过诸多针灸名家的探索,才逐步丰富了火针病机学说,规范了火针操作方法,扩大了火针适应症,总结了火针注意事项和禁忌症等.火针有机结合了针刺与艾灸疗法,见效快,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现将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现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依据《内经》"短刺"、"输刺"和"燔针"等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毫针的"短刺""输刺"称为刺骨法,将火针的"焠刺""燔针劫刺"相结合称为火针刺骨法,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笔者临床操作时以痛为腧,取阿是穴,将火针针尖部加热至通红  相似文献   

10.
正火针疗法又称焠刺,是传统针灸术中的一种疗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可温补阳气,鼓动气血运行,开门祛邪,引湿热火毒外出,消肿散结,祛瘀生肌,缓急止痛,祛除顽痒。当火针烧红时,针身温度可达800℃以上,将炽热的针体刺入病变组织,可使针体周围病变组织蛋白变性、灼伤坏死,变性坏死的组织激起白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活性,将变性的坏死组织吞噬吸收,并进行修复,从而治疗疾病。火针疗法在临床中使用较广,现  相似文献   

11.
火针考     
火针是用一种特制的粗针,用火烧红后迅速刺入到人体的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病的一种方法,它仍属针灸学范畴。此法古人应用较多,而今应用较少,但古代有关火针的理论,对现代临床实践仍有一定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并加以发扬。本文就历代对火针的论述作一浅析。一、火针的名称火针的名称,古代医籍中最先提及者,当推《内经》,如《灵枢·官针》篇说:“焠制者,制燔针,则取痹也”。这里是叫燔针,而在《素问·调经论》中又称焠针,如说:“病在骨、焠针药熨”。燔和焠有何不同?查《中国医学大辞典》解释为“燔针,烧针而刺之,即火针也”。焠,火灼也”。可见,无论燔针也好,焠针也罢,皆指用火  相似文献   

12.
火针疗法治疗扁平疣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疗法是中医针灸疗法中一种独特的疗法,古称燔针焠刺。治疔时将火针烧红后,点刺或燔灼病患组织达到治疗目的,传统多用于疮痈、螺疠、顽癣、痹痛等症。笔者将火针疗法应用于扁平疣的治疗,获得了理想效果,总结如下:1病例资料笔者自1995年开始在皮肤美容科开展火针疗法治疗扁平疣,截至目前累计治疗病例1500余例。  相似文献   

13.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粗细针具烧红后于选定部位或穴位速刺疾出的疗法,多用于治疗痈疽、瘰疬、顽癣和痹病等。血管、内脏及关节附近等处禁用。火针具有激发经气,振奋阳气,调节脏腑功能,从而使经络通达,气血畅行,因此这种疗法在《针灸学》中又称"温通刺法"。  相似文献   

14.
火针治疗疾病,以前采用酒精灯烧红针后,再刺入患处。操作时,如火焰被风吹动,不易将针烧红。治疗时要求动作敏捷,否则针易退热,不易达到理想疗效。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我们研制出便携式电火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治疗、间歇通电的方式,解决了针烫手这一弊端。一治疗操作方法 1、色素痣:局部常规消毒后,左手用镊子固定色素痣,右手持电火针针柄,手指按压开关,三秒钟针尖即可发热变红,然后先对准色素痣中心刺入,再渐向患处边缘轻轻烧灼。所刺深度以去掉色素层为宜。如操作过浅则色素痣易再生,过深或面积过大则易留有疤痕。治疗后局部再用碘酒消毒,并敷以75%酒精棉球,七日内禁止沾水,以防感染。  相似文献   

15.
正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等,是将针体烧红,然后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第1次明确记载火针疗法的医籍为《黄帝内经》,经过各代医家的不断改善、提高,沿用至今。《针灸聚英》载:"盖火针大开其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故火针对于皮肤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代研究证实,火针疗法的热效应能改善微循环,热力可通过皮肤神经调节,促使皮损区微循环加快,有利于炎症和代谢物质的吸收,抑制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增强免疫力,因此广泛运用于皮肤科的治疗。现收集近5年来火针作用于皮肤科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火针为九针之一,古称"悴刺""燔针"等,是用火将特制针体烧红迅速刺入腧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火针通过针刺可以微开腠理,疏风散邪,借由温热之性可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温壮脏腑阳气[1-2].现将火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火针在皮肤科应用 1.1 神经性皮炎 李君[3]治疗血虚风燥型神经性皮炎患者,...  相似文献   

17.
火针疗法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灵枢·官针》有云:“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中也有“烧针令其汗”的论述;到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正式称为“火针”;明《针灸大成》云:“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说明当时火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社会的发展,火针得以继承和不断创新,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火针的作用原理①助阳化气补虚,逐瘀通络除痹。借助火热,经过加热的针体,通过腧穴将火热直接导入人体,引阳达络,直接激发经气,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火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火针针尖在酒精灯上烧红,围绕疱疹皮损部位周围施以多针,每针间距0.5cm。结果:20例全部治愈。结论:火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痹症细分为五类,即为"五痹"。吴中朝教授在经络、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取"府输"下合穴五痹刺的火针特色针刺方法。临证强调火针活用取"府输"下合穴治疗痹症,并创立了独特的治痹取"府输"下合穴"五动"法,即"动针""动经""动揣""动肢""动深",指出火针治痹取"府输"下合穴五痹刺,即皮痹刺上巨虚、肉痹刺足三里、筋痹刺阳陵泉、骨痹刺委中、脉痹刺下巨虚。  相似文献   

20.
火针古代被称为"燔针"、"焠刺"。火针疗法是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医疗经验之一,在当今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卓著、适应症广等特点。随着近年来中医临床对火针的深入研究,从最初的温补阳气,主治寒证逐渐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