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断续波、疏密波电针和传统针刺法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9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分别采取断续波电针、疏密波电针和传统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记录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A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B、C组(P〈0.05),B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愈显率均显著高于C(P〈0.05),但A、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断续波电针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效果显著,疏密波电针次之;电针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有效,断续波电针可能是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波形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4组均取相同穴位进行电针治疗,其中A组采用疏波,B组采用密波,C组采用疏密波,D组采用断续波。4组均每日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60.0%,B组为66.7%,C组63.3%,D组为86.7%。D组临床疗效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1、2个疗程后H-B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治疗1、2个疗程后H-B评分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D组病程≤7 d的患者痊愈率为81.3%,病程7 d的患者痊愈率为42.9%。两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 ,其中断续波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波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方法。方法将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 d后、治疗3个月后HBN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HBN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0 d后和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95.0%,对照组分别为60.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对患者采取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Sunnybrook评分、H–B功能分级。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3疗程后的H–B面神经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2.265,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3个疗程后Sunnybrook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对患者采取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减轻面瘫症状,与单独用针刺治疗相比更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40例急性期(首诊时病程≤72 h)风寒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先采用中药熏蒸患侧翳风穴治疗15 d,并在恢复期(发病后15 d)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仅在恢复期采用电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及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表(TFGS)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H-B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FG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FG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7.1%和85.7%,对照组分别为92.9%和71.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电针是一种治疗风寒型面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电针3种不同波型(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Bell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45例)、疏密波组(40例)、断续波组(44例),穴取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合谷等,分别行相应频率的电针治疗。于入组当天,治疗第1、2、3、4疗程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中各进行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定。结果:连续波组、疏密波组、断续波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8.9%(31/45)、60.0%(24/40)、65.9%(29/44),经秩和检验,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各波型组间疗效比较未见显著差异,说明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与波型无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电针3种不同波型(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Bell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45例)、疏密波组(40例)、断续波组(44例),穴取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合谷等,分别行相应频率的电针治疗。于入组当天,治疗第1、2、3、4疗程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中各进行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定。结果:连续波组、疏密波组、断续波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8.9%(31/45)、60.0%(24/40)、65.9%(29/44),经秩和检验,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各波型组间疗效比较未见显著差异,说明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与波型无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周围性难治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周围性难治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红外线治疗,治疗组给予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2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 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的情况。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A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HAM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28/32),对照组为68.75%(22/3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刺法联合麦粒灸治疗周围性难治性面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面部的肌肉活动和感觉功能,改善患者焦虑与抑郁的状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针法针刺翳风穴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治疗组以翳风穴为主穴,急性期采用扬刺法治疗,静止期采用齐刺法治疗,恢复期采用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及合并有疼痛患者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0%和82.3%,对照组分别为86.3%和6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3个疗程后HB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2、3个疗程后HB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有头面部疼痛患者治疗1、2、3个疗程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合并有头面部疼痛患者治疗1、2、3个疗程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针法针刺翳风穴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何胜洋 《光明中医》2022,(16):2983-2985
目的 观察不同间隔时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31例。治疗1组每日针刺1次,治疗2组每日针刺2次。观察2组治疗前后改良Sunnybrook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1组为93.5%(29/31),治疗2组为96.8%(30/31),2组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愈率治疗1组为48.4%(15/31);治疗2组为67.7%(21/31),P <0.05,2组治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在治疗后改良Sunnybrook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个疗程后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治愈率和改良Sunnybrook评分方面治疗2组优于治疗1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经临床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治疗组在电针基础上介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共治疗3周。治疗前后采用Portmann评分及疗效标准判断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Portmann评分都有提高,对照组Portmann评分为14.34±2.14,治疗组Portmann评分为17.26±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促进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分析电针结合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纳治疗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西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接受电针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接受耳尖刺血联合电针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结果:①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患者治疗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短(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并无差异,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尖刺血联合电针应用于临床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可改善面部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药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和物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疗法,统计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主要症状和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进行评分,并监测面神经M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口眼歪斜、面部板滞、畏风恶寒和舌苔薄白的症状积分均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于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Sunnybrook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上唇方肌M波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运动潜伏期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上唇方肌M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结合药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风寒证的症候,提高面神经功能,并改善面神经异常的M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联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周围性面瘫患才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采用电针联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治疗,2组均配合基础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7d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d,3个疗程后采用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7%,对照组为90.6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面肌功能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面肌功能,且简便经济,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肖欣 《新中医》2016,48(4):42-44
目的:观察浅刺法联合理疗对急性期周围型面瘫患者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选取46例急性期周围型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23例使用浅刺法联合理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23例单独采用理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躯体功能(FDIP)及社会功能(FDIS)评分均有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要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浅刺法联合理疗治疗急性期周围型面瘫的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是治疗周围型面瘫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观察组采取温针灸为主电针为辅的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电针治疗。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ortmann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愈时间,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能够显著改善portmann评分,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愈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均采用电针治疗,其中治疗1组采用2 Hz,治疗2组采用50 Hz,治疗3组采用100 Hz。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4组患者治疗后FIM评分和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后FIM评分和HAMD评分与治疗2组、治疗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后FI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96.0%,治疗2组为92.0%,治疗3组为92.0%,对照组为84.0%。治疗1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 Hz、50 Hz及100 Hz电针均能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抑郁程度,以2 Hz电针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昭通市镇雄县中医院接受诊治的57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及理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浅刺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情况、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及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毫火针疗法对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毫火针治疗组)和对照组(毫针常规针刺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生理功能(FDIP)评分、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FDIS)评分和不良事件评分,并进行总体疗效观察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及生理功能评分(FDIP)、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FDIS)、总体临床疗效的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耐受性评价,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毫火针针体细、痛苦小、疗效显著,可将其用于临床治疗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竖横针刺法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0例风寒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竖横针刺法,对照组运用普通针刺法,两组均配合服用相同中药和西药。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Sunnybrook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Sunnybrook评分差值、总有效率和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治疗风寒型面瘫,但竖横针刺法治疗风寒型面瘫疗效高于普通针刺法,且痊愈率高,可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发生,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