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痔疮术后疼痛的治疗筛选更有效的方法。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止痛如神汤组和肛泰贴剂组,每组40例。于术前30 min分别将肛泰贴剂与止痛如神汤药饼贴敷于神阙穴,记录两组痔疮术后患者术前30 min及术后30 min、1 h、2 h、4 h、6 h、24 h、48 hVAS评分与血浆5-HT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0 min、1 h、2 h、4 h、6 h、24 h与术前30 min比较VA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48 h与术后24 h比较VAS评分显著减低(P0.05),肛泰贴剂组术后48 h与术前30 min比较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止痛如神汤组术后48 h与术前30 min比较VA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血浆5-HT含量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P0.05),术后48 h血浆5-HT含量较术后24 h有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30 min及术后30 min、1 h、2 h、4 h、24 h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 h、48 h肛泰贴剂组VAS评分显著低于止痛如神汤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血浆5-HT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48 h肛泰贴剂组血浆5-HT含量明显低于止痛如神汤组(P0.05)。结论与止痛如神汤相比,肛泰贴剂对痔疮术后的镇痛起效时间早,维持时间长,其疗效更好,且更利于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高乌甲素静脉自控镇痛(PCIA)及其对血清补体3、4(complement3、4,C3、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按抽签方法平均分为对照组、曲马多组及高乌甲素组,每组20例。高乌甲素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高乌甲素8 mg,30 min滴注完毕,术毕患者行PCIA,高乌甲素总用量为36 mg;曲马多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曲马多100 mg,30 min滴注完毕,术毕患者行PCIA,曲马多总用量为900 mg;对照组仅术后按患者主诉需求采用肌肉注射哌替啶(50 mg/次)与氟哌利多(2.5 mg/次)予以镇痛。VAS评分测量患者术前12 h及术后12、24、48、72 h疼痛强度;同一时点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3、C4含量。结果对照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较术前高(P0.01);曲马多组及高乌甲素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马多组及高乌甲素组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曲马多组与高乌甲素组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2、24、48 h血清C3、C4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P0.01);至术后72 h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曲马多组术后48 h,高乌甲素组术后24、48 h血清C3、C4水平较对照组同一时点升高(P0.05)。曲马多组及高乌甲素组术后各时点的血清C3、C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术后患者的VAS分值与血清C3、C4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r=-0.622,r=-0.649,P0.01)。结论本研究剂量的高乌甲素用于直肠癌患者的术后镇痛有良好的效果,且能够抑制手术创伤及疼痛,并能升高C3、C4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天枢穴药物敷贴联合硬膜外镇痛泵对痔疮术后疼痛患者VAS评分及血清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天枢穴药物敷贴联合硬膜外镇痛泵,对照组予硬膜外镇痛泵,且两组术后予常规处理。观察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及血清β-内啡肽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2 h、6 h、24 h、48 h两组的VAS评分较本组术前30 min均升高(P0.05),术后24 h、48 h两组间的VAS评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 h、6 h两组间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48 h两组的血清β-内啡肽含量较本组术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枢穴药物敷贴联合硬膜外镇痛泵能有效缓解痔疮术后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血清β-内啡肽含量升高,进而达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脊柱手术超前镇痛对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8例ASAⅠ~Ⅱ级行脊柱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12例。A组及B组予芬太尼1 mg+生理盐水共100 mL;C组及D组予芬太尼1 mg+生理盐水共100 mL。其中A组与C组术前15 min静脉缓注氟比洛芬酯100 mg;B组与D组术前15 min静脉缓注生理盐水20 mL。观察24 h内4组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在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术后2,4 h时VAS评分A、B、C 3组均低于D组(P均0.05),而4 h后VAS评分4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4 h内的PCA按压次数D组显著大于A、B、C组(P均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镇痛结束后,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A、B、C组和D组比较Ⅱ级和Ⅳ级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脊柱手术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可明显减少芬太尼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能提高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5.
李北平  孔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4):3004-3006,3088
目的研究围术期静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开胸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血浆细胞因子释放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50例开胸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各25例。氟比洛芬酯组手术开始前30 min、切皮后6 h给氟比洛芬酯1 mg/kg,对照组术前30 min、切皮后6 h给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2组患者术后镇痛均采用PCIA,记录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2 h、6 h、24 h、48 h、72 h静息、咳嗽时VAS评分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监测静注氟比洛芬酯前、术后24 h、48 h、72 h血浆IL-1β、IL-6、IL-8、IL-2、TNF-α含量。结果氟比洛芬酯组PCIA按压次数较对照组少,术后2 h、6 h、24 h、48 h静息、咳嗽时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或0.01)。2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血浆IL-1β水平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氟比洛芬酯组术后24 h、48 h血浆IL-6、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均0.01),氟比洛芬酯组术后24 h血浆IL-8水平较对照组低(P0.01)。氟比洛芬酯组血浆IL-2水平在术后24 h、48 h抑制程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减轻(P均0.01)。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可改善开胸患者术后镇痛的质量,减少促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创伤引起的血浆IL-2的抑制,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针刺在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ACL重建围术期应用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其中A组采用针刺超前镇痛辅助依托考昔镇痛;B组采用依托考昔辅助氨酚羟考酮片镇痛;C组采用传统PCA镇痛。通过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状态下VAS评分(6h、12h、24h、48h、72h)、术后第三天膝关节的活动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3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3组患者的年龄、体重、病程、手术时间、VAS评分等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VAS评分方面,术后6h、12h、24h、48h、72hA组及C组均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d关节活动度方面多样本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C组的不良反应率43.33%明显大于A组的16.67%及B组的20%(P0.05)。结论:膝关节镜下自体肌键ACL重建围术期应用针刺的镇痛效果好,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PCNA和PCIA用于上肢断肢再植的术后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自控臂丛镇痛(PCNA)和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上肢断肢再植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副作用,为再植肢体的成活选择一种效果更完善的镇痛方法.选择上肢断肢再植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例,采用PCNA镇痛,镇痛药物为芬太尼0.3mg、罗哌卡因100mg、氟哌利多2.5mg;B组20例,采用PCIA镇痛,镇痛药物为芬太尼0.8mg、氟哌利多2.5mg.两组镇痛药物均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背景剂量2ml·h-1,PCA为每次0.5ml,锁定时间15min.观察术后6、12、24、48h的镇痛评分(VAS)、镇静评分、PCA按压次数、副作用发生情况以及再植肢体的成活率.结果显示两组术后6h的VAS评分(2.6±1.1 VS 2.7±1.3,P>0.05)无显著差异,A组在术后12、24、48h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12h∶1.8±1.3 VS 2.3±1.2,24h∶1.0±0.4 VS 1.9±1.1,48h∶0.5±0.3 VS 1.4±0.9,P<0.05),A组PCA按压次数(2.1±0.9)显著少于B组(3.5±1.2,P<0.05);镇静评分,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副作用的发生仅见于PCIA组.表明PCNA是上肢断肢再植术后,理想的镇痛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腕踝针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方法:将68例接受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疼痛知识宣教,术后均使用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镇痛48 h。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从术前3 d开始给予腕踝针针刺疗法。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Harris评分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记录不同时间PCA用量及使用PCA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术后3、4、5 d时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术后两组患者各时间段镇痛药物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2周时治疗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术后48 h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的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出现尿潴留、眩晕嗜睡、呼吸抑制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HA围手术期应用腕踝针,术后镇痛效果及近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可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及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镇痛泵和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镇痛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其中术后镇痛方式采用静脉镇痛46例(A组),股神经阻滞组40例(B组),评估2组的镇痛效果、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及膝关节功能康复的情况。结果 2组术前、术后6 h及术后5~7 d比较术侧膝关节静息状态下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12 h、24 h、48 h及术后3~4 d B组VAS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P均0.05);2组术前术侧膝关节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3~7 d B组显著优于A组(P0.05)。术后7 d内麻醉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B组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48 h内B组患者按压自控键次数和额外肌注地佐辛次数均显著少于A组(P均0.05)。术后3~7 d B组膝关节的最大主动伸屈活动度显著大于A组(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好,毒副作用少,能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是一种理想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氢溴酸高乌甲素在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镇痛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34例术后用舒芬太尼联合昂丹司琼持续静脉镇痛;试验组(B组)31例术后用小剂量舒芬太尼、氢溴酸高乌甲素、昂丹司琼持续静脉镇痛。于术前、术后12h、24h、48h、72h行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术后12h、24h、48h、72h两组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A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嗜睡发生率高于B组(P0.05),术后1个月A组慢性痛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氢溴酸高乌甲素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术后并发症少,可减少慢性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联合PCIA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镇痛效果及对血浆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2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研究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对照组静注等量生理盐水;2组均于停止麻醉药物输注后衔接自控静脉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0.8μg/kg+盐酸昂丹司琼16 mg+地佐辛注射液10 mg+生理盐水配置成100 m L,设置2 m L/h,自控15min。比较2组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于术后不同时刻测定血浆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2 h、24 h时刻MAP及HR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对照组术后12 h、24 h时刻MAP及HR均高于术前(P均<0.05)。研究组术后6 h、12 h、24 h、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手术结束即刻及术后各时间点IL-6、IL-8及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P均<0.05);手术结束即刻、术后12 h、24h及48 h,研究组IL-6、IL-8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联合PCIA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镇痛效果更优,且具有抗炎作用,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耳穴埋豆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将46例接受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常规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耳穴埋豆,比较两组术后6h、24h、48h、72h、7d静息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及术后24h、48h、72h、7d被动活动时VAS疼痛评分;两组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第一次镇痛泵自控按压给药时间。结果:静息状态下VAS疼痛评分,术后48h、72h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时间点无差异﹙P0.05﹚;被动活动时VAS疼痛评分24h、48h、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无差异(P0.05);两组间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镇痛泵自控按压给药时间有差异(P0.01)。结论:围手术期耳穴埋豆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镇痛效果较好,能延迟第一次镇痛泵自控给药时间,减少术后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频次电针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取双侧下髎、承山穴,选取频率为2/100 Hz疏密波进行电针治疗,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对照组电针每日1次,即在术前30 min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电针每日2次,即在术前30 min和术后2 h各电针1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4 h、12 h、24 h各时间点肛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的剂量。结果两组术后第4 h肛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2 h、24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止痛药尼美舒利分散片的剂量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缓解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但不同频次电针镇痛效果有所差异,电针每日2次比电针每日1次的镇痛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静滴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腹部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和C组各50例,A组于手术结束前及术后24h、48h给予黄芪注射液20m L+0.9%氯化钠溶液80mL静脉滴注,C组静脉滴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术毕启动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Ramsay)评分,48h吗啡用量、镇痛泵(PC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检测患者麻醉前、术毕、术后第1天及3天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结果:与C组比较,A组术后48h VAS评分、镇痛药用量、镇痛泵(PCA)按压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Ramsay评分有显著性升高(P0.05),术后48h吗啡用量和不良反应有显著减少(P0.05、P0.01),A组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及CD4~+/CD8~+显著增加(P0.05);与麻醉前相比,A组和C组术毕、C组术后第1天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静滴能增强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吗啡的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用量及镇痛时的不良反应,改善术后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镇痛方法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与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24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2例。A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术后行自控硬膜外镇痛;B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对比2组麻醉前30 min(t_0)、切皮后1 h(t_1)、术后4 h(t_2)、术后24 h(t_3)、术后72 h(t_4)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应激激素水平,并记录2组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A组在t_1~t_4的CD3~+、CD4~+、CD4~+/CD8~+均高于B组(P均0.05)。A组t_1~t_4催乳素(PRL)水平、生长激素(GH)水平、IL-8水平均低于B组(P均0.05)。A组t_2~t_4的皮质醇(Cor)水平均低于B组(P均0.05)。2组在术后t_2~t_4各时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较于全凭静脉麻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开展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方案可有效减轻免疫功能抑制,降低应激激素水平,且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循经远端针刺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及膝关节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行股神经阻滞,术后予以镇痛泵镇痛及TKA术后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穴取患侧太冲、昆仑、太溪、申脉、三阴交、后溪,双侧尺泽、曲池、手三里,留针30 min。每天1次,治疗2周。记录术后4 h、8 h、12 h、24 h、48 h静息时,术后12 h、24 h、48 h、7 d、14 d被动功能锻炼时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4 d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关节活动度(ROM);记录患者镇痛满意度,加用镇痛剂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8 h、12 h、24 h、48 h膝关节静息状态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 h、24 h、48 h、7 d,观察组膝关节被动运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HSS评分方面,术后72 h、7 d、14 d,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ROM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安全性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针刺取穴联合股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在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确切,同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电针联合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肛瘘切开术后患者肛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38例行肛瘘切开术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穴位埋线组、针埋联合组,每组46例。3组患者在术前30 min分别接受电针治疗(2 Hz/100 Hz, 1 mA,留针30 min)、穴位埋线治疗以及电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1次,取穴为长强、承山。记录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第6、12、24、48、72小时)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术后1~3 d 24 h内最大(T24max)VAS评分以及术后72 h内使用止痛药的总剂量。结果:与穴位埋线组比较,电针组在术后第6、12、24小时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及第1天的T24max VAS评分均降低(P0.05),术后第48、72小时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及第2、3天的T24max VAS评分和72 h内使用止痛药总剂量均升高(P0.05);针埋联合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术后1~3 d T24max VAS评分以及72 h内使用止痛药总剂量均低于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P0.05)。3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联合穴位埋线超前镇痛对肛瘘切开术后遗患者肛门疼痛的镇痛作用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硬膜外吗啡预先镇痛对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腹子宫切除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预先镇痛组(A组)和术后镇痛组(B组),每组20例。硬膜外阻滞所用局麻药均为2%利多卡因。采用负荷量+持续量+PCA量(LCP)模式病人自控镇痛:负荷量3 ml(2mg吗啡+1.25ng氟哌啶)+持续输注量100 ml(0.125%布比卡因100ml中含3mg吗啡及2.5mg氟哌啶)+PCA量,镇痛泵流速2ml/h,单次PCA量2ml,锁定时间为15 min。A组在切皮前20min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负荷量作为预痛,B组则在术毕注入负荷量。观察并记录术后4、8、12、24、48 h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Ramesay镇静评分、PCA总需要量、总体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在术后8、12、24、48 h的VAS评分均显著小于B组(P<0.05);Ramesay镇静评分及总体满意度则显著高于B组(P<0.05),但A组的PCA总需要量却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且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硬膜外吗啡预先镇痛效果优于术后镇痛,且并发症不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及地佐辛术后镇痛对血清泌乳素及术后泌乳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足月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地佐辛进行术后镇痛,观察组在地佐辛术后镇痛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2 h、4 h、8 h、16 h、24 h、48 h时的静态和动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泌乳素水平和产后72 h泌乳情况。采用VAS评分法评估产妇疼痛程度,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麻醉前、术后24 h和48 h的血清泌乳素水平,评估术后72 h内的泌乳量。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泌乳素水平和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系统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血清泌乳素水平和剖宫产术后泌乳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地塞米松对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予氟比洛芬酯50 mg联合地塞米松10 mg)、B组(予氟比洛芬酯50mg)、C组(空白对照)。A、B 2组患者在手术前15 min一次性静脉给药,C组术前不作镇痛干预。观察术后2,4,6,12,24,48 h VAS评分及术后48 h内使用镇痛药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 h内,A、B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均0.05);A、B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48 h 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C组(P均0.05)。B、C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的例数高于A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地塞米松能有效抑制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疼痛,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是安全良好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